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石油开采-地震勘探课件.ppt

154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68713917
  • 上传时间:2024-07-2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29MB
  • / 15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第第第二二二二章章章章      地地地地震震震震勘勘勘勘探探探探的的的的野野野野外外外外工工工工作作作作           重点掌握观测系统,重点掌握观测系统,多次复盖等一些概念,会多次复盖等一些概念,会抽道集掌握间距的选择抽道集掌握间距的选择原则,以及低,降速带参原则,以及低,降速带参数的测定;各种观测系统;数的测定;各种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接收要地震波的激发、接收要求了解海上地震勘探工作求了解海上地震勘探工作的一些特点的一些特点 1 目目             录录第一节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野外工作方法 第二节第二节 地震测线的布置地震测线的布置 第四节第四节 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激发 第三节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第五节第五节 地震波的接收地震波的接收 第六节第六节  低速带的测定低速带的测定2 第一节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野外工作方法 3        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野外工作是整个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工作 ,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它的基本任务是采集地震数据        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

      完成的,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4 5 6 7         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激发点、接收点的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野外工作分:野外工作分:                  试验阶段试验阶段                 生产阶段生产阶段8 一、试验阶段一、试验阶段 ②② 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低速带厚度、速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低速带厚度、速度,潜水面位置等等度,潜水面位置等等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在方法选择上较为复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在方法选择上较为复杂因为地震记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杂因为地震记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试验来选取本工区内最合适的野外需要进行试验来选取本工区内最合适的野外方法和技术方法和技术主要任务:主要任务:①①干扰波调查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干扰波调查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 9 ④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最合适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试验阶段在正式生产之前进行试验阶段在正式生产之前进行 ③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激发岩性、井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激发岩性、井深、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深、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当试验完成,取得本工区标准剖面后,可当试验完成,取得本工区标准剖面后,可转入正式生产生产前,检查地震仪正常,转入正式生产生产前,检查地震仪正常,然后进入生产然后进入生产二、生产工作二、生产工作10 使用炸药震源井中激发时,要在规定的使用炸药震源井中激发时,要在规定的位置钻炮井,把按规定药量的药包下至井中位置钻炮井,把按规定药量的药包下至井中指定深度,引爆激发,在作好激发工作的同指定深度,引爆激发,在作好激发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完全工作时,要做好完全工作 生产工作生产工作内容和步骤:内容和步骤:1.地震测量:地震测量: 把设计好的测线实际布置到工作地区,把设计好的测线实际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标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在地面上标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点的位置2.地震波激发:地震波激发:11 主要由仪器组完成主要由仪器组完成 使用地震检波器,使用地震检波器,电缆线,野外地震仪等设备,按测线上桩号,电缆线,野外地震仪等设备,按测线上桩号,摆好排列。

      在检波上埋好检波器排列摆好摆好排列在检波上埋好检波器排列摆好后,检查线路畅通与否,然后通知爆炸组放后,检查线路畅通与否,然后通知爆炸组放炮 如记录合格,每放完一炮,可转移到下如记录合格,每放完一炮,可转移到下一排列继续工作每天所获得的地震记录,一排列继续工作每天所获得的地震记录,填写的班报等原始资料,经整理后交计算站填写的班报等原始资料,经整理后交计算站进行室内资料处理进行室内资料处理 3.地震波接收:地震波接收:12 三、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点三、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根据干扰波出现规律可以分为两大类:根据干扰波出现规律可以分为两大类:规则干扰规则干扰随机干扰(无规则干扰)随机干扰(无规则干扰)有效波:反射法勘探中的反射波有效波:反射法勘探中的反射波干扰波:干扰波:13 没有一定频率,没有一定的规律,也没有一没有一定频率,没有一定的规律,也没有一定传播方向的波,在记录上形成杂乱无序的干扰定传播方向的波,在记录上形成杂乱无序的干扰背景形成的因素很多:背景形成的因素很多:自然条件,激发条件,自然条件,激发条件,人为条件人为条件 规则干扰:规则干扰: 有一定的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有一定的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能在地震记录上以一定的同相轴出现的干能在地震记录上以一定的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

      如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多次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多次波,侧面波,工业干扰波等波,侧面波,工业干扰波等 无规则干扰:无规则干扰:14 规则干扰波规则干扰波 ⑴⑴频率低:几赫兹频率低:几赫兹~30赫兹;赫兹;(一)瑞雷面波(一)瑞雷面波1.定义:与自由表面相联系的面波,在地震勘探中定义:与自由表面相联系的面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指数衰减2.特点特点⑵⑵频散:速度随频率变化;频散:速度随频率变化;(速度是频率的函数速度是频率的函数)⑶⑶速度低:速度低:100m/s~1000m/S,通常,通常200m/s~500m/s⑷⑷时距曲线:是直线;时距曲线:是直线;⑸⑸质点的振动轨迹是逆时针的椭圆质点的振动轨迹是逆时针的椭圆15 16 选出择适当的激发条件:选出择适当的激发条件:3.面波的压制方法面波的压制方法⑴⑴激发岩性激发岩性:疏松地层容易产生较强面波;疏松地层容易产生较强面波;⑵⑵激发深度激发深度:离地表越深面波越弱;离地表越深面波越弱;⑶⑶采用组合法采用组合法:利用组合的方向特性压制面波;利用组合的方向特性压制面波;⑷⑷选择适当的观测系统选择适当的观测系统:避开面波避开面波,如适当的如适当的偏移距;偏移距;⑸⑸频率滤波频率滤波(室内处理时室内处理时):利用有效波和:利用有效波和面面波的频谱差异(面波频率低)。

      波的频谱差异(面波频率低)17 18 19 (二)侧面波(二)侧面波1.定义:非射线平面内来的波均称为侧面波,一定义:非射线平面内来的波均称为侧面波,一般影响深层记录,是一种规则干扰波般影响深层记录,是一种规则干扰波2.侧面波的来源:侧面波的来源:地表条件复杂的地区如山区、黄土高、海洋中的地表条件复杂的地区如山区、黄土高、海洋中的海底山等,能产生不同视速度(传播方向)的干扰海底山等,能产生不同视速度(传播方向)的干扰波地下一些大倾角界面产生的侧面波,这类侧波地下一些大倾角界面产生的侧面波,这类侧面波有时含有有用信息,不能完全作干扰波)面波有时含有有用信息,不能完全作干扰波)3.侧面波的压制方法:侧面波的压制方法:三维资料的偏移归位三维资料的偏移归位20 (三)多次反射波(三)多次反射波1.定义: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定义: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发生一次以上的反射波界面发生一次以上的反射波2.多次反射波产生的条件多次反射波产生的条件良好的反射界面良好的反射界面(存在较大的波阻差存在较大的波阻差)21 3.多次反射波的类型多次反射波的类型22 (四四) 声波声波频率高速度在频率高速度在340米米/秒左右秒左右高速度在高速度在340米米/秒左右秒左右同相轴为直线同相轴为直线(五五) 工业干扰工业干扰频率在频率在50Hz左右左右(六六) 次生干扰次生干扰(七七) 浅层折射波浅层折射波当地表存在高速层当地表存在高速层,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线的浅层折射波23 面波能量强烈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面波能量强烈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在淤泥及沙漠地区,对有效波能量强烈质条件有关,在淤泥及沙漠地区,对有效波能量强烈吸收,面波能量相对增强,在低速层中激发或药量过吸收,面波能量相对增强,在低速层中激发或药量过大造成激发频率降低,面波能量相对增强,爆炸井较大造成激发频率降低,面波能量相对增强,爆炸井较浅,面波增强,妥善选择激发条件和组合是克服面波浅,面波增强,妥善选择激发条件和组合是克服面波的主要办法。

      的主要办法 声波声波爆爆炸炸引引起起的的声声波波,,它它是是空空气气中中传传播播的的弹性波频频率率高高,,速速度度340米米//秒秒左左右右,,延延续续时时间间短短,,呈呈窄窄带带出出现24 在坑中、河中、干井中爆炸,会出现强烈的声波,为在坑中、河中、干井中爆炸,会出现强烈的声波,为了避免声波干扰,采用井中爆炸,并用埋井的办法以了避免声波干扰,采用井中爆炸,并用埋井的办法以增强有效波能量和防止声波干扰增强有效波能量和防止声波干扰 多次波多次波在在界界面面和和地地表表之之间间形成多次波形成多次波强强度度逐逐渐渐减减弱弱旅旅行行时时大大约约是是一一次次反反射射的的n倍浅层折射波浅层折射波由于高速层存在由于高速层存在时距曲线为直线时距曲线为直线侧反射侧反射(侧面波)(侧面波)由由于于地地形形不不平平引引起起的的直直达达波波或或折折射射波波的反射的反射振振幅幅较较强强,,视视速速度度不同25 黄土高原侧面是沟,高原和沟相对高差为几黄土高原侧面是沟,高原和沟相对高差为几百米,高原和沟的交界面为黄土与空气的接百米,高原和沟的交界面为黄土与空气的接触面,形成一个强波阻抗分界面地震波激触面,形成一个强波阻抗分界面。

      地震波激发后,传到黄土边缘被反射回来,记录上可发后,传到黄土边缘被反射回来,记录上可能出现来自不同方向的具有不同视速度的干能出现来自不同方向的具有不同视速度的干扰波(侧面波)扰波(侧面波) 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地区进行地震勘探,会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地区进行地震勘探,会出现一种叫侧面波的干扰波出现一种叫侧面波的干扰波例:例:26 随机干扰:随机干扰: 类型类型产生原因产生原因特点特点微震微震是是由由地地球球本本身身的的固固有有振动引起的环境噪声振动引起的环境噪声出现在整张记录中出现在整张记录中次生低速干扰次生低速干扰地地表表存存在在着着质质量量大大的的物物体体,,该该物物体体作作为为次次生生震震源源以以直直达达波波或或折折射波形式传到检波器射波形式传到检波器视速度低,有正有负视速度低,有正有负次生高速干扰次生高速干扰由由于于地地表表存存在在着着形形状状不不规规则则的的不不均均匀匀体体,,它对反射波散射引起它对反射波散射引起视视速速度度很很高高,,甚甚至至可可以达到无穷以达到无穷海底反射海底反射由由于于海海底底凹凹凸凸不不平平,,对入射波的散射对入射波的散射视视速速度度变变化化范范围围大大,,有正有负有正有负27 为了识别和区分有效波与规则干扰波,抓住为了识别和区分有效波与规则干扰波,抓住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干扰波的最大真速度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干扰波的最大真速度和有效波的视速度范围不同干扰波近似沿地和有效波的视速度范围不同干扰波近似沿地表附近传播,有效波从地下近似垂直来到地表附近传播,有效波从地下近似垂直来到地面的面的。

      次生高速干扰和低速干扰:反射波到达地面次生高速干扰和低速干扰:反射波到达地面后使地面产生振动,地面上任何不均匀性和后使地面产生振动,地面上任何不均匀性和地面障碍就受激发(形成次生震源),等于地面障碍就受激发(形成次生震源),等于对地面做敲击动作,于是在近处就产生次生对地面做敲击动作,于是在近处就产生次生的直达波和面波,在远处产生次生的折射波的直达波和面波,在远处产生次生的折射波 28 反射波:反射波:2000~~3000,倾角,倾角                ,, 有些波在这种地震方法中被看作干扰(反射有些波在这种地震方法中被看作干扰(反射法中的浅层折射)而在另一种地震方法中可法中的浅层折射)而在另一种地震方法中可能就是有效波还有一些包含地下地质信息能就是有效波还有一些包含地下地质信息的波,在未被利用时候只能看作干扰波,将的波,在未被利用时候只能看作干扰波,将来随着方法技术的改进,可以被利用了,可来随着方法技术的改进,可以被利用了,可能就转变为有效波能就转变为有效波 指出:指出:29 第二节第二节 地震测线的布置地震测线的布置 30 一、线布置的基本要求一、线布置的基本要求 2、测线一般应垂直构造走向。

      更好地反映构、测线一般应垂直构造走向更好地反映构造形态,为绘制构造图提供方便,如不垂直造形态,为绘制构造图提供方便,如不垂直于构造走向,会使地下复杂地质构造所产生于构造走向,会使地下复杂地质构造所产生的地震波更加复杂化,各种异常波大量出现,的地震波更加复杂化,各种异常波大量出现,不利于解释不利于解释 1、测线应为直线测线为直线,垂直切面、测线应为直线测线为直线,垂直切面为一平面,反映构造形态比较真实如为折为一平面,反映构造形态比较真实如为折线,所得剖面为一立体栅状图形,增加理解线,所得剖面为一立体栅状图形,增加理解复杂性31 测线布置的基本要求测线布置的基本要求 2、测线一般应垂直构造走向、测线一般应垂直构造走向1、测线应为直线、测线应为直线 32 3、形成一个测线网,主测线(密),联、形成一个测线网,主测线(密),联络测线(稀)络测线(稀) 33 二、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二、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 (大剖面)勘探程度低,在未做过地震工(大剖面)勘探程度低,在未做过地震工作的地区进行作的地区进行1、路线普查、路线普查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步工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步工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

      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地质任务:地质任务:34 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则下,尽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线,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线,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 布置测线依据布置测线依据::地质测量地质测量布置测线要求:布置测线要求:在有含油气远景的地区,寻找可能的储油气带,在有含油气远景的地区,寻找可能的储油气带,研究地层分布规律,查明大的局部构造在研究地层分布规律,查明大的局部构造在路线普查所发现的构造上进行)路线普查所发现的构造上进行)2、面积普查、面积普查35 在构造顶部或断裂破坏带,加密测线,有在构造顶部或断裂破坏带,加密测线,有一定数量的联络测线(垂直主测线),把一定数量的联络测线(垂直主测线),把主测线连接起来,主测线与联络测线组成主测线连接起来,主测线与联络测线组成有一定面积范围的方格网有一定面积范围的方格网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以不漏掉局部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以不漏掉局部构造为原则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长构造为原则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长轴的一半)轴的一半) 布置测线要求:布置测线要求:36 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特点(范围、形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特点(范围、形态、目的层厚度、断层大小及分布等)。

      态、目的层厚度、断层大小及分布等)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地带,为钻探准备井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地带,为钻探准备井位3、面积祥查、面积祥查要求: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2~~3公里,联公里,联络测线垂直主测线络测线垂直主测线37 为了进行油田开发,配合钻井,有时进一步为了进行油田开发,配合钻井,有时进一步将线距缩短到几百米到一公里,进行细测将线距缩短到几百米到一公里,进行细测 4、构造细则、构造细则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个构造带为勘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个构造带为勘探单位在复杂的断裂构造带上,测线布置探单位在复杂的断裂构造带上,测线布置应立足于搞清断层的分布及断块的形态应立足于搞清断层的分布及断块的形态主测线尽可能垂直断层走向,联络测线应主测线尽可能垂直断层走向,联络测线应尽量避开断层的影响,按断块来布置尽量避开断层的影响,按断块来布置38 上述几个勘探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是可上述几个勘探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39 40 第三节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41 一.观测系统的概念一.观测系统的概念 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叫观测系统。

      叫观测系统定义:定义: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踪各界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踪各界面的地震波,因此要沿测线在许多个激发点面的地震波,因此要沿测线在许多个激发点上分别激发,并进行连续的多次观测每次上分别激发,并进行连续的多次观测每次观测时,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保持一观测时,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保持一定的关系,以保证能够连续追踪地下界面定的关系,以保证能够连续追踪地下界面42 画观测系统图的目的:画观测系统图的目的:①①对野外激发点、接收点的坐标进行描述对野外激发点、接收点的坐标进行描述②②指导抽共反射点道集为水平迭加提供参数指导抽共反射点道集为水平迭加提供参数共反射点道集:接收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各检波共反射点道集:接收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各检波器的道号集合器的道号集合目前野外分:单边放炮、中间放炮(有偏移距)目前野外分:单边放炮、中间放炮(有偏移距)(大号、小号、正序、反序(大号、小号、正序、反序……(无偏移距))(无偏移距))43 44 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方法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方法。

      连续追踪地下界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现连续追踪地下界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现象,施工简单象,施工简单 总的原则:总的原则: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条直线上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条直线上 非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不分布在一条直非纵测线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不分布在一条直线上的观测系统线上的观测系统 三维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个面积三维观测系统:炮点和检波点分布在一个面积上的观测系统上的观测系统 分类分类 45 46 47 主要介绍纵观测系统,观测系统一般用图主要介绍纵观测系统,观测系统一般用图示法表示(以反射波法观测系统为例加以示法表示(以反射波法观测系统为例加以说明) 描述观测系统的系数描述观测系统的系数 1.偏移距.偏移距X1 ——最小炮检距最小炮检距2.道间距.道间距      ——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3.道数.道数N 排列长度排列长度=(N-1) + X1 48道,道,      96道,道, 120道,道,240道道48 4.覆盖: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反射波能.覆盖: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反射波能被排列接收,称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被排列接收,称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追踪。

      追踪 二.一次覆盖简单观测系统及图示二.一次覆盖简单观测系统及图示 要了解连续的地下界面形态,就要在有一要了解连续的地下界面形态,就要在有一定长度的测线上使用连续观测系统,进行定长度的测线上使用连续观测系统,进行连续观测连续观测49 如图:如图:50 3)O2激发,O2O3接收,追踪A2R2间的反射, O2O3 排列不动,炮点移到O31)O1激发,O1O2接收,追踪A1R1间的反射2)O2激发,O1O2接收,追踪A2R1间的反射4)O3激发,O2O3接收,追踪A3R2间的反射其相互关系如下其相互关系如下: 51 这样不断地移动接收点和炮点位置,就可连续追这样不断地移动接收点和炮点位置,就可连续追踪界面踪界面R——简单连续观测系统简单连续观测系统优点:优点:炮点与接收点靠近,野外施工方便不受折射炮点与接收点靠近,野外施工方便不受折射波干扰,也减少有效波之间干扰波干扰,也减少有效波之间干扰缺点:缺点:近炮的几道受爆炸以后的声波和面波干扰近炮的几道受爆炸以后的声波和面波干扰52 每次只往前搬动半个排列,即第二炮后排列每次只往前搬动半个排列,即第二炮后排列铺在第一炮的原来的排列位置上铺在第一炮的原来的排列位置上。

      特点:特点: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可用综合平面能来表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可用综合平面能来表示 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段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段综合平面法:综合平面法:53 54 在复杂情况下,要表示的观测内容也是明确在复杂情况下,要表示的观测内容也是明确的,定是观测系统图示法中最简单的一种,的,定是观测系统图示法中最简单的一种,目前生产中大多采用它目前生产中大多采用它 优点:优点:如图:如图: 55 ③③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一地段接收时,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一地段接收时,则可将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爆炸点的则可将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爆炸点的450斜线上,用这段投影来表示斜线上,用这段投影来表示 ①①把测线上的激发点把测线上的激发点O1,,O2,,O3……按一按一定比例标尺在水平直线上定比例标尺在水平直线上 ②②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0角的角的斜线,组成坐标网斜线,组成坐标网 56 观测段所反映的界面(水平的),可把观测段向观测段所反映的界面(水平的),可把观测段向水平线段作投影,便是所反映的界面。

      水平线段作投影,便是所反映的界面O1 便是观测段便是观测段O1A所对应的地下界面位置所对应的地下界面位置当当O1激发,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接收,用线段O1A表示(接收)表示(接收)当当O1激发,激发,O2O3接收,用线段接收,用线段AB表示(接收)表示(接收)当当O2激发,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接收,用线段O2A表示(接收)表示(接收)57 三.延长时距曲线法三.延长时距曲线法在野外工作中,由于河流、水泡、村庄等在野外工作中,由于河流、水泡、村庄等的影响,在测线通过的某些地段上不能摆的影响,在测线通过的某些地段上不能摆排列,使用一般的观测系统就不能连续追排列,使用一般的观测系统就不能连续追踪地下的反射界面这时用延长时矩曲线踪地下的反射界面这时用延长时矩曲线作补充,使地下反射界面得以连续追踪作补充,使地下反射界面得以连续追踪58 如如图图59 AB之间有河流不能摆排列,但为了获得之间有河流不能摆排列,但为了获得AB下下面的反射界面,可在面的反射界面,可在A点放炮,点放炮,B点右端接收,点右端接收,得到时矩曲线得到时矩曲线TA从而得到从而得到R2R3之间的反射界之间的反射界面。

      可在面可在B点放炮,点放炮,A点右端接收,得到时矩点右端接收,得到时矩曲线曲线TB从而得到从而得到R1R2之间的反射界面之间的反射界面60 当障碍物不是很宽时,当障碍物不是很宽时,100米米——300米,米,应用延长时距曲线,可以追踪深层的反射界应用延长时距曲线,可以追踪深层的反射界面对于浅层反射来说,有时由于浅层折射面对于浅层反射来说,有时由于浅层折射波的干扰往往不能有效地追踪波的干扰往往不能有效地追踪 61 四.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及其图示四.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及其图示前面已提到了覆盖,所谓一次覆盖或多次覆前面已提到了覆盖,所谓一次覆盖或多次覆盖指被追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而言盖指被追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而言多次覆盖:多次覆盖:如果地下某段界面被追踪了多次一称这段界如果地下某段界面被追踪了多次一称这段界面受到多次覆盖,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方法面受到多次覆盖,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方法采集数据采集数据62 多次放炮,排列接收地下同一点的反射,如多次放炮,排列接收地下同一点的反射,如图共中心点道集示意图这一点叫共反射点,图共中心点道集示意图这一点叫共反射点,接收道叫共反射点道集接收道叫共反射点道集 共反射点:共反射点:从测线端点放炮最先满足覆盖次数的从测线端点放炮最先满足覆盖次数的地下反射点数地下反射点数=63 64 在野外生产工作中,一次激发,多道接收。

      在野外生产工作中,一次激发,多道接收我们要在多次激发获得的多张记录上,把地我们要在多次激发获得的多张记录上,把地下某个反射点的共反射点道集找出来下某个反射点的共反射点道集找出来 下面以单边放炮,六次覆盖为例,来说明下面以单边放炮,六次覆盖为例,来说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65 如图:如图:图3-3-5 六次覆盖的观测系统66 24道接收炮点位于排列一端,偏移道接收炮点位于排列一端,偏移距距X1为为1个道间距个道间距,,每放完一炮,炮每放完一炮,炮点和接收排列一起向前移动点和接收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道间距道间距,,组成组成6次覆盖观测系统次覆盖观测系统 ①①将所有炮点将所有炮点O1、、O2 ······标在同一水平线上标在同一水平线上 ②②从各炮点向排列前进方向作一条与炮点呈从各炮点向排列前进方向作一条与炮点呈的直线,将同一排列上的的直线,将同一排列上的24道分别投影到道分别投影到这些这些45o斜线上,每一根斜线表示一个排列,斜线上,每一根斜线表示一个排列,获得一张原始记录获得一张原始记录67 从图中可看出,从图中可看出,O1炮的第炮的第21道,道,O2为为17,,O3为为13,,O4为为9,,O5为为1道都接收来点道都接收来点A点的反射,点的反射,A点叫共反射点。

      点叫共反射点 分别从分别从6张记录上选出第张记录上选出第21 、、17、、13、、9、、5、、1为为A点的共发射点道集从中可看出,点的共发射点道集从中可看出,炮点连线与共反射点迭加道为连线,是相炮点连线与共反射点迭加道为连线,是相互垂直的,其交点就是共反射点在地面上互垂直的,其交点就是共反射点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的投影位置68 O1—O6六炮获得六炮获得6次覆盖的次覆盖的4个共反射点个共反射点A,,B,,C,,D若继续放若继续放O7、、O8则可以获得则可以获得一张连续的一张连续的 6 次覆盖剖面自次覆盖剖面自A点以后,点以后,每一个反射点的信号,都可以在六张相应每一个反射点的信号,都可以在六张相应的记录上找到,这就是单边放炮六次覆盖的记录上找到,这就是单边放炮六次覆盖观测系统观测系统还可以看到:还可以看到:69 则:则: A B C D((1)炮)炮 21 22 23 24((2)) 17 18 19 20((3)) 13 14 15 16((4)) 9 10 11 12((5)) 5 6 7 8((6)) 1 2 3 470 移动的道数为:移动的道数为:野外施工中,每放一炮,排列和炮点向前;野外施工中,每放一炮,排列和炮点向前;N:排列中接收道数排列中接收道数n:覆盖次数覆盖次数S::  71 1、、24道接收,道接收,3次覆盖,一端放炮,次覆盖,一端放炮,         炮点移动炮点移动4个个    。

      例:例:2、、画出画出48道、道、12次覆盖、中点放炮综合平次覆盖、中点放炮综合平面图(参数同上)面图(参数同上) 3 3、设计一个放炮,、设计一个放炮,6 6次覆盖系统,实现桩号次覆盖系统,实现桩号10——1110——11公里区间满足公里区间满足6 6次覆盖,排列次覆盖,排列V=24V=24,,X X1 1=200=200,, =50 =50米 72 五、列线圈和波列图五、列线圈和波列图如图:如图:73 1)过炮点的线过炮点的线——共炮点线,从炮点出发的共炮点线,从炮点出发的斜线代表一个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斜线代表一个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称炮点线有共同的炮点,称炮点线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上,补充一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上,补充一些线构成列线图列线图上的每一个交点都些线构成列线图列线图上的每一个交点都代表一个接收点的投影这些点可以沿四个代表一个接收点的投影这些点可以沿四个不同方向组成四种线不同方向组成四种线综合平面图上的四根线:综合平面图上的四根线: 74 4)过某一道做斜线过某一道做斜线——共接收点线,在此线共接收点线,在此线上所有道都是在同一个地面点接收的。

      上所有道都是在同一个地面点接收的2)过某一道的垂线过某一道的垂线——共反射线,此线上各共反射线,此线上各点接收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水平时)点接收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水平时)称共反射线(该线与共炮点线交点各道对应称共反射线(该线与共炮点线交点各道对应同一道集)同一道集) 3)与炮点线平行的水平线与炮点线平行的水平线——共炮检矩线共炮检矩线(各接收点炮检矩都相等),(该线与共(各接收点炮检矩都相等),(该线与共炮点线成为交点,对应相等的炮检线)炮点线成为交点,对应相等的炮检线)75 76 这些图形可用于精细研究反射波波形特征的这些图形可用于精细研究反射波波形特征的变化,及其地质上的原因,共炮点和共接收变化,及其地质上的原因,共炮点和共接收点波形图应用于求炮点静校正量和接收点静点波形图应用于求炮点静校正量和接收点静校正量校正量 波列图:波列图:如果把每个接收点观测到的某个有效波为波如果把每个接收点观测到的某个有效波为波形,给在该交点处并按共炮点形,给在该交点处并按共炮点﹑共接收点、共接收点、共炮检点、共反射点等,不同的规律,把相共炮检点、共反射点等,不同的规律,把相应的波形排列成果,叫波列图。

      应的波形排列成果,叫波列图77 六.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六.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三维地震:三维地震: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3 3D D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3 3D D空间空间 的特征它是由于数字地震仪和数字的特征它是由于数字地震仪和数字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为适应勘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为适应勘探精度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一套新的工探精度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一套新的工作方法78 三维地震,野外测线布置不受直线限制,为三维地震,野外测线布置不受直线限制,为了取得横向资料或适合处理各种地表和地下了取得横向资料或适合处理各种地表和地下问题特意设成弯曲测线或面积观测系统问题特意设成弯曲测线或面积观测系统 测线布置及接收点、激发点相互位置确定测线布置及接收点、激发点相互位置确定;① ① 使地下数据点的网格密度达到均匀分布,使地下数据点的网格密度达到均匀分布,取样间隔大约为有意义的最短波长二之一取样间隔大约为有意义的最短波长二之一遵守以下原则:遵守以下原则:79 ③ ③ 利用激发点线距、接收点线距及激发点距,利用激发点线距、接收点线距及激发点距,以形成不同的覆盖次数,应尽量考虑覆盖次数以形成不同的覆盖次数,应尽量考虑覆盖次数多的部位能控制主要测区及勘探对象。

      多的部位能控制主要测区及勘探对象 ② ② 利用利用激发点线、接收点线的排列关系,激发点线、接收点线的排列关系,应使地下数据点网格形成条带或面积分布,应使地下数据点网格形成条带或面积分布,并能控制测区或勘探对象并能控制测区或勘探对象 ④ ④ 根据实际的地形,交通条件合理选择根据实际的地形,交通条件合理选择 80 3 3D D观测系统分观测系统分2 2类类 路线型路线型特点是所得到的观测结果为沿着路线附近的特点是所得到的观测结果为沿着路线附近的一窄条带上的资料一窄条带上的资料81 沿测线布置接收点,则激发点设在与测线交叉沿测线布置接收点,则激发点设在与测线交叉线上,适当选择激发点矩和接收点矩,可获得线上,适当选择激发点矩和接收点矩,可获得几条沿平行测线方向的多次覆盖测线,也即形几条沿平行测线方向的多次覆盖测线,也即形成一个地下共反射点条带成一个地下共反射点条带 a a::宽线剖面:宽线剖面:82 b b::弯线技术:弯线技术:在地表地形比较复杂地区,常常不能把测线在地表地形比较复杂地区,常常不能把测线布置成直线,而不得不适应地形的特点而布布置成直线,而不得不适应地形的特点而布置成弯曲的测线,另外为了获得置成弯曲的测线,另外为了获得3 3D D地震资料,地震资料,也可在一块面积上把测线布置成非直线形式,也可在一块面积上把测线布置成非直线形式,沿弯曲测线采用多次覆盖进行观测,也可获沿弯曲测线采用多次覆盖进行观测,也可获得在测线两旁分布的共反射波带。

      得在测线两旁分布的共反射波带83 炮点排列与检波点排列相互垂直,间距相等,炮点排列与检波点排列相互垂直,间距相等,形成一个反射点呈面积分布的网格形成一个反射点呈面积分布的网格 面积型面积型通过地面接收点与炮点布置的关系,使地下通过地面接收点与炮点布置的关系,使地下反射形成一定面积分布和一定的网格密度反射形成一定面积分布和一定的网格密度a a..十字交叉排列:十字交叉排列:84 A BA B激发点线(接收)激发点线(接收)C DC D接收点线(激发)接收点线(激发)如图:如图:最后可测分布在正方形最后可测分布在正方形OPMNOPMN内的反射点网格内的反射点网格 85 激发点与接收点布置在测线两端而组成较大激发点与接收点布置在测线两端而组成较大的炮检矩,浅层反射有较大损失,由于是一的炮检矩,浅层反射有较大损失,由于是一次覆盖,对压制多次反射不利次覆盖,对压制多次反射不利适当安排适当安排A BA B,,C DC D位置,可将反射点网格面位置,可将反射点网格面积覆盖在需要了解的地段或不能进行野外工积覆盖在需要了解的地段或不能进行野外工作的面积内作的面积内缺点:缺点:86 b b..环线排列:环线排列:激发点和接收点沿环线布置可获得所围面激发点和接收点沿环线布置可获得所围面积内的反射点。

      积内的反射点87 覆盖次数不均匀,反射点网格密度不均匀覆盖次数不均匀,反射点网格密度不均匀 优点:优点:这种布线方式能沿着许多封闭的相互连接这种布线方式能沿着许多封闭的相互连接的有利线路进行工作的有利线路进行工作缺点:缺点:88 将多道检波器等间距地分布在若干平行线上将多道检波器等间距地分布在若干平行线上(线距可选与检波点距相同),穿过检波线中(线距可选与检波点距相同),穿过检波线中央布置激发点线改变检波线的排列方式和激央布置激发点线改变检波线的排列方式和激发点线距离可以形成不同的覆盖次数举例发点线距离可以形成不同的覆盖次数举例 4 4炮炮 6 6线)线)c c..栅形排列:栅形排列:89 90 91 如图:如图:目前这种目前这种3 3 D D观测系统在我国各油田采用较观测系统在我国各油田采用较普遍,也称线束状观测系统该系统由多普遍,也称线束状观测系统该系统由多条平行的接收排列和垂直的炮点排列组成)条平行的接收排列和垂直的炮点排列组成) 92 然后垂直于原滚动方向整个移动炮点排列和然后垂直于原滚动方向整个移动炮点排列和接收排列,重复以上步骤,进行第二束线、接收排列,重复以上步骤,进行第二束线、第三束线第三束线······的施工,直到完成整的施工,直到完成整个探区面积的观测。

      个探区面积的观测野外施工时,一排炮点逐点激发后,炮点排野外施工时,一排炮点逐点激发后,炮点排列和接收排列同时沿前进方向活动,再进行列和接收排列同时沿前进方向活动,再进行下一排炮点的激发,直到完成整条线束面积下一排炮点的激发,直到完成整条线束面积93 在估算这种在估算这种3 3 D D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时(先按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时(先按2 2 D D直线观测计算覆盖次数的方法分别计算直线观测计算覆盖次数的方法分别计算X X方向的覆方向的覆盖次数和盖次数和y y方向的覆盖次数),先解为2个方向的方向的覆盖次数),先解为2个方向的覆盖次覆盖次 ,最终为覆盖次数,最终为覆盖次数如图:如图: 94 95 S S::单边炮为1,双边为2单边炮为1,双边为2 (和2(和2D D情况情况一样)一样) M M::排列线上道数排列线上道数    :炮点所移动距离:炮点所移动距离96 为工区总的覆盖次数为工区总的覆盖次数 Y Y方向的覆盖次数,在炮点有规律的排列情况方向的覆盖次数,在炮点有规律的排列情况下(各炮间隔相同)下(各炮间隔相同) L L::排列线条线排列线条线 :爆炸线上炮间距(以排列线间距为:爆炸线上炮间距(以排列线间距为单位)的数目计算。

      单位)的数目计算 97 第四节第四节 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激发 98 在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中,第一步是在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中,第一步是要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对地震波要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对地震波的激发有一些基本要求为了适应各的激发有一些基本要求为了适应各种地表条件及具体工作方法的特点,种地表条件及具体工作方法的特点,所用震源及激发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所用震源及激发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 99 2:使地震有效波具有较强能量,显著的频2:使地震有效波具有较强能量,显著的频谱特性和较高的分辨能力,便于记录有效波谱特性和较高的分辨能力,便于记录有效波 震震源源 目前以炸药震源为主目前以炸药震源为主 1:对激发的地震波首先要发足够强的能量1:对激发的地震波首先要发足够强的能量一、在激发要求一、在激发要求 100 二、陆上用炸药震源二、陆上用炸药震源 从从2200年年代代~ ~现现在在,,地地震震勘勘探探方方法法一一直直采采用用炸炸药为主要震源药为主要震源炸药震源炸药震源 以炸药为主要材料,用雷管引爆,产生脉冲尖以炸药为主要材料,用雷管引爆,产生脉冲尖锐,频率范围较宽锐,频率范围较宽。

      具有较强能量具有较强能量优点:优点:共同点:共同点:101 井中爆炸、水中爆炸、坑中爆炸,以井中爆井中爆炸、水中爆炸、坑中爆炸,以井中爆炸的效果最好炸的效果最好 不同点:不同点:普通炸药震源,一般要钻炮井,起爆时有相当普通炸药震源,一般要钻炮井,起爆时有相当一部分能量消耗在岩石破碎上爆炸索,埋深一部分能量消耗在岩石破碎上爆炸索,埋深—米,不需炮井,但如掩埋不好,易引起气爆米,不需炮井,但如掩埋不好,易引起气爆记录造成干扰记录造成干扰首先说一下炸药要求:首先说一下炸药要求: 1、炸药要求对激发条件选择、炸药要求对激发条件选择 ① ① 激发方式:激发方式:102 ② ② 激发岩性选择:激发岩性选择:a)a)::激发岩性:在潮湿坚硬的岩石中爆炸,激发岩性:在潮湿坚硬的岩石中爆炸,脉冲尖锐,能量强,将炸药放在潜水面以下脉冲尖锐,能量强,将炸药放在潜水面以下b)b)::激发深度:对反射波,要选在潜水面以激发深度:对反射波,要选在潜水面以下下3 3—5 5米的粘土式泥岩中爆炸米的粘土式泥岩中爆炸 c)c)::激发药量:考虑几个因素,炸药包周围岩激发药量:考虑几个因素,炸药包周围岩性、勘探深度、爆炸点与接收点之间距离、仪性、勘探深度、爆炸点与接收点之间距离、仪器灵敏度等,在上述因素都不变情况下,适当器灵敏度等,在上述因素都不变情况下,适当增加药量,可提高有效波振幅。

      增加药量,可提高有效波振幅 103 m=0.2~1.0 A A与与    成正比增加,当成正比增加,当     到某一定值,到某一定值,A A不再不再增大 104 为了减少爆炸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使更多的为了减少爆炸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使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弹性波能量,可将炸药分散包装能量转化为弹性波能量,可将炸药分散包装成小炸药包,按一定的方式排列,然后同时成小炸药包,按一定的方式排列,然后同时引爆引爆——组合爆炸组合爆炸        岩石的破坏作用急剧增大,激发弹性振岩石的破坏作用急剧增大,激发弹性振动的能量反而减小,所以动的能量反而减小,所以A A不会再随不会再随     而增而增大组合爆炸:组合爆炸:105 使用组合爆炸,很重要的是选好组合参数,特使用组合爆炸,很重要的是选好组合参数,特别是炸药包之间距离十分重要实验研究表明:别是炸药包之间距离十分重要实验研究表明:两个爆炸点之间距离不少于单个炮点引爆时形两个爆炸点之间距离不少于单个炮点引爆时形成的塑性带半径成的塑性带半径     的的2 2倍,由经验公式:倍,由经验公式: 塑性带半径塑性带半径 为数量为数量 组合爆炸方式有直线组合、面积组合、生产组合爆炸方式有直线组合、面积组合、生产实践表明:组合爆炸效果效好,提高有效波实践表明:组合爆炸效果效好,提高有效波振幅与其它干扰的比值,有利于有效波的方振幅与其它干扰的比值,有利于有效波的方向选择接收向选择接收106 D D::组合井的井距组合井的井距 水中爆炸:水中爆炸:是在海洋、湖泊或流河中进行地是在海洋、湖泊或流河中进行地震勘探时的激发方式。

      震勘探时的激发方式 注意:注意:当炸药量一定,随着炸药包个数增加,激发当炸药量一定,随着炸药包个数增加,激发振幅加大,增大到某一数值时,再增加药包振幅加大,增大到某一数值时,再增加药包个数,将会因能量过于分散而使效果减弱个数,将会因能量过于分散而使效果减弱在浅水中爆炸:在浅水中爆炸:避免在淤泥中激发避免在淤泥中激发 107 坑中爆炸:坑中爆炸:在沙漠、黄土沟等地区,不便钻炮在沙漠、黄土沟等地区,不便钻炮井,潜水面又很深,采用土坑组合爆炸,激发井,潜水面又很深,采用土坑组合爆炸,激发岩性、胶泥粘土、泥岩等为好,坑距岩性、胶泥粘土、泥岩等为好,坑距10~2010~20米米左右爆炸后各点岩石的破坏圈互不相切为左右爆炸后各点岩石的破坏圈互不相切为适宜)适宜) 在深水中爆炸:在深水中爆炸:正确选择沉放深度,太深,正确选择沉放深度,太深,由于气泡慢性胀缩而造成重复冲击,使记录由于气泡慢性胀缩而造成重复冲击,使记录受到严重干扰受到严重干扰药量:药量:由试验结果由试验结果 1 1米水深米水深6 6公斤公斤 2 2米米水深水深1515公斤,效果较好公斤,效果较好 108 2 2..  爆炸索爆炸索细长的索状结构,中心装有炸药,标准外径细长的索状结构,中心装有炸药,标准外径5 5mmmm。

      每每100100米装公斤药,埋深米,掩埋不好,米装公斤药,埋深米,掩埋不好,易引起气爆,造成干扰易引起气爆,造成干扰109 爆炸索一般使用雷管从一端引爆,对土壤振爆炸索一般使用雷管从一端引爆,对土壤振动小,记录与处理方法与普通炸药震源一样动小,记录与处理方法与普通炸药震源一样爆炸索是一种沿水平方向延长的连续震源,爆炸索是一种沿水平方向延长的连续震源,爆炸波沿爆炸索的传播速度约爆炸波沿爆炸索的传播速度约66006600米米/ /秒,秒,大大高于地震波在埋置爆炸索的地表层中的大大高于地震波在埋置爆炸索的地表层中的传播速度,获得向下传播的能量大大强于沿传播速度,获得向下传播的能量大大强于沿水平方向传播的能量,增强有效波,减弱干水平方向传播的能量,增强有效波,减弱干扰波,我国目前陆地上大部分地区主要采用扰波,我国目前陆地上大部分地区主要采用在井中用炸药进行爆炸的激发方式在井中用炸药进行爆炸的激发方式 110 炸药的运输、保管和使用容易发生危险,炸药的运输、保管和使用容易发生危险,为了克服上述不利因素,出现了非炸药震为了克服上述不利因素,出现了非炸药震源 但炸药震源有一些缺陷:但炸药震源有一些缺陷:① ① 钻炮井、用炸药、费用大、时间长。

      钻炮井、用炸药、费用大、时间长② ② 地形复杂、钻井困难地区施工不便地形复杂、钻井困难地区施工不便③ ③ 工业区、人口稠密区,不宜使用炸药工业区、人口稠密区,不宜使用炸药111 三、陆上用非炸药震源三、陆上用非炸药震源撞击型:撞击型:可控震源可控震源重锤,气动震源重锤,气动震源振动型:振动型:112 第五节第五节 地震波的接地震波的接收收 113 1)对来自地层的地震信号是很多微弱的,)对来自地层的地震信号是很多微弱的,为了把微弱信号记录下来,必须对它进行放为了把微弱信号记录下来,必须对它进行放大,为了便于放大传输及记录,首先要把地大,为了便于放大传输及记录,首先要把地面的机械振动转变成电信号面的机械振动转变成电信号 地震波的接收就是使用专门的仪器设备,采地震波的接收就是使用专门的仪器设备,采用合适的工作方法,把地震波传播情况记录用合适的工作方法,把地震波传播情况记录下来一、对地震仪基本要求一、对地震仪基本要求114 3)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扩散、地层)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扩散、地层吸收等作用,它的能量受到损耗,造成浅层吸收等作用,它的能量受到损耗,造成浅层反射波能量较强,深层能量较弱,这种差别反射波能量较强,深层能量较弱,这种差别可达百万倍,习惯上把地震波这种强弱的差可达百万倍,习惯上把地震波这种强弱的差别在振幅上的变化范围称为地震波别在振幅上的变化范围称为地震波“动态范动态范围围”。

      要求地震仪不仅有很高的放大倍数,要求地震仪不仅有很高的放大倍数,并且放大倍数是可变的,可随地震波能量的并且放大倍数是可变的,可随地震波能量的大小而变化大小而变化2)在接收地震波时,同时接收了有效波、)在接收地震波时,同时接收了有效波、干扰波,为了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地干扰波,为了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地震仪必须有频率选择作用,有效波全部通过,震仪必须有频率选择作用,有效波全部通过,干扰波频率成分被滤掉干扰波频率成分被滤掉 115 6)由于地震仪是在野外比较复杂的自然条件)由于地震仪是在野外比较复杂的自然条件下工作的,因而在结构上要求仪器轻便、稳下工作的,因而在结构上要求仪器轻便、稳定、耗电少以及操作简单,维修方便定、耗电少以及操作简单,维修方便 4)地震仪具有良好的分辨能力地震仪具有良好的分辨能力仪器设计:仪器设计:使仪器的固有振动延法时间不要使仪器的固有振动延法时间不要太长 5)地震仪是多道的,各道在一致性上满足一)地震仪是多道的,各道在一致性上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地震仪必须有精确的计时装定的精度要求,地震仪必须有精确的计时装置,并在记录地震信息的同时标上时间标志置,并在记录地震信息的同时标上时间标志。

      116 二、道间距选择及空间假频的概念二、道间距选择及空间假频的概念 道间距:道间距:排列上各检波器之间距离排列上各检波器之间距离导致同一层有效波追踪、辨认的可靠性受到导致同一层有效波追踪、辨认的可靠性受到影响 野外工作量增加野外工作量增加过大:过大:过小:过小:117 选择应以在地震记录上可靠辩认同一有效波选择应以在地震记录上可靠辩认同一有效波的相同相位为原则能否可靠辩认同一相位,的相同相位为原则能否可靠辩认同一相位,取决于有效波到达相邻检波器的时差所记录取决于有效波到达相邻检波器的时差所记录有效波的视周期及其它波对有效波的干扰程有效波的视周期及其它波对有效波的干扰程度度, ,如有效波视周期为如有效波视周期为T T 适当选取:适当选取:118 选择原则:应使 ,能可靠地辨认有效波的相同相位 考虑到有效波视速度 ,通常把道间距的最大限度定为 为了能同时可靠地追踪、对比深度和浅层反射为了能同时可靠地追踪、对比深度和浅层反射波,波,   应以浅层反射波为应以浅层反射波为              作为标准来作为标准来选择(浅层选择(浅层VaVa小)。

      小) 119 在不影响可靠对比前提下,可通过试验,把在不影响可靠对比前提下,可通过试验,把选择得尽可能地大一些选择得尽可能地大一些3535—5050米,甚至米,甚至7070米,可以提高工效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米,可以提高工效在地震地质条件复杂、波形不稳定、干扰背景大,就要缩小道间距波形不稳定、干扰背景大,就要缩小道间距才能保证对比可靠性才能保证对比可靠性 确定后,排列长度 也就确定了(n为仪器的地震道数) 例:已知波长F,波速为V, ,求入 按空间取样确定 120 不管不管    多大,也不会出现空间激频,因为同多大,也不会出现空间激频,因为同相轴是一条水平直线相轴是一条水平直线;    双程,当倾斜:双程,当倾斜: = 如如V=200V=200,,          ,,             问取多大时才问取多大时才不产生空间激频?不产生空间激频? 121 由由              算出算出      = = ,采用,采用      =48.548.5米米检验:检验:正好小于波的周期的一半。

      正好小于波的周期的一半例:地震剖面为动校正后的剖面,例:地震剖面为动校正后的剖面,选择选择122 ① ② 记录是动校正之后情况记录是动校正之后情况 123 例例2 2.使用的记录是原始的监视记录.使用的记录是原始的监视记录 124 三、埋波器的埋置条件三、埋波器的埋置条件 激发条件选好,选择合适,但检波器埋置不激发条件选好,选择合适,但检波器埋置不好,也得不到好的记录好,也得不到好的记录1)避免埋在大树下,接近树根,草根较多)避免埋在大树下,接近树根,草根较多的地方,微震大去掉杂草,铲平,最好挖的地方,微震大去掉杂草,铲平,最好挖一个小坑一个小坑2)遇岩石出露地方,最好垫上潮湿的土,并)遇岩石出露地方,最好垫上潮湿的土,并把检波器用土裹紧把检波器用土裹紧125 3)在水中或沼泽地,应把检波器封闭好(为)在水中或沼泽地,应把检波器封闭好(为避免漏电)直挂水底,(低频成分增大)穿避免漏电)直挂水底,(低频成分增大)穿过淤泥能到硬土过淤泥能到硬土126 各种办法,其相对作用在于使检波器和土壤各种办法,其相对作用在于使检波器和土壤组成一个阻尼较好的振动系统,以提高对波组成一个阻尼较好的振动系统,以提高对波的分辨能力。

      的分辨能力 4)尽量使同一组成或同一排列检波器埋置)尽量使同一组成或同一排列检波器埋置条件一致辞,以免组合后,同极轴产生畸变条件一致辞,以免组合后,同极轴产生畸变5)表层(岩性)变化剧烈,应把检波器埋)表层(岩性)变化剧烈,应把检波器埋置在相对单一的地方置在相对单一的地方 用土将检波填平、压紧,使检波器、土壤系用土将检波填平、压紧,使检波器、土壤系统的阻尼增加,自由振动减弱统的阻尼增加,自由振动减弱127 2 2个检波器埋在个检波器埋在200200m m坑中,一个用土填平,坑中,一个用土填平,一个没有填平,用敲击的方法进行激发,记一个没有填平,用敲击的方法进行激发,记录下(土坑与检波器系统)的自由振动,所录下(土坑与检波器系统)的自由振动,所得结果,填了土后所得波形,自由振动减弱,得结果,填了土后所得波形,自由振动减弱,分辨能力提高分辨能力提高 如图:如图:128 第六节第六节 低速带的测定低速带的测定129 一、低速带存在极其影响一、低速带存在极其影响在地表附近的一定深度范围内,地震波的传在地表附近的一定深度范围内,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往往要比它下面的地层地震波束速低播速度往往要比它下面的地层地震波束速低得多,这个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称为低速带。

      得多,这个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称为低速带在某些地区低速带与高速带之间,还有一层在某些地区低速带与高速带之间,还有一层速度偏低的过渡区,叫降速带速度偏低的过渡区,叫降速带130 ①① 低速带的存在对地震波能量有强烈的吸收低速带的存在对地震波能量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和产生散射及噪音,并使反射波旅行时作用和产生散射及噪音,并使反射波旅行时显著增大显著增大 影响影响: :131 ②② 低速带沿测线方向厚度,速度都低速带沿测线方向厚度,速度都 会改变会改变导致反射波时矩曲线形状畸变导致反射波时矩曲线形状畸变—使地下构造使地下构造形态受到歪曲形态受到歪曲在地震勘探中,为了校正低速带存在,对在地震勘探中,为了校正低速带存在,对地震波传播时间和其它特点的畸变影响,地震波传播时间和其它特点的畸变影响,对低速带厚度、波速进行测定,为进行必对低速带厚度、波速进行测定,为进行必要的校正提供参数要的校正提供参数132 二、用浅层折射法测定低速带参数的基本二、用浅层折射法测定低速带参数的基本原理原理原理:原理:低速带底界是一个良好的折射界面,提供了低速带底界是一个良好的折射界面,提供了用折射法勘查低速带的可能性用折射法勘查低速带的可能性。

      两层介质(只有低速带):两层介质(只有低速带):通通过过折折射射波波观观测测可可得得一一条条直直达达波波时时矩矩曲曲线线和和一一条条折折射射波波时时矩矩曲曲线线,,以以它它们们作作为为基基础础资资料料求低速带参数求低速带参数 133 1)1):由直达波时矩曲线:由直达波时矩曲线          求出第一求出第一层(低速带)的层(低速带)的V V0 0 2)2):由折射波时矩曲线斜率求低速带下的:由折射波时矩曲线斜率求低速带下的高速层速度高速层速度 134 3):由折射波时矩曲线的交叉时:由折射波时矩曲线的交叉时求求135 对于三层介质,同时存在低速带、降速带,对于三层介质,同时存在低速带、降速带,可按下列步骤求低速带和降速带参数可按下列步骤求低速带和降速带参数1):由直线波时矩曲线):由直线波时矩曲线            ,求出低速,求出低速带波速带波速V V0  136 2):由折射波):由折射波I I时矩曲线计算出降速层波速时矩曲线计算出降速层波速     3):由折射波):由折射波ⅡⅡ时矩曲线计算出基岩波速时矩曲线计算出基岩波速 4):由折射波):由折射波I I交叉时交叉时t t01 求低速带厚度求低速带厚度 。

      5):由折射波):由折射波ⅡⅡ交叉时交叉时t t02求降速层厚度求降速层厚度      137 野外工作,由于一般低速带厚度不大,所以野外工作,由于一般低速带厚度不大,所以低速带底界的高速层折射波肓区较小,低速低速带底界的高速层折射波肓区较小,低速带总的接收长度可以较短,也就是说,野外带总的接收长度可以较短,也就是说,野外施工时,排列可以短些,有施工时,排列可以短些,有“小排列小排列”或或“小折射小折射”之称折射法是地震勘探的一种重要方法,浅层折折射法是地震勘探的一种重要方法,浅层折射实际上是折射法在测定低速带中的应用射实际上是折射法在测定低速带中的应用138 浅层折射野外施工较严,要求排列要直,检浅层折射野外施工较严,要求排列要直,检波器埋置条件要尽量一致,应对炮点高程,波器埋置条件要尽量一致,应对炮点高程,检波点矩测准,若排列必须转折时,应把转检波点矩测准,若排列必须转折时,应把转折的桩号和角度实际测量出来折的桩号和角度实际测量出来排列形式主要有两种:排列形式主要有两种:139 优点:优点:可以两边放炮,获得互换的折射波可以两边放炮,获得互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时距曲线①①排列中的道间距两头小,中间大,由于炮排列中的道间距两头小,中间大,由于炮点附近直达波时矩曲线初速度较低,用较小点附近直达波时矩曲线初速度较低,用较小的接收道距才能请楚地反映直达波时矩曲线的接收道距才能请楚地反映直达波时矩曲线形状,便于波的对比识别,对于低速带底界形状,便于波的对比识别,对于低速带底界高速层的折射波,因初速度大,用较大的接高速层的折射波,因初速度大,用较大的接收道距能满足精度要求。

      收道距能满足精度要求140 ②②排列中的道间距采用一头小,一头大,近排列中的道间距采用一头小,一头大,近炮点处道间距较小,远炮点处道间距较大炮点处道间距较小,远炮点处道间距较大优点:优点:增大排列长度,有利于记录直达波和增大排列长度,有利于记录直达波和追踪高速层,充分利用每个接收道追踪高速层,充分利用每个接收道缺点:缺点:效率低,单边放炮精度不高一般排效率低,单边放炮精度不高一般排列长度定为低速层总厚度的列长度定为低速层总厚度的8 8—1010倍141 总之,排列长度和道间距的选择,以保证低总之,排列长度和道间距的选择,以保证低速带的直达波及高速层折射波都能记录到为速带的直达波及高速层折射波都能记录到为原则 由于测定低速带的目的是为了对反射波法由于测定低速带的目的是为了对反射波法的观测结果进行校正,因此小折射的排列的观测结果进行校正,因此小折射的排列应最好在反射波法的原排列地方进行铺设应最好在反射波法的原排列地方进行铺设在低速带分布均匀地区,每隔一定地段放在低速带分布均匀地区,每隔一定地段放一个排列即可,如低速带变化较大,则应一个排列即可,如低速带变化较大,则应多布置一些排列,以确保取准、取全低速多布置一些排列,以确保取准、取全低速带资料。

      带资料142 生产中往往先取低速带资料后作反射波法生产中往往先取低速带资料后作反射波法观测,也存在与反射波法勘探的同时,在观测,也存在与反射波法勘探的同时,在排列上先放小反射,后放大排列的反射排列上先放小反射,后放大排列的反射浅层折射一般采用浅坑爆炸,药量在保证浅层折射一般采用浅坑爆炸,药量在保证初至波清晰的基础上尽量减小,不同地区初至波清晰的基础上尽量减小,不同地区激发条件不同,一般~数公斤范围内,坑激发条件不同,一般~数公斤范围内,坑深深2020~~5050cmcm左右,尽量缩小炮点到首道距左右,尽量缩小炮点到首道距离,不使低速带的直达波在记录中漏掉离,不使低速带的直达波在记录中漏掉143 由于各地区表层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在放小由于各地区表层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在放小折射时的激发条件和接收条件都需要经过试折射时的激发条件和接收条件都需要经过试验而选择,接收时必须注意使各道都能够清验而选择,接收时必须注意使各道都能够清晰地辨认直达波式折射波的初至,应消除地晰地辨认直达波式折射波的初至,应消除地震道间的相互感应震道间的相互感应三、层折射资料奇偶三、层折射资料奇偶求出低速带的厚度和速度求出低速带的厚度和速度。

      目的:目的:144 一般由于低速带较薄,住住呈水平状态,所一般由于低速带较薄,住住呈水平状态,所以生产中使用延长时矩曲线法求交叉时这一以生产中使用延长时矩曲线法求交叉时这一简单的方法较多简单的方法较多 145 在求在求t ti之前,首先根据野外所得到的地震记之前,首先根据野外所得到的地震记录,经初至波对比后,按一定的比例尺给出录,经初至波对比后,按一定的比例尺给出时时节曲线(一般水平比例尺时时节曲线(一般水平比例尺1 1::10001000垂直垂直比例尺比例尺1 1cmcm代表秒)再将时矩曲线延长至代表秒)再将时矩曲线延长至时间轴,与时间轴交于时间轴,与时间轴交于t ti,,t ti为所要求的交叉为所要求的交叉时 简单介绍延长时距曲线和相遇法简单介绍延长时距曲线和相遇法a)延长时距曲线法:延长时距曲线法:146 有有3 3个速度层个速度层V V0,,V V1,,V V2;;O O1,,O O2为为2 2个折射炮个折射炮点,互接时间为点,互接时间为t t,,在排列上取一个斜点在排列上取一个斜点S S两两条折射波传播时间:条折射波传播时间: b)相遇法:相遇法:低速带较厚,高速层折射波盲区较大,增低速带较厚,高速层折射波盲区较大,增大排列大排列—出现由于测线转折和地表不均匀出现由于测线转折和地表不均匀的影响,如用简单的观测系统求的影响,如用简单的观测系统求t ti出现较大出现较大误差,改用罗为复杂的观测系统误差,改用罗为复杂的观测系统—相遇法。

      相遇法求求t ti2 ::147 148 避免由于简单地延长时距曲线而引起的误差,避免由于简单地延长时距曲线而引起的误差,施工要复杂一些,至于层速度值(界面速度)施工要复杂一些,至于层速度值(界面速度),根据折射波界面速度等于视速度,在各段,根据折射波界面速度等于视速度,在各段时距曲线上求它时距曲线上求它 优点:优点:149 低速层厚度:低速层厚度:当当V V0和和V V1相差较大相差较大:150 降速带厚度:降速带厚度:当当V V0和和V V1相差较大相差较大:151 由于由于V V0,,V V1,,V V2,,t t1,,t t2等数据均可在时距图等数据均可在时距图上获得,所以,上获得,所以,    、、     可直接计算出来可直接计算出来 应当注意:应当注意:在实际生产中所获得的折射资料,往往出现在实际生产中所获得的折射资料,往往出现直达波时距曲线不是通过坐标原点,而是和直达波时距曲线不是通过坐标原点,而是和坐标原点有一定距离,其原因是接收仪器本坐标原点有一定距离,其原因是接收仪器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延迟时(由电阻、电容等电身存在着一定的延迟时(由电阻、电容等电子元件的延迟作用造成),这个仪器的延迟子元件的延迟作用造成),这个仪器的延迟时也影响折射波的交叉时,因此在求交叉时时也影响折射波的交叉时,因此在求交叉时之前,先求出仪器的延迟时。

      之前,先求出仪器的延迟时 152 测定方法:测定方法:一般来说,各台仪器的延迟时间是不一样一般来说,各台仪器的延迟时间是不一样的,同一类型的仪器延迟时也有差别的,同一类型的仪器延迟时也有差别选一地形平坦、低速层厚度较大、且较均匀选一地形平坦、低速层厚度较大、且较均匀分布的地段,排列和炮点严格埋成直线,检分布的地段,排列和炮点严格埋成直线,检波器距离波器距离1~21~2米,用雷管在地面激发,然后根米,用雷管在地面激发,然后根据靠近炮点几道的初至画出直达波时矩曲线,据靠近炮点几道的初至画出直达波时矩曲线,并延长时距曲线到并延长时距曲线到t t轴,这时得到的时间即为轴,这时得到的时间即为仪器的延迟时间求折射波交叉时时,必须仪器的延迟时间求折射波交叉时时,必须减去仪器的延迟时间的影响减去仪器的延迟时间的影响153 本章要求本章要求①①   几种主要干扰波的特点,干扰波的观几种主要干扰波的特点,干扰波的观测方法②②   观测系统观测系统③③   多次覆盖多次覆盖④④   道间距的选择,道间距的选择,              低降速带参数的确定低降速带参数的确定 154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6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0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3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