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维与尼采美学.pdf
8页王国维 与尼采美学 佛雏 王国维前期的哲学诗学研究 , 除跟 康 德 、 叔本华两家有较深的渊源关系外 , 也多 少涉及尼采一的某些理论 尼 为叔氏弟子 , 因叔而及尼 , 这是很自然的 从《叔本华与尼采》写于年这一长 篇专论看 , 王氏视叔尼二人同为 “ 旷世之天 才 ” , 同属所谓 “破坏 旧文化而创造新文 化 ” 的某种代表人物并对尼 采晚期 “ 背 师 ” 的一般说法 , 不惜详为辩护 可见他对 尼采也是比较赏识 的 近从王氏当年主编的 《教育世界》杂志 年月农历第 号 、 号上 , 读 到《尼采 氏之学说》一文 , 系 日本文学博士桑木严翼所著 , 窃疑译文当出 王氏之手 此文跟《叔本华与尼采》亦属 俘 鼓相应 总的看 , 在 伦理学上 , 王氏舍尼而 多取康叔 , 而在诗学上 , 则有兼采 尼说之 意 , 但亦给予改造 其间得失相参 , 亦颇值 得研究 一 、 “一切文学, 余爱 以血书者 ” 《人 间词话》卷上云 “ 尼采谓 ‘一 切文学 , 余爱以血书者 ’ 后主之词真所谓 ‘以 血书者 ’ 也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 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 , 后主 则俨有释迎 、 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 其大 小固不 同矣 。
” 按 , 尼采 此语 , 见其晚期所 著《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第一部第七篇《读 书与著作》 , 中云 “ 在一切著作中我只爱作者以他 的 心血写成的著作 以心血著作 , 并 且 你可以觉到心血就是一种精 神 ” “那以 血和茂言著作的人不愿 被诵读 , 只愿被以心 思维 ” “ 山岳的最捷近的道是从山峥 到山峰 , 但你必须有长腿才能走这 样的道 茂言是山峰 , 那是说给硕 大而崇高的人 ” ① 王 氏引尼采此语 , 似有断章取义之嫌 “后主之词真所谓 ‘以 血书者 ’ 也 宋道君 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 其实此等词 中所表现的意志 、 精神 , 正是尼采所鄙视所 否定者 , 并不属于尼采 式的 “ 以血书者 ” 的 范围 此于尼采本篇 中即可得到反证 如 云 “ 你们告诉我 ‘ 生命难于负 荷 ’ 怎么你们早 晨这样高傲 , 晚 间 却这么层服呢 ” “ 我们与滴一滴露珠就惊颤了 的玫瑰 花芭有什么共同的呢 ” 看 来 , 李 、 赵 晚 期的 词大都属于尼采所 鄙夷的 “ 生命难于负荷 ” 的哀诉 此种 “惊 颤 ” 的悲吟同尼采 式的 “ 以血书者 ” 无异南 辕北辙 。
尼采所要求的 “ 以血书者 ” , 指的 是写出 “ 勇敢 ” 、 “ 刚强 ” 、 “ 总有着 疯 狂 ” 的 “ 战士 ” 或者 “硕大而崇高” 的人之 心声或 “大笑” , 指的是 “权力意志, , 的艺 术地外现 · 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 · 故王氏引此语 , 只属一般借用性质 , 此 血非彼 “血” , 跟尼采原义是颇有出入的 又 , 尼采晚年自署 “十字架死囚” , 王 氏所谓 “俨有释迎、 基督担荷人类 罪 恶之 意 ” , 似与之有些关联 , 但尼采极 力否定 原罪 ” 说 , 故两者实质仍 不 相同 此 点姑置不论 我们借此却可探测王氏对尼采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一 书的欣赏态度 在 王氏眼里 , 尼采此书恐已成为 “ 以血书者 ” 的一种范例 他在 《叔本华与尼 采》一文 中 , 曾两次详引此书文字 , 其中谈 “ 灵魂三 变 ” 一篇王氏全部译 出 又引文特尔朋《哲 学史》中对尼采评语云 “ 彼按 , 指尼 之知力 的修养与审美的创造力 , 皆达最高之 程度 彼深观历史与人 生 , 而以诗人之手腕 再现之 ” 此数语殆可视为对《查拉斯图拉 如是说》一书之美的颂赞 , 王氏对此是肯定 的 。
大抵我邦人 士初接触尼采此书 , 殆 无不 刮目惊视 , 为其某种特殊的魔怪般的魅力所 深深吸引 如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作于 年中云 “德人尼 任 按 , 尼采氏 则假察罗图斯德罗按 , 即查拉斯图拉之 言日 ‘吾行太远, 孑然失其侣 返而观夫 今之世 , 文明之邦国矣 , 斑斓之社会突特 其为社会也 , 无确固之崇信 , 众庶之于知识 也 , 无作始之性质 邦国如是 , 奚能淹留 吾见放于父母之邦 矣聊可望者 , 独苗裔 月二 ·夕 此其深思遐瞩 , 见近世文明 之伪与 偏 , 又无望 于今之人 , 不 得已而 念来叶者 也 ” 当时鲁迅 固视 尼采为 “十九世纪末叶 思潮之所以变 ” 的 “ 大士哲人 ” 之 一 又 , 郭沫若曾连译《查拉斯图拉如是 说》中多 篇 , 亦甚崇信尼氏 鲁 、 郭在王氏之后 , 犹 且如此 , 则王氏视尼为 “ 旷世之天才 ” , 赏 爱其俨若 “ 以血 书 ” 的著作 , 也就 更不足怪 了 桑木严翼评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云 “ 此书实以具体的按谓类似艺术形象表 其思想者 , 即查拉图斯德拉按 , 波斯教之 初祖为尼采所最敬慕之超人即哲学家 、 艺术家自由精神之 一含沐 , 而视为超道德的 天才者也 。
” 以著作言 , “哲学家 、 艺术家 自由精神之合体 ” , 此即王氏所 谓 “ 亦哲 学 , 亦文学 ” 的名作 , 况又有 “ 自由精神 ” 弥漫 、 奔突其间 , 俨然使人 同时获得理 性与 审美两方面的高度满足 这对素具诗人气质 的王氏来说 , 也自然更其合拍了 王氏诗 “ 此地果容成小隐 , 百年那厌读奇书 ” ②这 个 “ 奇书 妙 当已包括《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在内 有人说 “二十世纪的文化, 包括以 硬被算作尼采主义者的茨魏格 、 托马斯 曼 、 萧伯纳等人为优 秀代表的资产阶级文化 在内 , 是在另外的因素的影响下发 展起 来 的 这些杰出作家的人道主义作品 , 总的来 说 , 跟尼采学说毫无共同之处 他们之肯定 尼采 , 完全是因为他们对尼采的哲学没有认 识清楚 ” ③看来 , 对早 期的鲁 、 郭以至王 氏来说 , 这话都是适 用的 二 、 悲剧的喜感与 “ 势力之欲 ” 在《人间嗜好之研究》作于 了年 一文中 , 王氏宣称一切 “ 文学美术 ” 白勺心 理根源 , 均 “不外势力之欲之 发表 ” 这个 “ 势力之欲 ” , 据我着 , 主要来自席勒关于 游戏冲动说中那种 “ 剩余之势力 ” , 即满足 生存所必需之后剩 下的多余力量 。
该文中引 用席勒的话 , 可以证 明 但 “ 势力之欲 ” 跟 尼采的 “权力意志” , 也毕竟有一定联系 工氏云 “ 人类之 于生活既竞争而得胜矣 , 于是此根本之欲按 , 生活之欲复变而为 势力之欲 , 而务使其物质上与精神上之生活 超于他人之生活之上 此势力之欲即谓 之生 活之欲之苗裔 , 无不可 也 ” 这跟尼 采 所 说 ‘性物所追求的首先是释放 自己的力量 一一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 ” ④ , 基术 一 致 让这个 “ 超于他人 ” 之上的 “ 势力之 欲 ” 发展到极致 , 恐怕不到尼采式的 “ 超 人 ” 不止 桑木亦云 “ 尼采以此 生活之根 本为意志 , 明系叔本华之思想然以其意志 为欲势力之意志 , 则又白达尔文之生存竞争 论而出 于是其说之结局 , 遂以有强烈之意 志者为其理想之人物 ” 这里就派生 出叔 、 尼美学观之间的矛盾 , 从而影 响到一氏卞身 论点的统一性 试看王氏持此 “ 势力之欲 ” 来解释悲剧 的喜感问题 如云 “ 自吾人 思之 , 则人生 之运命固无以异于悲剧 , 然人当 演 此 悲剧 时 , 亦俯首杜口 , 或故示整暇 , 汉汉 而 过 耳 。
欲如 悲剧 中之主 人 公且演且歌 , 以诉其 胸中之苦痛者 , 义谁听之而谁怜之乎 夫悲 剧中之人物之无势力之可 言 , 固不待论然 敢 鸣其苦痛者与不 敢鸣其苦痛者之间 , 其势 力之大小必有辨矣 夫人生中固无 独 语之 事 , 而戏曲则以许独语故 , 故人生中久压 抑 之势力独 于其中筐倾而筐倒之 , 故虽不解美 术上之趣味者 , 亦于此中得一 种势力之快 乐 ” 按 , “人生 中久压抑之势力 ” , “胸 中之苦痛 , , 借悲剧 及其主人公而彻底宣波 之 , “ 筐倾而筐倒之 , , , 此即悲剧的喜感之 所存 此种论点 , 不 论采 取何种 “ 净化 ” 的 方 式 , 最后总在获致某种人 生 “ 势力 ” 之满 足 , 此之谓 “ 势力之快乐 ” 这跟叔本华的 意在 否定整个人生及其种种 “ 协力 ” 之悲剧 “ 退让 , 说 , 其实不能相容王氏在《红楼 梦评论》中即主叔说 然而它又并不全属 尼采的悲剧 效果 说的范围 这里就透 露出一 种折衷的意味 尼采谈悲剧的喜感 , 大约 一可 分三 个 层 次 其一 , 一 般 “ 众生 ” 对悲剧的喜感 , 尼 采把这看做人的某种残酷本能的产物 , 或者 简直就是一种精制过的残酷 。
如云 “ 人是 最残酷的动物 自古以米 , 人类看出这是大 地上最高尚的幸福看悲剧 , 和 , 斗 , 桐 一 碟 刑 , 当他发明了地狱 , 看哪那便是人类的 地上的天堂 ” ⑤这种说法已完全属于 “ 幸 灭乐祸 ” 式 , 它跟王氏 “ 势力之欲之发表 ” 说 , 却不能说全无关联 “势力之欲” 讲的 是 “超于他人” , 而非 “ 同情 ” 他人上引 王氏那段话中 “谁听”“谁怜” 云云 , 严格 地讲 , 是自相矛盾的 , 不跟 “ 他人 ” 搞叔 本华式的 “ 意志同一 ” , 故其中尼采的气味 反同情 、 反博爱 、 反悲观等多少总可嗅 出一点来 其二 , 传统美学对艺术中悲剧效果的解 释 , 以’争化 ” 说为代表 , 尼采对此弃而不 顾 他在《悲剧的 诞生》第二十二节云 ,’自 亚里斯多德以来 , 从没有人提出一种关于悲 剧效果的解释 , 根据艺术实况 , 根据审美活 功 , 以推断观众的心理 有时 , 人 们认 为 ‘怜悯 与恐惧’ 是庄严剧情所促使的 , 减轻 痛苦的感情宣拽有时 , 认为我们看到良善 高 尚的道义的胜利 , 看到英雄为道德的世界 观而牺牲 , 便感到扬举和兴奋 。
” 他批评这 些说法 , “并没有把悲剧作为最高的艺术来 欣赏 所谓病理的宣波 , 亚里 斯多 德的 ““ 了“八, — 语文学家不知应 该把它归入 医学的 , 还 是道德的现象 , 一 使人想起歌 德那有名的猜断 他说 ‘我对于病理 学不 大感兴趣 , 我也从未成功地写出任何一种悲 剧场面 , 所以我与其探讨 , 毋宁避免这个问 题 也许这是 一占代人 的另一 优点吧在 他 们 , 最高的感染力不 过 是 一种审 美的游 戏 夕 ” ⑥可见 , 尼采在早 期就已反对从病 理学的角度如谓悲剧促使 “减轻痛苦的感 情 宣浪 ” , 或者伦理学的角度如谓悲剧 使人看到 “ 良善高尚的道义的胜利 ” , 来 解释悲剧效果 他嘲笑这些不过是 “ 美感领 域以外的代替的效果 ” 回顾王氏 “ 诉胸中 之苦痛 ” 云云 , 颇 与亚里士多德的 “净化” 说相近 , 即颇与病理学接近 在 尼采 , 这却 根本不 属美学领域之内的问题 了 其二 , 他自己的观点悲剧包括生活 中的与艺术中的的喜感 , 来自某种神秘的 人生 “转灭” 之中 悲剧的 “最高的感染力 不过是一种审美的游戏 , , , 尼采原则上接受 了这一论点 , 而他自己所作的解释则充满了 神秘主义 。
他有一个基本观点 “只有作为 一种审美现象 , 人生 与世界才显得 合 情 合 理 ” 他把悲剧看作梦境 与醇境的微妙结 合 , 而以醉境为主导方面 在他看 , 导致悲 剧英雄毁灭的那种种 “丑恶 与不和谐 也是一 种艺术游戏 , 意志便以此自娱 , 而永远充满 快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