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养生法.ppt
13页针灸养生法 针灸养生法是指运用针刺、艾灸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针灸养生法是指运用针刺、艾灸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经气调整人体气血经络和脏腑功能从而强身健体、益以激发经气调整人体气血经络和脏腑功能从而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寿延年的养生方法又分为针刺养生法和灸法养生法又分为针刺养生法和灸法养生法第一节 针刺养生法n n一、针刺养生的概念:一、针刺养生的概念: 针刺养生法,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应用毫针刺激人体的施针刺养生法,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应用毫针刺激人体的施术部位,以激发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术部位,以激发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目的的养生方法年目的的养生方法n n二、针刺养生的作用:二、针刺养生的作用: 针灸之所以能够养生,是因为它能够激发体内的气血运行,使正气充针灸之所以能够养生,是因为它能够激发体内的气血运行,使正气充盛、阴阳调和概括起来,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盛、阴阳调和概括起来,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 1. 1.通调经络通调经络————通过刺激经络上的腧穴,疏通经络气血,使之畅达人通过刺激经络上的腧穴,疏通经络气血,使之畅达人体四肢百骸。
体四肢百骸 2. 2.调补虚实调补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但要注意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但要注意中病即止,视其虚实程度施术,勿过中病即止,视其虚实程度施术,勿过 3. 3.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平衡阴阳,与补泻同理,亦有双向调节作用平衡阴阳,与补泻同理,亦有双向调节作用三、针刺养生的原则n n针刺养生的配伍,应以针刺养生的配伍,应以颐养正气、舒筋活络颐养正气、舒筋活络为原则,结为原则,结合不同的体质和季节,辨证施术合不同的体质和季节,辨证施术n n选穴方面,宜以具有选穴方面,宜以具有强壮作用强壮作用的穴位为主,不宜过多的穴位为主,不宜过多n n针刺手法宜补泻兼施,刺激强度宜适中针刺手法宜补泻兼施,刺激强度宜适中四、针刺养生常用腧穴n n足三里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首选强壮穴足阳明胃经合穴,首选强壮穴n n三三阴阴交交————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交会穴,为下肢三条阴经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交会穴,为下肢三条阴经交会所在可调理腹部诸脏器,尤其是生殖系统交会所在可调理腹部诸脏器,尤其是生殖系统n n涌泉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养生要穴,有强壮作用足少阴肾经井穴,养生要穴,有强壮作用n n气气海海————任脉,养生要穴,有强壮作用任脉,养生要穴,有强壮作用n n关关元元————手阳明大肠经募穴,养生要穴,强壮作用手阳明大肠经募穴,养生要穴,强壮作用n n天枢天枢————足阳明胃经募穴,理气消滞,通肠和胃足阳明胃经募穴,理气消滞,通肠和胃n n阳陵泉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位,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
清足少阳胆经穴位,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清热利胆,舒筋热利胆,舒筋n n太溪太溪————足少阴肾经输穴、原穴,有益肾清热、强腰健骨足少阴肾经输穴、原穴,有益肾清热、强腰健骨的作用的作用四、针刺养生常用腧穴n n合谷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使气机升降、血脉和畅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使气机升降、血脉和畅n n神门神门————手少阴心经,有养心安神作用手少阴心经,有养心安神作用n n养老养老————手太阳小肠经郄穴,清热、明目作用手太阳小肠经郄穴,清热、明目作用n n内关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汇穴之一,通阴维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汇穴之一,通阴维脉,宽胸、和胃作用脉,宽胸、和胃作用n n大大陵陵————手厥阴心包经输穴、原穴,宁心安神,宽胸和手厥阴心包经输穴、原穴,宁心安神,宽胸和胃,清热散邪胃,清热散邪n n曲池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强壮、调节血压和防近视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强壮、调节血压和防近视n n常用保健配穴:n n足三足三里、阳陵泉里、阳陵泉————强壮下肢,胃、胆同调强壮下肢,胃、胆同调n n曲曲池、阳陵泉池、阳陵泉————调节脏腑,疏导通利的作用,强壮上下调节脏腑,疏导通利的作用,强壮上下肢。
肢n n中中脘、足三里脘、足三里————调节肠胃机能调节肠胃机能n n合合谷、足三里谷、足三里————调节和加强肠胃功能调节和加强肠胃功能n n内内关、三阴交关、三阴交————强壮身体强壮身体n n足三足三里、三阴交里、三阴交————调理脾胃调理脾胃n n神神门、太溪门、太溪————改善失眠多梦改善失眠多梦n n神神门、内关门、内关————防治心绞痛防治心绞痛n n合合谷、曲池、养老谷、曲池、养老————防止颈项强痛防止颈项强痛n n六、注意事项n n1.1.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过饥过饱过劳大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过饥过饱过劳大汗大泻大出血后不宜汗大泻大出血后不宜n n年老体弱及孕妇不宜年老体弱及孕妇不宜n n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不宜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不宜n n2.2.进针不能过猛,留针时不能移动体位进针不能过猛,留针时不能移动体位n n3.3.发现晕针,及时停止并做相应处理发现晕针,及时停止并做相应处理第二节 灸法养生法n n概念:灸法养生是指以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概念:灸法养生是指以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用用艾绒或其他药物艾绒或其他药物在在身体特定部位身体特定部位施灸,以疏通经络施灸,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功能、扶正祛邪从而起到益寿延年作气血、调节脏腑功能、扶正祛邪从而起到益寿延年作用的养生方法用的养生方法n n古代养生家在运用灸法养生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古代养生家在运用灸法养生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践经验n n时至今日,灸法养生与刮痧、拔罐等,仍在民间广泛时至今日,灸法养生与刮痧、拔罐等,仍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深受群众喜爱流传,并深受群众喜爱n n一、灸法养生的作用一、灸法养生的作用n n灸法灸法养生的主要作用有:养生的主要作用有:n n1.1.温通经脉,行气活血。
温通经脉,行气活血n n2.2.健脾和胃,培补后天健脾和胃,培补后天n n3.3.升举阳气,密固腠表升举阳气,密固腠表n n4.4.培补元气,预防疾病培补元气,预防疾病n n 古人认为,人体的古人认为,人体的元阳之气元阳之气,是随着年龄逐渐衰减的,,是随着年龄逐渐衰减的,七情六欲、外感风寒暑湿都会慢慢耗伤人体七情六欲、外感风寒暑湿都会慢慢耗伤人体阳气,阳气,尤其是尤其是人过三十以后,这种衰减所造成的影响开始逐渐显露时人过三十以后,这种衰减所造成的影响开始逐渐显露时常艾灸可弥补气血的不足,从而起到固本培元、扶正祛邪常艾灸可弥补气血的不足,从而起到固本培元、扶正祛邪的养生保健作用的养生保健作用n n艾艾叶的作用、艾灸与其他灸法(包括电子灸)叶的作用、艾灸与其他灸法(包括电子灸)n n二、施灸方法1.1.灸法选择灸法选择 形式上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灸器灸及药物灸形式上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灸器灸及药物灸方法方法上有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上有直接灸、间接灸和悬灸虚寒或寒湿性的重病可用督灸虚寒或寒湿性的重病可用督灸2.2.具体步骤具体步骤 随选定部位和方法而操作。
随选定部位和方法而操作3.3.施施灸灸时间时间 随季节、体质、年龄等变化随季节、体质、年龄等变化4.4.施灸的刺激量施灸的刺激量 以透热和能耐受为度,随体质强弱而定以透热和能耐受为度,随体质强弱而定n n三、灸法常用穴位足三里足三里神神阙阙膏肓膏肓中中脘脘涌泉涌泉气海气海关元关元三阴交大椎风池身柱命门肾俞n n四、注意事项1.1.施灸的禁忌施灸的禁忌实热实热证和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证和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五官及颜面部不宜用瘢痕灸五官及颜面部不宜用瘢痕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2.2.灸后的处理灸后的处理如起水泡,小者可自然吸收,大者可挑破水泡是伴随艾灸如起水泡,小者可自然吸收,大者可挑破水泡是伴随艾灸可能发生的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自然现象穴位贴敷的起泡更能说明问题,以穴位贴敷的起泡更能说明问题,以中药的刺激作用中药的刺激作用激发人体的阳气激发人体的阳气防止烫伤防止烫伤灸后灭火防止复燃灸后灭火防止复燃n n五、不同季节灸法举例n n(一)三伏天灸(包括穴位贴敷)(一)三伏天灸(包括穴位贴敷) 根据中医根据中医春夏养阳春夏养阳和和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理论,利用夏季自然界和的理论,利用夏季自然界和身体阳气旺盛的特点,抓住时机,扶正驱邪,从而对好发于身体阳气旺盛的特点,抓住时机,扶正驱邪,从而对好发于秋冬季的慢性疾病起到防治作用。
秋冬季的慢性疾病起到防治作用n n(二)秋季艾灸(二)秋季艾灸n n(三)冬季艾灸(三)冬季艾灸n n冬季一阳生的原理,灸神阙穴冬季一阳生的原理,灸神阙穴n n推而广之推而广之,按照其原理,可随二十四节气的转换而在,按照其原理,可随二十四节气的转换而在交节交节前前施行艾灸或穴位贴敷,以此施行艾灸或穴位贴敷,以此激发经气激发经气和调节脏腑功能,和调节脏腑功能,防病治病防病治病n n自然界自然界节气与人体的节气与人体的关系,关系,顺势顺势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