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宗教与人生苦难.doc
4页浅析宗教与人生苦难浅析宗教与人生苦难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阶级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权力的不平等, 贫富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必然会导致苦难,宗教的产生离不开苦难苦难中受到压迫的人 们,极力地想在现实的残酷中寻得一片精神的乐土,找到一种超越于现实的寄托,來获得 能与苦难相抗衡的力暈,于是他们偏向于选择一种超□然的精神存在,而使口己找到存活 在这充满苦难的现实ttt界的理由,这个时候,宗教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所以,很多时候 —•提到宗教,我们总是很容易的就想到了生命中的苦难,即人生苦难宗教的兴起,发展 和成熟,总与当时社会的苦难紧密相联,人们所处的社会愈黑喑,愈贫穷,愈不平等,愈 残酷"那么宗教就越盛行,越发展,越传播得快,而信仰的人也越多要硏究宗教与人生 苦难这个话题,有很多值得去探讨的地方在这里,我着重就宗教如何看待生命小的苦 难,以及宗教认为苦难对生命是否有意义及其原因这两个问题,再结合我自己对个人和社 会的幸福的了解,來作具体分析一)宗教对人生苦难的态度,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來概括:直血苦难,超越苦难玄血苦难所谓玄血苦难,就是要正视苦难,把苦难当做人生必然会出现的一个事实存 在。
基督信仰和佛教信仰是不冋避苦难的,基督信仰认为人生來是带罪的,痛苦的从 《圣经》中可以看到,“神所创造的力物都茯好”①,但“因始祖亚当、夏娃悖逆了上 帝,罪就入了世界于是人要终身劳苦,汗流满面,才得糊口不单如此,人地也因人的 罪受连累、遭咒诅,以至不再给人效力,更长出荆棘和漠藜来”②这样人类的苦难就产 生了正如古罗马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所说:“神所创造的世界木是美好的,是人犯罪之后 才带来了苦难《圣经》中也记载了耶稣对他的门徙的话:“在世上你们有苦难”又 如佛教小有一个词,用来形容“芸芸众生”的苦难的——“苦海”,佛教认为,世人将多 在苦海之中,如果没有佛的救度,无由得救它甚至把人生分为八苦:生苦、老苦、病 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人生皆苦的价值判断构成了佛 教庞人思想体系的基础”③事实上,不仅仅是基督教和佛教,其他种种宗教都是肓血苦 难,它们承认人世间存在苦难,而不是对苦难持否定态度,或者说是逃避、冋避现实中的 苦难虽然佛教对现实补会明显地表现岀否定的态度,但这并不表明它就对现实中的苦难 持否定态度超越苦难这是宗教在看待苦难时表现出来的另一种方武超越苦难是在玄面苦难的基 础上來说的。
如果不能够直血苦难,不能够正视苦难,又如何來谈超越苦难呢,这显然是 不可能的我们都知道,人多数宗教是在苦难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产牛的(现代有些宗教是 在人们物质生活过于充裕,而精神1ft界过于空虚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日前还只是个别现 象,如“新宗教运动”),在如何超越苦难的问题上,不同类型的宗教往往表现出不同的 方式例如基督教,在超越苦难的程度上,就不如佛教的积极彻底,恰好相反,基督教表 现得十分消极基督教是在承受苦难的基础上去使心灵世界达到超越苦难的日的,他主张 人们应该安于苦难,承受苦难,而让人们安于苦难的原因就是耶稣也存在于这个世上,他 也受到过苦难,出生在马棚里,受到追杀,遭到门徒的背叛,被钉上了十字架,然而这一切的一切,耶稣不仅没有选择逃避,他还显得十分平静,十分平静地接受了这巨人的苦 难,基督教告诫人们要喜欢苦①%1 《圣经•创世纪》1: 31《圣经•创世纪》3: 16-19 : 4: 12%1 《浅论宗教人生哲学思想》作者:尚九玉1难,“倒要喜欢,因为你们是和基督一同受苦”,耶稣最终在苦难中得以复活既然基 督作为神,在世上都免不了要受到如此巨人的苦难,我们作为人,普普通通的基督徙,又 有什么理由选择逃避呢?基督教就是以基督在和人们一同受苦的方式,而使人们达到心理 上的的慰藉,从而获得一种安于苦难,却在安于苦难的现实中得以超越苦难的精神存在, 寻找到-•片心灵得以栖息的乐土。
总的來说,基督教在看待苦难的问题时,趋向于选择消 极的方式來达到超越苦难的H的而佛教在如何看待苦难的问题上,则与基督教显得不 同,而与道教则有儿分相似,佛教也承认苦难,能够直面苦难,但是更表现出一•种不愿接 受苦难的状态,佛教和道教都重视修行,道教有“悟道成仙”的说法,而佛教则育“修行 成佛”之说,在佛教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超越苦难,而且可以战胜苦难,佛教认为人们之 所以会有罪恶,社会Z所以会产生苦难,是因为人有“三情六欲”,而要战胜苦难,摆脱 苦难的的束缚,就应该潜心修行,达到“四人皆空,六根清净”的境界,更英者,摆脱世 俗,当身上具有佛性的时候,就可超越苦难,战胜苦难,进入西方极乐世界佛教有人小 之分,小乘于苦难多重自救,人乘则主张普度众生,而“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慈航 普度”、“人慈人悲”等恰好反映了佛教对待苦难时的积极主动的精神虽然不同的宗教 在超越苦难方血表现的方式不同,但是它们都认为人是可以超越苦难的,这是毋庸置疑 的二)宗教在看待苦难方面,不冋避,不否定,而是敢于直曲苦难,超越苦难,那么,宗教认 为苦难对生命的意义又何在呢?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多多少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承受很多的痛苦,小 国古代有位词人说的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人没法 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就有可能受到世俗的喧嚣的影响,接受苦难的丿力练。
苦难对生命意 义重大苦难是锻炼人的“兵器”,它能使生命走向史高的层次,达到更高的境界佛教教人心 向善,教人学会坦然血对,教人心胸宽广,学会容忍,学会静观,使生命不因外界事物的 变化而或喜或悲,达到更高的境界苦难能够唤醒人内心最深处的精神存在,当人们所承 受的苦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人们对苦难的忍受程度到了一定的限度时,人们趋向 于寻找一种精神寄托來战胜苦难,宗教所指向的美好的地方,类似天堂,或者是西方极乐 世界,口然而然就成了受苦受难的人的精神归宿而宗教表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到 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的,佛教追求“真,善,美”,只有在生前不断的做善事,一心向 佛,死后才能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再者,佛教讲究“因果轮冋”,认为人上辈子做的事会 影响到他的下辈子的命运,所以就是在宗教这样的推动下,苦难也就成了锻炼人的兵器, 人们一心向善,让生命不断朝着“真,善,美”的境界发展,当人们的理解超脱于世俗社会时,他们的生命才得以开始解脱,他们的思想更具有佛性时,就表明人们相对与以前, 有了更高的耕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U经是苦难所不能战胜的了苦难是生命成长必不可少的因索,只有在苦难中,人才会“觉悟”,生命才会得到升 华。
这让我想到社会中的自杀行为——一种很愚昧的,不觉悟的表现自杀行为在基督 教小是不被允许的,基督教认为,选择口杀的人,死后其灵魂是不能进入天堂的,而是被 打入地狱,接受残酷刑罚的惩罚,永无翻身之日人既然存在于这个批界上,就应该感谢 上帝给你生存的物资,即使佇苦难也应该与基督一起承受,而不应该以自杀的行•为來逃避 苦难,这是对上帝的i种蔑视,是得不到上帝庇佑的乂如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身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释迦摩尼出生在印度一个地位很高的家庭,属刹消利种姓,虽然出 身高贵,但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 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人彻人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 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2传教,释迦牟尼本身并没有经丿力过像吠舍、首陀罗这样的种姓所经丿力过的苦难,但他出 生在那样一个社会,是能够感受到的,他关心人间疾苦,那么同时也就相当于他的内心也 在承受这些苦难如果他没有看到过,感受过社会上的如此多的人生苦难,他就很难获得 这样的“人彻人悟”所以宗教认为苦难是生命成长必不可少的因素,人们不丿应该逃避苦 难,经受住苦难,受到來自苦难的刺激,人才会获得顿悟,才不会安于现状,虚度光阴, 生命的意义在苦难中才会得以彰显,而人格也在苦难的平台上,变得史加伟人。
接受了苦难的丿力练,生命才得以净化,灵魂才得以从尘世暂时的事物转向永恒,转向宗 教所描绘的神圣之地苦难“不只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而且对内在的完善发展具 有基木的意义:受苦使灵魂从对秫时和易朽的事物的过于专心中撤出;它是对虚荣心和好 血子的解毒剂;用基督教的话來说,痛苦是上帝使我们的心灵从尘世暂时的食物转向永 恒、转向④他本人的伟人的教育手段”这句话,正好说明了宗教角度下,苦难对生命的另一•重 要意义三)苦难对生命的意义是巨大的不仅是在宗教的角度下,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一样的在现 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十分充裕的环境下,我们很难联想到“苦难”这个 词,反倒是觉得人们都会活得很幸福,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假象!对宗教与苦难的学 习,同时也加深了我对人生幸福的了解和体会幸福是相对于苦难來说的我个人认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如果一直是生活在“温 室”里,没令经受过风吹用打,没经受过饥寒交迫,而一直是处在别人的庇护下,那么即 使其他受过苦难的人看他,会觉得他是很幸福的,因为他的人生不用去走坎坎坷坷的路, 而是一帆风顺,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呀,但是,事实上,这个处在温室中的孩子,他自 己并不能感受到这种别人带给他的“幸福”,反倒会觉得这简玄是对他的一种束缚,因为 他没法用区别于“温室”生活的另i种方式來与Z作对比,也就不能体会到温室的特别Z 处,只有等到他自己经丿力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经受了无数次來白心理和牛理上的苦难的考验后,那个时候冋想起当初“温室”的生活,他才会感觉那时的自C确确实实是多么地 幸福!苦难的存在,让我们更好的明门幸福的宝贵,领悟生命的真谛。
就如《道徳经》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者,就如人生困难,让人痛苦不堪;福者,恰 似幸福,让人心情愉快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也就是说苦难与幸福在 —•定条件下也会相互转化,但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生活中遇到的“不如人意的事” 远远要多于“心想事成”的时候,“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幸福需要个人去努力的争収, 换一种方式说,就是幸福是作为个人在承受了许许多多个或人或小的人生苦难之后产生 的战胜了小的苦难,便获得“小幸福”,经受住了巨大的苦难,便获得“人幸福”这 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句耳熟能详的歌词:“阳光总在风用后”,“不经丿力风雨,怎能见彩 虹”,“风雨”就如人生长河小的许许多的苦难,挫折的打击,经受住了,才能看见隐藏 乌云身后的灿烂的阳光,才能看到天边那美丽的彩虹,而阳光和彩虹就作为人生的一个幸 福的形象而出现了,又如一句俗语所描绘的“黎明前最黑暗,希望前最渺茫”,也是同样 的道理,苦难的存在,让我们明门,幸福的来之不易,更能感受到短暂幸福的巨人魅力, 从而对幸福倍加珍惜,而靠经受苦难,而争取得來的幸福,更能让我们领悟到生命的宝 贵,以及人生的真谛何在苦难让我们懂得,珍惜现在,“活在肖下”即是幸福。
活在肖下,并不是说”人生短 新,应及时行乐“,是指不要去对未來作太多要求,人应该及时珍惜此时所拥有的,坦然 的面对现实中的苦与乐,好好珍惜现在!佛教中有“七情人欲”的说法,它认为苦难绝人 部分是由于人存在极人的欲望导致的凡人有七情六欲,这是苦难产生的根源人类的欲 望永远也无④【德】包尔生《伦理学体系》,小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6 页3法满足,正相反,欲望会因为得到小小的满足,而变得越來越膨胀,最终一发不可收 拾很多时候,人们不断地追求某种还未得到的东西,把获得那种东西时短新的满足感当 做是一种幸福,而当这种满足感消失时,又转向于追求另一个1_1标人们总是不能消除欲 望,而太多的欲望堆积在一起,总会导致苦难的,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为什么不适当 降低一下欲望呢,把视线移向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适当的享受现实社会带给我们的种种 东西,在匆忙的生活中,也稍微驻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