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探究及其应用知识分享.pdf
6页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探究及其应用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光学测量》课之 科 普 调 研 报 告 指导老师: 黎小琴 学生姓名: 安晶晶 学生学号:201311010115 专业班级:物理 13101 布置日期: 2015.11.17 截止日期: 2015.12.1 完成日期: 2015.11.25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探究及其应用 一、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 1801 年,杨氏巧妙地设计了一种把单个波阵面分解为两个波阵面以锁定两个光源之间的相位差的方法来研究光的干涉现象杨氏用叠加原理解释了干涉现象,在历史上第一次测定了光的波长,为光的波动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实验中我们根据光的干涉原理,即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P 点有光强最大值,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P 点的光强最小当光源为单色光时,在屏上出现一系列平行等距的明暗直条纹组成,干涉条纹是一组平行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直条纹中央为零级明纹,上下对称,明暗相间,均匀排列而且干涉条纹不仅出现在屏上,凡是两光束重叠的区域都存在干涉,故杨氏双缝干涉属于非定域干涉。
当 D、λ一定时,e 与 d 成反比,d 越小,条纹分辨越清λ1 与λ2 为整数比时,某些级次的条纹发生重叠 当用白光作实验, 则除了中央亮纹仍是白色的外,其余各级条纹形成从中央向外由紫到红排列的彩色条纹—光谱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二、对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结果的讨论分析 1、狭缝 s 的存在有没有必要 在“杨氏实验”中,s 是一很小的狭缝(或小孔),通过s 的光照射到 s1和 s2 上,在光屏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同学们往往提出,这个狭缝s 的存在是否有必要?若用一个普通光源代替s 去照射 s1 和 s2,光屏上能否出现干涉条纹?回答当然是狭缝s 的存在是必要的.用普通光源代替s,光屏上不可能出现干涉条纹.因为干涉条件要求,只有同一波列自身之间才能发生干涉,不同的光源之间,以及同一光源的不同部分发出的光都不满足相干条件.由于狭缝s 的存在,且 s 很小.光波到达s1、s2 就成为发射柱面波(s 若为小孔,则发射球面波)的波源.它们又各发出一个柱面(或球面)形次波.由于这两个次波来自同一个波面,因此它们的频率相同;由于s1 与 s2 距离很近,因此振动方向近似一致;又由于s1 和 s2的振动位相差保持一定.所以这两列光波满足相干条件,这是利用分波阵面法获得相干光波的典型方法. 2、为什么白光也能产生双缝干涉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干条件要求两相干光的频率相同,而在白光中各种波长都有,为什么会发生干涉?确实,白光中包含着各种频率的可见光,不同频率的光波是不相干的.但以两缝射出的白光中,相同频率的单色光之间能够发生干涉现象.s 为白光光源时,由 s发出的任一波长的任一列光波都照 s1 和 s2 上,所以 s1 中的任一列光波都能在 s2中找到与其相干的一列波.s1 和 s 是相干的白光光源,每一种波长的光在观察屏上都得到一组杨氏条纹.各种波长的杨氏条纹叠加起来便得到白光杨氏干涉图样分布.由于各种单色光在中央线上,相位差都等于零,振动都要加强,于是各单色的光在中央线上都显示明纹,因此中央明纹仍是白色的.又因中央明纹的宽度与波长成正比,所以各单色光的中央明纹宽度不同.于是在白色明纹的边缘彩带,紫光靠里,红光靠外.其它各级明纹也因单色光波长不同而分开,形成七色光带,有次序地循环排列. 3、波长及装置结构变化时干涉条纹的移动和变化 (1)光源S 位置改变:S 下移时,零级明纹上移,干涉条纹整体向上平移; S上移时,干涉条纹整体向下平移,条纹间距不变。
(2)双缝间距d 改变:当d 增大时,e 减小,零级明纹中心位置不变,条纹变密当d 减小时,e 增大,条纹变稀疏 (3)双缝与屏幕间距D 改变:当D 减小时,e 减小,零级明纹中心位置不变,条纹变密当D 增大时,e 增大,条纹变稀疏 (4)入射光波长改变: 当λ增大时,△x 增大,条纹变疏;当λ减小时,△ x 减小,条纹变密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4、在小孔后加透明介质薄膜,干涉条纹变化 (1)在 S1 后加透明介质薄膜, 零级明纹上移至点P,屏上所有干涉条纹同时向上平移移过条纹数目△ k=(n-1)t/ λ;条纹移动距离 OP=△k·e (2)在 S2 后加透明介质薄膜,干涉条纹下移 三、杨氏双缝干涉的应用 1、测量波长 2、测量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 3、长度的测量微小改变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