观呼吸的修持方法讲解.doc
13页观呼吸的修持方法讲解(数息、随息和止息)六妙门是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为我们讲的六种观呼吸 的方法观呼吸在原始佛教里,自佛陀以来都很重视这个方 法,因为那是禅修及断烦恼很重要的方便法在佛教史演变 以来,观呼吸法门越来越完备,因为后来的祖师持续加以补 充 原本佛陀在讲的时候,只有「随息」 ,即注意力跟随着 呼吸,看呼吸的进与出,只观察呼气与吸气但后来祖师又 补充「数息」,越补充越多,到了部派时代又有「止、观、 还、净」所以,六妙门不是智者大师发明的最早在《大 毘婆娑论》里已经提到, (《大毘婆娑论》具备了六妙门的雏 形),希望大家能了解智者大师讲的六妙门是有根据的, 最早的根据当然是来自于佛陀下面介绍观呼吸法中最主要的数 息、随息和止息 一、数息(一 )修行技巧 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 摄心在数,不令驰散 首先介绍「数门」 数息是什么呢? 就是观呼吸之外,再加入数目字,数息可分为「修」与「证」 来说明修的方面是「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 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 数息令呼吸越调越顺,在 南传佛教里,对观呼吸的看法是让它自然就好,吸气的时候 自然吸气,呼气的时候自然呼气,不用特别去控制。
有些 瑜伽,会刻意去控制呼吸,但是在佛法里的观呼吸,不用去 控制呼吸,只要好好的自然呼吸如此与一般人的差别,在 于一般人没有去观照呼吸,我们现在有特别去注意呼吸,所 以可藉它来修行及调心 我们「调和气息,不涩不滑」 这 就有点类似印度瑜伽,有调一点点呼吸,不是让呼吸完全自 然,南传佛教是自然呼吸的但经文这边说要调一下,怎么 调呢?「不涩不滑」 什么是不涩?什么是涩?譬如感冒鼻 塞时很难呼吸,感觉涩涩的;有时候身体好好的,呼吸很顺 畅,但顺畅有时候就变太快,太快也不行;涩涩很难呼吸, 不顺畅也不好 这边教大家要调到不涩或太慢,也不要调 成太快、太滑顺,要调到刚刚好这边的善巧方便是,我们 不用刻意去调, 只要你每天好好观呼吸, 自然就调整下来了 最好要每日早晚各修一次, 一次最好修半小时至一小时 出 家人每天在寺庙有早晚课各一小时,在家居士也需早晚课, 可以观呼吸半小时至一小时,做为自己的例行训练每天这 样观呼吸,就算不去调它,最后呼吸还是会调得相当好,不 涩不滑,速度刚刚好 「安详徐数,从一至十」 呼气的时 候数一,吸气不数;第二次呼气数二,吸气不数;第三次呼 气数三,吸气不数,一直数到十。
有的人以为呼气的时候, 一次呼气就连续数一、二、三 ...九、十,这样是不对的如 何数才正确呢?每次只少一个数目字,例如:呼气数一,吸 气不数;呼气数二,吸气不数;呼气数三,吸气不数 ?速度不 要特别快或慢,自然就好 刚刚讲过,若每天好好打坐,就算你有鼻塞,有一天自然就通,到时候你的呼吸就很顺 这样从一数到十,一直摄心于内在,原本你的心是在外面, 观察外面的世界,很爱攀缘,很爱讲是非,现在通通不管外 在世界,全部收摄回来我们的内心 但是一开始时,我们 没有所缘境,很容易昏沈、打瞌睡,怎么办?只要把你的心 绑在一个所缘境上一一鼻端,即两个鼻孔处,呼气与吸气交 界之处,这就是「数息」的所缘境 在《大毘婆娑论》里 说明了为何要加入数目字,随观呼吸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加 入数目字呢?加入数字就好像一个跛脚的老人走路时,若是 有一根拐杖,走起路来就很稳同样道理,如果我们今天纯 粹观呼吸,很难观,易打瞌睡、想睡觉、会散乱,怎么办? 或者心调不下来,心很激昂,这时候就加入数目字的方式让 心调下来所以从一至十把我们的心放在数目字上面 人 类的根机就是这样, 渐渐的将注意力往外在移, 越来越糟糕 修行刚好相反, 需要由外往内收摄, 一直数息, 一、二、三 .. 九、十。
「摄心在数,不令驰散」 就是不让观照呼吸的注意力散形 而跑到外面,要一直拉注意力回来因为我们不是佛陀,所 以绝对是会打妄想、 想很多事 假如你在数息过程中打妄想, 这时候要如何来处理呢?你应时时把注意力放回数息一发 现打妄想,赶快拉回来数息,不要让心放在妄念上太久,这 点很重要 有的人很奇怪,没打坐没事,一打坐就打瞌睡; 也有人的体质相反,他无法想象为什么打坐会打瞌睡?他觉 得打坐有如电池在充电一样,精神一直来,坐到最后脖子向 上挺,体力旺盛 万一你不是这种体质,打坐昏沈怎么办 呢?有一位居士的方法很不错, 大家可以参考: 刚刚有谈到, 数息是打坐的时候闭眼睛,呼气的时候数一,第二次呼气数 二;现在发现自己昏沈时,那就数「昏沈一」 ,又昏沈就数「昏沈二」……看你可以数到多少有的人昏沈数到四就断 掉了,这很正常,因为昏沈时更容易断掉,很难放在呼吸上 保持专注像这样的训练自己,也是保持正念正知 假设一直昏沈,你就打开眼睛,让光线刺激一下,通常会觉得精 神好一点,之后,就可以再将眼睛闭起来、继续坐如果又 昏沈怎么办?可以用手按摩脸,拉拉耳朵,再继续坐 假如又昏沈,可以起来,拿毛巾,用冷水洗一洗脸,让自己清 醒一下。
若又昏沈,就可以经行,以走路令自己清醒,若仍 想睡怎么办?当所有的方法都试过后,只好先去适当地补眠 一下,回来再好好修行 (二)修证结果 觉心任运从一至十, 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 有「修」就有「证」,证什么?「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 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 每一个法门有修就有证,要 如何知道你的数息有证了呢?再一次跟大家说明,佛法里头 说的修行,绝对靠自己就可以知道,不用去问别人 有的人很喜欢去请求别人帮自己印证, 这样就不对了!佛陀在《阿含经》里讲得很详细,所有的修行「缘自觉知,不待时节, 不待他人」自己的身心自己最清楚,数息到相当纯熟后, 你会发现,你的心可以自然而然的从一数到十以前数到三 就打妄想、就断掉如果打妄想,就要从一开始重新数,应 要加行一直到最后,从一数到十都不会断掉,那时候就成功 了这时候证得之境界是什么? 「不加功力,心住息缘」 你的心完全安住在呼吸的所缘境为什么会昏沈?因为所缘 不清楚才会昏沈,昏沈是什么?是黑暗,所以你要尽量让所 缘境光明清楚,心要住在呼吸这个所缘境上 「觉息虚微,心相渐细」这时候感觉呼吸若有若无,若存若亡,绵绵密 密。
以一般人的感觉来讲,此时好像没呼吸,在这个时候, 你摸他鼻子,好像死亡没呼吸了,其实是呼吸很细微 有的人打坐时,呼吸声有如喷射机一样呼呼叫,这很正常,大 家不要有挫折感因为平常你没修观呼吸,现在坐下来,会 感觉好像刻意在控制呼吸,其实不要去控制有的人会觉得 不去观察还不会怎么样,一旦观察,就好像要去控制呼吸的 长短假如有这种感想就对了,因为平常人都会想去控制事情,这 是人的习气!你注意看,在注意力所到之处,我们都有一种 习气,即想要抓、想要控制、想要照我的意思,你是不是也 这样?遇到事情总是想要控制,以前没观呼吸还好,一旦观呼吸时,你就想去控制它的出入息;原本呼吸自然,现在反 而变不自然,这是过程,很正常的 所以,你可以从这过 程里面渐渐去修与体会,学习不要控制,让呼吸自然进来、 出去这样就好如果可以专心观呼吸而不去管它,让它自然 这样,你就成功以后你在世间上,不管去哪里,你的心不 会散乱,很专心看事情,而且只是看,却不会去干涉,你可 以成为一位很好的观照者,这时候心相不染、不杂、不疑 (三 )数息七阶段 以下介绍数息的七个阶段, 让大家更清楚了 解数息的过程会经历那些事情首先,第一阶段: 你刚起修时,心非常的散乱,心念随外 境转;外境要让你贪心就贪心,外境要你生气就生气。
所以 这时候观呼吸,图中一点一点的,就代表你的心,你的心这 么多,不是一个而已,而是很多的散乱心 四条线中的任 一条心,都是杂乱无章,每一条线中的一点一点,都是散乱 没专心,外境让你贪瞋痴,你就贪瞋痴,没办法用功这个 阶段太苦, 因为你发现还会控制呼吸, 呼吸感觉好像很难过, 没办法自然 第二阶段: 应当继续修下去, 不要有挫折感, 越修会越进入状况数息的数目字有时候断掉,有时可以相 续「一、二、三 ??九、十」,但还是有好几个心,心还在想别 的事 有一个主要的心在观呼吸, 但不是很专心, 还会断掉, 所以这时候妄想及杂念仍然很多,注意力虽然已经专心在观 呼吸,但还是有一些妄想 第三阶段: 这时候,你数息能连续地专心,一次禅修都能专心十分钟以上,而且数字都不 会断掉;虽然主要的心没断,但是旁边还有妄想所以你可 以了解,念佛二、三十年,为什么一边念佛,还一边在骂人? 因为你主要的心虽在念佛,但骂人之贪瞋痴的心也还有,所 以我们要练习到周遭的妄念也断除 第四个阶段: 你看,中间的一直线就是数息的正念,旁边的妄想都被拉过来正念 这一条线,整个人的状态保持在正念虽然妄念也有,但是 全部都被正念拉过来、被导正了,所以禅修的情况越来越好 了。
第五个阶段: 三条线都连续不断,那是清净的正念,正念保持相续不断,但是你看它有三条线,代表有三个观念 没断,你感觉有一个「我」在观呼吸、数呼吸,有一个呼吸 被数第一个是自我,第二个是有被数的呼吸,第三个有数 目字这三个观念很执着,因为你数得很专心,所以这三个 观念都在心里面连续不断存在着跟前面比起来,这个阶段 已经很好,但若是还要往上走, 这三个观念必需要去除 第六阶段: 数目跟呼吸通通忘掉了,没有「人我」对立了, 主客的界线取消,纯粹一心,没有数呼吸的自我、 没有呼吸、 没有数目字,这三者取消,只剩下纯粹一心,没有刚刚讲的 那三种概念第七个阶段是什么呢? 是「无」「无」到底是什么意思? 身、心、世界全部不见了,时间跟空间都粉碎了,所有的言 语与名字、形相到此均无用武之地,所有的形容词都无法形 容第七阶段 此阶段不好理解, 一般人开始时是恶念造恶业, 修行以后转成善念,布施、行善、救人、救济、存好心、说 好话、做好事 ?但存善念还是落于善, 所以最后要保持正念 正念就是非善非恶,纯粹觉知,保持一颗觉知的心,不落入 善恶《六祖坛经》里面说的「不思善、不思恶」 ,即不让分 别心落入善,也不落入恶, 「无念」而念。
如果一直执着正 念,则正念将变成你的障碍,你的世界就被绑在正念里头, 虽然你有正念而不落入善恶,但是你的心绑在正念、没开的 话,那就难以无念而念 所以,最后应该在正念的基础之 上,把正念转变成无念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一开始就无 念,假设一开始就无念, 容易善恶不分, 很多人会误入歧途, 变成造作无边的恶业,放纵自己所以最好是先从恶念转成 善念,从善念转为正念,从正念转成无念,无念而念 所 以第七个阶段就是「无念」 ,是在一心的基础之上无念, 不是从善念直接变成无念, 如果是这样, 则没有修到行 二、 随息 我们知道了「数息」 ,接着进入「随息」的内容, 「随息」是 最早佛陀告诉我们的技巧 天台宗有四种止观, 第一种是《小 止观》,第二种是《六妙门》 ,第三种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 门》,第四种为《摩诃止观》 第二种止观《六妙门》是没有 次第的,也称为「不定止观」 ,为什么称为不定?因为「不 一定要一步一步的修」 六妙门的顺序是「数、随、止、观、还、净」,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就要先按照顺序把六个方法全 部学会,不可漏掉一个 (一 )修行技巧 患数为麤,意不欲 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舍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 入,摄心缘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缘,无分散意。
第二个 是「随门」随息是佛陀教的方法,但是在这里智者大师把 它排在数息后面,我们来看「患数为麤,意不欲数,尔时行 者,应当放数修随」 这个时候修行者觉得数息太粗了,因 为当你意念修得很细时,以上所讲的七个阶段已经涵盖整个 修行,数息好好修下去,已经含括全部佛法了六妙门中, 熟练任何一门, 皆可含摄万法, 更何况是六门全部修学 修 「随」的时候,这时的心很。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