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判断是非题》word版.doc
9页判断是非题1.“城不入,臣请完壁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请”是动词,可以理解为“臣请君允许我” ( )2.“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中,“肘”用在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 )3.“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成公二年》中,“不难”即“不难做到”,“难”在否定副词“不”后面,活用做一般动词 )4.“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水经注·江水》)中,“翼”为名词作状语,是“像翅膀那样”的意思 )5.“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左传·成公二年》)中,“辱”是“污辱”的意思 )6. 在“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中,“道”应解 释为“走在路上”,名词活用为动词 ( )7. 在“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李斯《谏逐客书》)中,“蚕”为名词话用作状语,表示比喻 )8.“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句中的“且”是时间副词 )9.“子无贵贱,唯留意焉”(《汉书·外戚传》),句中“唯”可译为 “希望”,是个动词 )10.“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句中“乃”是古汉语中特殊判断词,相当于判断词“是”。
)1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句中“诚”也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确实 )12.“巨.讵.钜.渠”是异形同词,都是表示反问的语气副词( )13.“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子无敢食我也”(《战国策·赵策》),两句中的“无”相同 )14.在“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中,“云”、“响”、“景”均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15.在“云虽欲独食,义不忍”(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义”为名词作状语,表示依据 )16.在“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礼”为名词作状语,表示依据 )17.在“又降霁云,云未应”(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降”为动词的一般用法 ( )18.在“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李斯《谏逐客书》)中,“来”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9.在“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贾谊《论积贮疏》)中,“怀”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 )20.在“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浮”为动词的为动用法。
)21.在“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中,“来”为动词的一般用法,即“既然来了”的意思 )22.“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成公二年》中,“免”为“免除国君受害”的意思 )23.“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庄子·外篇·骈拇》)中,“死名”就是“为名而死”,“死利”就是“为利而死”,“死”为动词 的为动用法 )24.“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解”为为动用法 )2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出”与“入”都是动词用作名词 )26.“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柳宗元《蝜蝂传》)中,“负“是动词用作名词 ( )27. 在“入日,渴,欲得饮”(《山海经·海外北经》)中,“饮”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之饮”的意思 )2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经注·江水》)中,“奔”为动词的一般用法,是“奔跑”的意思 ( )29.“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中,“善”为意动用法,“认为……很有才干的意思。
)30.“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守”即“守卫” )31.“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孟子·滕文公上》)中,“烈”为使动用法,“ 使大火烈”的意思 ( )32.“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粱惠王上》)中,“肥”、“轻”为名词作状语 )33.“利不百,不变法”(《商君书·更法》),句中的“百”是“百倍”的意思 )34. 代词不同于名词.动词等其他实词,因为其指代内容不固定,所以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 )35. 自称代词“我”早在先秦文献里就常见 ( )36.“他”作为人称代词,在上古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 )37.“兹”、“此”、“斯”在上古都是齿头言,是同一个近指代词的不同写法它们都可以作主语和宾语 )38.“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中,前两个“之”是虚指代词,指“什么东西,某个东西” )39.“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句中“有诸”相当于“有乎” )40.“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句中“何”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1.“若所追者谁何?”(《史记·淮阴侯列传》),句中“谁何”是两个同义疑问代词的连用,义同“谁”或“何” )42.“其民有智有愚”(《列子·周穆王》),“臣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这两句中的“有”和“无”与“或”和“莫”用法相同,所以也是无定代词 )43.“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论衡·别通》),句中“颇”是程度副词,可解为“特别”( )44.“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后汉书·光武帝记》),句中“差”和“差可比拟”中的“差”同为程度副词,可解为“稍微” )45.“愈”、“弥”、“益”、“尤”作为程度副词在句中一般可译为“更加” ( )46.“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史记·商君列传》),句中“良”是个时间副词 )47.“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毛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孟子·梁惠王下》),句中“举”是动词,“抬头”的意思 )48.“群贤毕至,少长咸”(王羲之《兰亭集序》),句中有三个范围副词:群、毕、咸 )4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潜《桃花源记》),句中“并”是“并且”的意思。
)50.“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句中“第”是“次第”的意思 )51. 时间副词“既”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还可以表示相隔时间短暂 )52.“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陶潜《桃花源记》),句中“寻病终”是说“寻找桃花源一直到病死” ( )53.“晋于是始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句中的“于是”是“因此”的意思 )54.“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赵策》),句中的“为”表示目的 )55.“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句中的“以”表示凭借 )56.“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左传·昭公元年》),句中的“以”是“用来”的意思 )5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句中的“以”表示原因 )58. 兼词“诸”表示“之于”或“之乎”的意思,都相当于指示代词加介词的意思 )59.“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庄子·逍遥游》),句中的“诸”相当“之于” ( )60.“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句中“节”的词义是“骨节”,这是“节”的直接引伸义。
( )61.“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句中“节”的词义是“节操”,这是“节”的间接引伸义 )62.“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句中“亡”的词义是“丢失”,这是“亡”的直接引伸义 ( )6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句中的词义是“消亡”,这是“亡”的直接引伸义 )64.“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淮阴侯列传》),句中“亡”的词义是“死亡”,这是“亡”的间接引伸义 )65.“吾村亡无日矣”(徐珂《冯婉贞》),句中“亡”的词义是“毁灭”,这是“亡”的直接引伸义 )66.“桓公解管仲之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句中“解”的词义是“把纠解开这是“解”的直接引伸义 ( )67.“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史记·魏公子列传》),句中“解”的词义是“解开”,这是“解”的间接引伸义 )68.“二月冰解”(《齐民要术·水稻》),句中“解”的词义是“融解”,这是“解”的间接引伸义 ( )69.“大惑者终身不解”(《庄子·天地》),句中“解”的词义是“解开”,这是“解”的间接引伸义。
)70.“丈夫”本来泛指“成年男子”,后来专指“女方的配偶”,这是词义的转移 )71.“谤”本指“批评、议论”,是个中性词,后指“诽谤.毁谤,成了贬义词,这是词义轻重的转移 )72. 词汇中那些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叫做同义词 )73.“都”和“邑”指城市时,它们的不同是大与小的差异 )74.“视”、“见”、“望”是一组同义词,但它们又有差异,“视”是“见”,“见”是“看”,“望”是“细看” )75.“卑”、“贱”是一组同义词,其不同处是:“卑”只表示人的社会地位低,而“贱”除表示地位低下外,还表示品质低下 )76. 在上古表示小腿义的词是:胫、足、脚 ( )77.“闻”和“听”的区别在于:“听”是去听,它只说明主观动机;“闻”则是听到,说明的是客观结果 )78.“戍卒叫,函谷举”(杜牧《阿房宫赋》),句中“举”的词义是全 ( )79.“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句中“信”的词义是媒人 )80.“人才辈出”(成语)中“辈”的词义是等级.级别 )81.“马有上中下辈”(《史记·孙子列传》)句中“辈”的词义是一批又一批。
)8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句中“可怜”的词义是可惜 )83. “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方苞《狱中杂记》),句中“惩”的词义是警戒 )84.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句中“举”的词 义是发动.举行 )8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句中“信”的词义是相信 )86.“(钟会)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三国志·钟会传》),句中“保”的词义是依凭 )87.“三代不同礼而王”(《商君书·更法》)中,“王”读阳平 )88.“贤者更礼”(《商君书·更法》)中,“更”读阴平 ( )89.“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中,“语”读去声 )90.“故百王之法不同”(《荀子·王霸》)中,“王”读阳平 )91.“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左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