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装饰性绘画中禅意分析.docx
7页早期装饰性绘画中禅意分析 早期装饰性绘画中的禅意分析 摘要:王光乐的早期装饰性绘画中充满禅意,试图引导观者在平和、宁静的心境中体验现实并洞察自我的本性艺术家在忘我的创作状态中丈量生命的尺度,观者也能够深刻感受到“水磨石”和“寿漆”系列作品高尚的精神性指向王光乐对时间改变的思索和对生命的观照充满了一个修行和内观的禅意,以此隐喻现实生活,将东方的生命哲学转化成现代绘画 关键词:王光乐;早期装饰性绘画;禅意;生命关心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王光乐以“水磨石”和“寿漆”系列装饰性绘画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水磨石”和“寿漆”系列装饰性绘画皆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知和记忆,她用理性思维来把握时间和空间,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改变,充满了对时间、历史和物质的思索在早期装饰性绘画的创作中,王光乐努力将物象压缩成一幅单纯的画面,熟练的绘画技法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张夕远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认为能够借助尼采和胡塞尔的看法通向王光乐绘画的体验的维度①从王光乐的求学、创作及其背后的观念来看,其早期装饰性绘画中存在一个直觉性,这种直觉性和禅有着相同的意味王光乐的早期架上绘画含有装饰性,并不意味着其作品属于装饰绘画。
装饰性是艺术家经过作品导入一个同一性的体验,画面中并不包含对主体和客体的划分换言之,装饰性绘画中包含对精神层面的探讨,而装饰绘画则偏重衬托环境王光乐早期装饰性绘画的创作灵感虽于详细的事物,但因其画面的抽象性,没有将观者导入画面所指向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而是借助画面语言引发视觉感受,从而将观者导入作品的精神层面王光乐描绘的虽是生活中可见的水磨石和寿漆,但其作品的视觉效果不是引发观者联想详细的事物,而是借助形式进行精神层面上的思索所以,“水磨石”和“寿漆”系列绘画的创作表现了艺术家的虔诚,而且,画面形式的简练和概括也传输出了某种高尚性的指向———禅意王光乐的绘画放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当下的社会话题,转向自己的记忆寻求生命的普遍意义,“水磨石”和“寿漆”两个专题的选择正和禅宗在精神层面上取得了共鸣禅是从古印度传入的一个佛教概念,由梵语音译而来,意思是屏除杂念,静心修炼②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禅由一个佛学概念变成了一个宗派,进而发展成为一个文化,融入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当下,禅已经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是一个优化和改造自我的手段,目标是达成一个生活上的平衡王光乐早期装饰性绘画中含有的是禅意,而不是宗教性。
从美学的角度看,宗教性不过是艺术所要表示的一个可能的专题本文就经过研究王光乐的早期装饰性绘画,论述其作品中的禅意表示,关键表现在静观意味、忘我意味、无生意味三个方面 一、王光乐早期装饰性绘画中的静观意味 王光乐的早期装饰性绘画不追求富有张力的画面效果,而表现出一个均衡和协调,含有一个静观意味,和禅宗思想相近,这就要求观者摒弃杂念,以平和、宁静的心境欣赏作品静观在禅宗思想中也被称为“正念”,目标是为了提升大家和痛苦共存的能力,从正面接收自己的想法王光乐在绘画创作中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力争在自我冥想的过程中表示自己的艺术思想所以,王光乐的艺术思想也展现出一个静观的特质,强调观看和画面的内在联络唐代高僧法琳在《致慧净法师书》中说:“夫立像以表意,得意则像忘若忘其所忘,则相互之情斯泯……故吾去也,故去而辨无常;新吾来也,藉新来以谈缘起③王耘认为法琳在前段有关“忘”的表述中提到主体被忘记才能进入无限时间直观的空灵,这是佛家美学中静观思想的一个表现;以后段对于“去来”的讨论则打破了时间的障碍,将时间的无限凝聚于当下观照的刹那④王光乐绘画的装饰性能够有效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延长观者的观看时间,放慢视觉的移动,这也是静观美学对人心理产生的一个影响。
在西方哲学中,大家也经过视觉的凝视来加深自我了解康德在《判定力批判》中说:“鉴赏判定仅仅是静观的,这是因为,鉴赏判定对一个对象的存在是淡漠的,而只把它的性质和愉快和不愉快结合起来⑤这种“鉴赏判定”以后在以阿恩海姆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中被详细论述阿恩海姆经过试验发觉,不一样的图形会打破人心理上的平衡,从而影响视觉,以后,人会经过视觉和心理的共同作用建立新的心理结构,以应对图形改变产生的刺激因此,在王光乐“寿漆”系列作品中能够看到,伴随颜料一层层变厚,原来的直线逐步变成波浪线,画面也逐步从矩形变成了梯形,这种图形的改变是艺术家自觉投入时间的痕迹观察王光乐“寿漆”系列中的《090119》《090104》《090325》《070811》几幅作品能够发觉,其画面即使层层递进,但色彩却均匀分散,艺术家发明了一个纯净而模糊的色彩世界水磨石”系列中的《090105》《202108》两幅作品一样表现了这种静观意味,画面在实现眩晕和宁静流动的改变后,色彩仍然纯净、饱和《202111》则是一个反向运动,不一样于“寿漆”系列的由内而外,其为由外而内,但一样使观者和作品产生共鸣,融为一个整体王光乐在《120919》中表现出一个极致的舒展和流畅,表现了她对日常性改变的敏感。
画面上半部分表现出艺术家在创作中无时间性的反复劳动,也表现了艺术直觉和理性直观;画面下半部分的静态和表象流动性则是一个留白,目标是凸显上半部分的极致静观这种动静结合的辩证美学正表现了一个生活的禅意,有动有静,相互转化王光乐“寿漆”系列作品的构图和颜色多个多样,这也表明禅虽是无形的,但也需物质负载,艺术家经过物质和材料的组合去感知隐含在物体本质中的禅意,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静观意味 二、王光乐早期装饰性绘画中的忘我意味 禅宗对物象的了解,傅松雪解释为:“因缘和合而生住异灭的幻象⑥事物聚合的过程使时间出现了流动,但这本身也是虚幻的艺术家的创作并不能在新旧之间找到当下存在的状态,而是努力将人存在的时间扩展成连接过去和未来的路径王光乐从本土的文明根性中找到了一个力量和存在感,从传统和民族中找到了现代的可能性,所以,在“水磨石”和“寿漆”系列作品中,能够看到其和禅宗思想高度契合的创作方法王光乐既用身体进行绘画创作以对抗虚幻,也用一个坚韧、平静的心理状态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以此进行创作因此,其画面中有一个不可言说的禅意,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表现出忘我的时空观,让观者可借此进行反思和追问,这种观看方法很像坐禅。
王光乐的作品虽有画框,但从图形上看,其作品没有边际,无限延展,这也寓意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而且,时空的转化和形态也是运动的王光乐在“水磨石”系列作品中努力描绘一个和现实世界相同的石子墙壁肌理,在“寿漆”系列作品中用多层色彩进行大量叠加,形成厚重的人文情感,从其创作过程就能够感受到艺术家的毅力并发觉流逝的时间王光乐创作行为的反复性含有一定的宗教感,和古人花费精力制作大量祭奠物品的行为相同因此,在欣赏王光乐的作品时,观者能够感受到艺术家那种忘我的创作状态,这也是其作品中禅意的一个表现可见,王光乐的“水磨石”和“寿漆”系列作品已超越了绘画中再现的概念,是用单纯的形式去表现一个纯粹的忘我意境因此,其绘画创作一定是在内心平静、毫无杂念的精神状态下进行的,和坐禅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不起心,不动念”⑦艺术家的作品是其心境的视觉转化,所以,王光乐的作品是一个纯粹的点、线、面的世界,其画面总是含有一个平静的美感荷尔德林在《判定和存在》中说:“判定在最高、最严格的意义上是至深地统一于理智直观的主客体的原始划分,经过这一划分,客体和主体才变得可能,这么的划分就是判定⑧王光乐从日常性中感受大家天天全部会经历的事件,这些事件及其发生场景共同组成了日常性的意义。
对生活中的她者来说,从时间性看事件的发生即意味着结束,因此,艺术家对作品的体验不应带入主观情绪和价值判定水磨石”系列作品是对墙壁肌理的描绘,“寿漆”系列作品是对传统工艺的描绘,二者全部是在反复性的绘画方法中进行的这种围绕点和线展开的艺术语含有一个开放的结构,并可无限自我复制王光乐将自己置身于她者的角度,对物象进行再现时用感知替代感受,这反应在其作品中就是笔触不经知性判定而根据形式规律去表示,由此可知艺术家在创作中已然达成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三、王光乐早期装饰性绘画中的无生意味 鲍栋评价王光乐的作品时说:“甚至抽象不是一个绘画的形式,而是一个自然的状态⑨从“水磨石”到“寿漆”系列作品可显著看出,王光乐已逐步放弃了对形象的执着,破除了形式的很多限制,传输出一个对生命的启发意义本文讨论的装饰性并非画面中形象含有的装饰 性,而是画面整体带给大家视觉满足的一个体验这种体验是艺术家对生命的观照,实现了个体精神在思辨中的自由穿越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⑩对生命的感受需要个体的顿悟,这也是禅宗强调的一个放下,源于禅宗的无生思想,从生灭的现象中看到无生无灭的本质,从而消除生和死的界限在“寿漆”系列作品的创作中,王光乐天天向画布上一层层覆盖颜料,从而形成了一个类似立体雕塑的视觉错位感。
综观王光乐的整个艺术创作,她一直努力将生命融入作品中,从而和作品产生一个反思和共鸣,甚至是共振王光乐也曾说自己感悟到了生命的偶然、体验和生化,这就是她对禅意和物性的回应在“水磨石”和“寿漆”系列作品中能够看到,艺术家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表示方法在视觉上是简约的,这种简约的装饰性是一个回归人类本质和艺术本源的哲思追问朱青生认为当代艺术是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尤其的效能 瑏瑡王光乐经过作品和观者进行对话,作品的装饰性作为沟通的纽带被悬置,消弭了物的属性,从而使观者可从自我出发进行一个内在观察和思索王光乐对社会问题和人生困境的思索充满了对生命的关心当下,生活中的海量信息让大家逐步变得被动,商业宣传中的感官刺激也让大家的感受力日益下降因此,王光乐的作品就使用低纯度的色调和简单的点、线、面,将大家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重新思索生命的意义王光乐从东方传统中寻求文化认同,在现实生活里发觉了水磨石的建筑材料,又从家乡福建的传统习俗中发觉了髹漆的文化现象,这全部是其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体悟,是艺术家自觉性和回归性的表现水磨石”系列中的《10043》就是最好的例证:石头和石头的关系使得石头本身展现出一个艺术本真性,画面的形式感自然开放,同时撇去符号化和功效化。
这就是王光乐笔下物品终极意义的表现方法,即物品应作为让生命更自在的载体而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