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以“美”为原则创造性翻译.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30627837
  • 上传时间:2021-12-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1.4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以“美”为原则创造性翻译摘要:许渊冲和庞德两位文学巨匠,都对中诗英译作出了 极大贡献,并且都提出了自己的译诗理论,本文通过对他们 的诗歌翻译理论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译诗都是以美为原则 和追求的创造性翻译;他们的创造性翻译观在某种程度上产 生于其文化背景和美学目的关键词:译诗;美;创造性翻译许渊冲和庞德这两位文学巨匠,都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 化遗产介绍到国外,让世界了解中国,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他们的诗歌翻译都可谓硕果累累,其中许先生翻译的《楚辞》 被誉为“英美文学的高峰”,而庞德的译著《华夏集>(Cathay), 包含19首中国古诗,在英美诗坛引起轰动,被认为是意象 主义的代表作他们两人在进行诗歌翻译的同时都提出了自 己的翻译理论和主张,本文通过比较发现他们的翻译理论既 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又有创作方式和原则上的相通之处本文认为他们的翻译理论都是以"美”为原则的创造性翻译一、以美为最高原则的译诗许渊冲先生认为,诗是文学最优美的表现形式,译诗是 创造美的艺术,所以他提出了“三美”的译诗标准,即“意美、 音美、形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 美以感目,三也”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

      意美 是第一位的,音美第二,形美第三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 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 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 果三者不可得兼,首先可以不求形似,也可以不求音似但 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为了传达原 文的"三美”,译文的“意似”有时只好浅显些也就是说,文学 翻译的低标准是求似或求真,高标准求美庞德把自己“诗艺的最终成就”写成:仁 描绘我们看到的事物;2、美;3、脱离说教;4、重复一些他人写得较好、 或较简洁的东西是好的写作方式由此可见「美”是庞德诗艺的最终成就之一,是他译诗的 标准之一庞德也是非常看重传统的,他说「传统是一种我们要保存的美,而不是一套束缚我们的镣铐在庞德看来,传统自 远古就有,很难确定其具体日期在传统文化中,最令庞德 关注的是希腊诗歌和普罗旺斯诗,从希腊诗歌几乎诞生了古 代世界的所有诗歌,从普罗旺斯诗几乎诞生了所有现代诗 歌庞德还将诗的传统置于世界文化之中,将英语诗的发展 与埃及诗、中国诗和日本诗联系在一起庞德作为意象派和漩涡派的代表人物,十分注重意象的 塑造,他在《诗刊》上发表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 首先指出「一个意象是在刹那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 的东西。

      他的许多意象主义诗篇都是采用出人意外韵名词意 象的结尾,以达到瞬间所诞生的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效果, 增强读者的联想力与诗的开放式结尾的艺术效果,塑造了最 贴切的、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美的意象福特•马多克思.福特称赞说「《华夏集》的诗篇具有至上的美,诗是怎么样, 他们都做到了”二、创造性翻译许教授从郭沫若提出的“好的翻译等于创作”中取了一个呛r字,从自己提出的“发挥译语优势冲取一个“优”字,从傅 雷提出的“重神似不重形似”中取一个“似”字「竞赛”即“翻译是 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最终形成 了自己的“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一文学翻译理论简 单说来「三美”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三化”,是方法论「三 之”,是目的论,“艺术”是认识论而“优”则是“三美甘而为一 的本体论,“创”是“三化”合而为一的方法论,“似”,是“三之” 合而为一的目的论「竞赛”则是包含在“艺术冲的认识论可 以说,这十个字不仅是许渊冲教授对中国文学翻译理论高度 而又精辟的概括,也是他进行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所 遵循的文学翻译理论和原则关于“优势竞赛论”,许渊冲认为,创作和翻译都可以比作绘画,创作以现实为模特,所以翻译就不能只以原作为模特, 而要以原作所写的现实为模特。

      两种不同的文字要表达同一 内容,总有一种文字表达得好一点,一种差一点,或者两种 文字不相上下等三种可能表达得好一点的就处于优势,差 一点的就处于劣势,不相上下的就处于均势一般说来,原 文多占优势,很少占劣势,译文却一般占劣势西方文字之 间差距较小,做到均势比较容易,中西文字之间差距较大, 要做到均势就不容易因此,译者要扭转劣势,争取均势, 尽量发挥优势这就要求译者发挥创造力,挖掘原作内容所 有而形式所无的深层含义许渊冲译论中最富有特色的就是 他的优势竞赛论发挥译文语言优势,可以说是他整个译论 核心,要达到三美必须发挥优势,可以运用三化的方法,发 挥了优势的译文,可以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和原作竞 赛甚至胜过原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优势竞赛论的核心实质上是译者以“美”为指导原则和追求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翻 译从他对柳宗元的《江雪》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创造 译观:原文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译文是:Fishing in snow: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straw- cloaked man in a boat, Io!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原诗的“绝”与“灭”在许译里创造性地被ni曲t和sj异ht 巧妙而又合辙押韵地替代。

      这两个英文单词用得极为传神达 意可以说,许译在音韵和意义上达到高度的统一不难看 出,许渊冲用完美音韵巧妙而雅致地表达了原诗的风格第 一行和第二行对仗工整,并且所有名词均使用单数形式,登 峰造极地表现了原诗作者刻意追求的那种宁静与禅意我们 可以看出,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译通过等化、浅化和深化这 些方法求真求似,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再创造, 取得了与原文形似、意似和神似的效果,他的创造性翻译既 强调音韵等形式上的创造又注重于内容和原诗意境的创造在这一点上他与庞德有相异同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庞德的创造性翻译观集中体现在他的著名译著《华夏集》中T.S•艾略特称“庞德是我们时代的中国诗歌的创造者”叶维廉先生说「《华夏集》作为翻译可以看作一种再创造,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能期望找到所有细节(包括联想意义,地 方风味,修辞趣味)的再现,相反我们发现基本诗篇以透明 的细节保留着,这些诗篇在意义上与原文有不同之处:某种 字面的细节要么被取消,要么被改变,原来的地方色彩做些 修饰或者甚至改变来满足英语读者的理解,某些典故被去掉 以便读者免受注解之苦叶维廉先生的分析很好地诠释了庞 德诗歌翻译的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创造性的翻译理念,庞德的前期诗歌中还有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诗 歌的内容,有些是根据原诗的翻译而改写的,有的是借中国 的内容而发挥自己的创作,不过这些诗都带有意象主义诗歌 的特色。

      庞德译的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突出地 表明了他翻译诗歌的艺术原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庞德的译诗为: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长江别)Ko - jin goes west from Ko- kaku - to,The smoke - 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 reaching heaven.这首译诗显然没有拘泥于原诗的韵脚等外在的形式,是 一种典型的创造性翻译,它一方面充分表现了中国诗歌的特 色一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亦即所谓的―切景语皆情语”:西 方读者可以透过诗中突出的语言意象了解到异域文化,潜移 默化地领会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味中国古诗这种融情于 景,借景抒情的特点在他的译作中表现得很充分同时,通 过创造性翻译,译者充分发挥了目的语的“优势”,以“美”(包 括形式美和意境美等)为原则,实现了其翻译艺术追求。

      三、创造性翻译观的文化背景和美学目的早在1984年,在《翻译的艺术》前言中,许渊冲教授就 提出“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 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 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愈来愈 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有来有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 流,况且,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翻译高峰对外国科学技术以 及文学的译介相比,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明显滞后,事 实上,所谓的语言沙文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以及 文化自恋倾向与文化帝国主义仍然存在于翻译领域;英语常 常被翻译成其他语言,而有些纤氐等的”语言很少被翻译成英 语这种文化交流的不平衡也许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但其他诸如发行额,民族意识和双边政治关系的 不平衡等因素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许渊冲教授选择了翻译中国古诗--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最 大最持久的贡献之一--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换句话 说,许渊冲教授之所以选择中国古诗是因为他将目标定位在 了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从而使得世界文化更加 光辉灿烂许渊冲教授对于具体诗歌的选择标准,在更大程 度上不但与原诗作者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其个人的经历与 爱好密不可分。

      庞德翻译中国诗歌的目的:第一,寻找拯救社会弊病的良药庞德有感于西方社会步入20世纪之后所出现的危机 和各种矛盾的日益激化,作为一代思想家,他总是寻找拯救 这些弊病的良药,他把大学看作改造西方社会的一种主要武 器,他在1937年写道「如果我的《大学》译本是几十年中 所作的最有价值的工作,我只有期待读者来发现,因为每个 人都会发现其对现代世界的价值他继续说「我们西方人 需要从《大学》的第一章开始,不仅仅是给我们的伦理或者 我们的思想偶尔补充一点这章里根本不会推翻西方人所认 为最好的东西,而西方人事实上已经最大程度上摧毁西方最 好的思想官方的基督教是污水沟,天主教走向了虚无--整 个的西方理想主义是一片丛林,基督教神学也是一片丛林要想把这片乱七八糟的丛林削出一点秩序来,没有比《大学》 这把斧子更好的了因此,他把复兴欧洲文明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去发现,他 说:“上个世纪重新发现了中世纪,有可能这个世纪在中国发 现新希腊鉴于此,他的文学生涯中重要部分就是翻译《大 学》、《中庸》、《论语》和《诗经》其次,应合他所领导的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要求 庞德得到费诺罗萨的手稿时,正是英美意象主义文学运动开 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从费氏手稿中他发现中国诗所注重“意 象”、“神韵”、“简洁”、“音乐”等主张与他所领导的意象主义运 动的诗学观不谋而合,中国文论强调“含蓄无垠”的境界,这些思想与庞德的主张是相通的,所以庞德说道「中国的诗人 们把诗的实质呈现出来便很满足,他们不说教,不加陈述。

      《华夏集》中选择的大多是表现愁思离苦的诗篇:《采薇》 和《胡关饶风沙》的战乱苦;《长干行》和《玉阶怨》的怨 妇愁;《别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人蜀》是朋友离别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是>z<怀旧绪--这些哀愁离恨、厌战愁时的主题可以震撼欧洲人的 心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一年后庞德的《华 夏集》出版,这部作品无疑是欧洲人心灵的最好写照结语 通过以上对许渊冲和庞德的译诗理论进行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译诗过程中都把“美”作为最高标准,提出 了创造性翻译的理论;然而他们创造性翻译观却产生于不同 的文化背景和美学目的,许渊冲是为了文化交流,让西方了 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庞德是为了领导诗歌的 意象主义运动,也是为了寻求拯救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