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论全球化条件下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4312773
  • 上传时间:2017-08-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试论全球化条件下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摘 要: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的发展趋势代写论文全球化不仅涉及经济领域 ,同时也影响到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中国的崛起使世界重新审视中国和中国文化,希望探究 其独特的魅力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利用各国学习汉语热的有利条件,主动将优秀的中 华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与各国开展更广更深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全球化;中华文化;文化传承 一、全球化条件下的汉语热和中华文化探究 对于“全球化”的定义,国外有 两种比较流行的理解一)全球市场一体化这是丹尼罗德里克在《全球化走得太远了吗?》和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凌志汽车与橄榄树——理解全球化》中的界定二) 一些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研究专家将全球化看作一种进化的过程,即一个由诸多过程构成的巨大而多面的复合体牵扯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以澳大利亚社会学家马尔科姆沃特斯在《全球化:关键性思想》一书中使用的定义为典 型代表沃特斯认为,全球化是“一种社会过程,其中对社会安排和文化安排的地理制约因素消失,而且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它们正在消失” 沃特斯从三个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2即经 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讨论全球化,但没有赋予某个领域以首要地位。

      不过,沃特斯认 为,由于各种象征和符号具有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上到处移动的能力,因此研究全球化的注 意力应集中于文化领域 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交流更为密切和频繁,世界经济呈现趋同发展的态势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实际交往的需要,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汉语的热潮有专家预言:“二十一世纪是汉语的世纪” , “英文和中文会是未来世界上两种主要的语言,会是未来世界上文化的 最重要的载体” 与汉语逐渐成为一种强势语言的同时,出现了进一步研究东方文化的现象,世界 怀着浓厚的兴趣要探究中华文化的奥秘,挖掘其长盛的精髓,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在目前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清点自己的文化,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动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传承下去,使之成为新形势下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与其他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和谐共处 二、全球化条件下审视中华文化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到底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我们应该本着“扬弃”的态度来看待它,并结合当今全球化的特点,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来认识它,使之发扬光大3(一)从外部来看,一是西方以东方为参照系来认识自己,二是华文教育中的文 化教学 20 世纪后半叶,人类提出了互动认知的现象学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认为“认知”不应只是主体强加于客体的单方面的认识,也不是客体自身单方面存在的“自在的”特点,而应是二者沟通后产生的新知,强调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改变并带来新的进展西方文化崇尚“民主”与“科学” ,重视个人的价值而忽视群体的价值,重视发挥人的独立性、批判性、开拓性和创造性,而忽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它在创造发达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也造成了极端个人主义和严重的生态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当这些问题无法解释和解决时,西方开始反思,开始面向东方,以东方为参照,去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互动认知思维方式促使东西方在经历许多世纪的相互无知之后开始对话,这对我们在全球背景下,对比东西方文化,了解他人,认识自己,探求自身文化的精髓是十分有益的从不同视角,不同文化环境来审视自己,往往会产生顿悟,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实质,从而形成文化互补、价值互补 华文教育的核心是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两者地位同等重要文化内涵较其语言更为深远厚重,在教授语言的同时,更重要的在于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华文教育中, ‘文化 教学’决不仅仅是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4素’教学,也不仅仅是‘交际文化’的问题,它是具有更广泛更深层的文化内容的教学。

      ” 综观华文教育的历史,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一直是华文教育秉承不移的明确宗旨华文教育中文化传承以儒家仁爱学说的价值观为核心,重视群体的价值,重视人伦和秩序,讲求中庸和谐、天人合一,注重个人修养的培养,使海外华人的子孙后代在文化上认同祖国的根,培养真正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华裔,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也就消失了 汉字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承载着数千年的中华文化,通过学习汉字来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汉字具有与欧洲文字完全不同的价值——其表达功能不在是否有效地记录语言,而在是否有效地传达概念,其表意特性直接与概念相联系汉字是独立于口语之外的第二语言,与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融为一体,是中国文化的脊梁它以象形表意为基本特征,简单明了,信息量大,能够克服时空障碍,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稳定中介,具有凝聚国内各民族及海外华人的作用 (二)从内部来看,具体分析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据说文化的定义就有二百多个,而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华文化既未泯灭过,也未中断过,是一脉相传至今的罕见文化 ,人们一般从内容上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5即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器物文化属于第一个层次,制度文化属于第二个层次,观念文化属于最高、最深的层次 中国文化的思想核心是群体意识中国人是不能够脱离群体而生存的,所以我们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相互依赖和与人为善,重视自我道德 的完善和自身修养,强调仁爱、诚信、节俭、勤奋、坚韧、进取等美德同时,崇尚中庸,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要和谐 相处 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华文化中的儒学价值观、思维方式及传统美德适应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现代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发展,正成为全世界普遍认同的基本 价值观念中国人学习外国是自动的、必需的;欧美人学中国是自动的,但似乎不是必需的 ,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想学,所以我们应该在认清自己优势的同时,立足于时代,采取主动的态度,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传承下去 三、全球化条件下中华文化传承的特点及方式 (一)华文教育中受教育主体的特点 被称为“海外的希望工程”的华文教育,是维系祖国和华侨华人关系的重要纽带,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最佳途径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加大文化传承的力度,加重中华 文化精华的比例,是我们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6必须看到,现在在海外学习华文的大都是第三、第四,甚至是第五代华人,他们的父辈已经没有受过系统、全面的中文教育,家庭中的中国因素 越来越少,文化传统的熏陶日益式微;同时,出于生存的需要,他们都渴望融入寄居国的主流社会,有意识地接受本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

      但事实上,他们始终还是边缘人,存在着民族虚无感,也缺少作为主人的那种安全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汉语的经济价 值和实用价值都已显现出来,一些国家开始出现的学习汉语的热潮便是明证随着 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急需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掌握多种语言,还要有专业知识,更要具有文化特质,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上述种种情况,使我们看到华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面临新的挑战和需求,意识到进行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华文教育中文化传承的特点:主动出击,有的放矢 过去四百年来,西方的世界观、价值观左右着整个世界,而中国、东方、非欧美的很多东西被忽略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种文化有了接触和融合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只是学习和吸收别人的东西,而要主动出击,把中华文化中的精髓传播出去 土生土长的新一代海外华人,由于对祖籍国文化茫然不知或了解不深,他们对民族的认同感逐渐淡漠, 帮助他们 实现文化突围的途径就是教育 首先要培养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从一些可感知的文化现象入手,让他们产生认同感其次要用“扬弃”的辩证方法看待传统文化,以使中华文化的精髓世代流传再次要注意文化7传承的时代性,结合中国现在的国情,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固有的文化,不断补充丰富中华文化;结合海外华人的当地文化,既强调他们的文化身份、他们的根,也要尊重本地文化,互相吸收合理成分,做到中西文化融合。

      (三)文化传承的方式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电脑及网络的出现,必将引发一场包括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等方面的革命所以,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远程的网络教学将为学习者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通常人们认为,只有学好华文,才能有效地吸收中华文化这当然是对的,但还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多数还是通过自己的母语而实现的,所以要为学习者提供多语种的语言和文化资料,提供更多渗透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把中国的精典文化翻译成外文,以使更多的华语水平 较低的海外华人有可能接触和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社会环境中认知、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进行文化传承的另一有效途径无论是在寄居国还是在祖籍国都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让学习者接触社会,亲身感受丰富多样的,具有中华特质的社会现象、风土人情,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文化适应能力和民族情感 中国知名学者潘懋元指出:海外华人认同中华文化有心理内因(海外华族文化无论与中华文化有多大的差别,它与中华文化总是8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即共同的文化之根)和心理外因(无论中华文化本土化程度如何,也不论华族后裔的主观愿望如何,在其他民族看来 ,华人属于华族,与中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海外华人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他们与祖籍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头永远有一个中国结,华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全球化的契机,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来结紧这个中国结 参考文献: [1]金宁.关于华裔学生文化教学的若干讨论[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94(3):116-117. [2]张亚群.文化传承问题辨析[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1):7-13. [3]潘懋元,张应强.海外华文教育与弘扬中华文化传统[J] .教育研究,1996( 6). [4]金宁.论东南亚华裔青年的中西文化观[J] .华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7(3):37-40. [5]贾益民.华文教育学科建设刍议[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4) . [6]乐黛云.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多元化[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1):69-74. [7]李善邦.文语兼顾 育教并重[ J] .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3): 63-67. 9[8]唐燕儿,李坚.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 1(2):150 . [9]董鹏程.历史会为华文教育的贡献作见证[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 3(4):1-4 . [10]乐黛云.文化自觉与文明共存[ J] .开放时代,2003(4):147-151. [11]许渊冲.中国文化与全球化[ A] .中国文化与全球化—人文讲演录[C] .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63. [12]彭小川,贾冬梅.浅谈东南亚华文教育的未来趋势[J] .高教探索,2005(2 ):44-46. [13]但海剑.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 com)2005-3-2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