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医学学习辅导及试题.doc

43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44268422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6.50KB
  • / 4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上篇 中 医 基 础绪 论【目的要求】1.掌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2.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问题解答】1.中医“四大经典”有哪些?各有何意义?答:四大经典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⑴《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⑵《难经》:系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⑶《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着,后世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论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⑷《神农本草经》:托名神农所著书中收载中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和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奠定了中药理论体系的基础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⑴整体观念:整体即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统一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还认为,人们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无不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内外环境统一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⑵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辨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所谓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以辨识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候所谓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学既辨病又辨证,但重点在辨证3.何谓“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答:异病同治:即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同病异治:即同一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出现不同的证候,因而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目的要求】1.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概念2.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问题解答】1. 何谓阴阳?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阳既可标示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说明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于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还可再分阴阳2.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如何划分的?答: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双方的形质、动态、位置、发展状态等不同因素来划分的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一方都属于阳;而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一方,则皆属阴对生命过程而言,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及功能,统属于阳;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3. 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⑴阴阳交感:是指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条件⑵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相反的阴阳之间具有相互斗争、相互抑制与相互排斥的关系这种对立斗争、相互抑制与相互排斥的结果,才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达到了对立统一,即“阴平阳秘”⑶阴阳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即任何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正如前人所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互用是指阴阳之间不仅相互依存,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如功能活动化生物质,物质又可产生功能⑷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阴阳的消长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从而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⑸阴阳相互转化: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一般多在“物极”阶段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和“极”都是转化的条件4. 何谓“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答:阴胜是指阴邪致病,邪并于阴而致阴绝对偏盛的病变由于阴的特性是寒,而出现寒证阴长阳消,阴胜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阳气受伤,称之为阳病5.何谓“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答:阳胜是指阳邪致病,邪并于阳而致阳绝对偏盛的病变由于阳的特性是热,而出现热证阳长阴消,阳胜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阴液,阴液受伤,称之为阴病6.何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答:阳虚是指人体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阴相对偏盛,出现寒象。

      阴虚是指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气,导致阳气相对偏盛,出现热象7.何谓“阴阳互损”?答:阳虚到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从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之为阳损及阴;阴虚到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从而出现阳虚现象称之为阴损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8.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是什么?答: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即阴偏胜,则损其有余之阴;阳偏胜,则损其有余之阳阳胜则热,属实热证热者寒之”,用寒凉药物治疗之阴胜则寒,属实寒证,“寒者热之”用温热药物治疗之由于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伤人体阳气,阳胜伤人体阴液故在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时还应注意,若有相对一方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药物9.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什么?答: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补其不足,即阴偏衰则补其不足之阴,阳偏衰则补其不足之阳阴不足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则用补阴的方法,补阴以配阳,使阴阳重新恢复平衡阳不足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相对偏盛时,属虚寒证,则用补阳的方法,补阳以配阴,使阴阳重新恢复平衡这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疗法则10.何谓五行?答:“五”,即木、火、土、金、水等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行”即运动、运行之意。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11.何谓五行相生?答: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之中,每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我之母,我生者为我之子12.何谓五行相克?答:克,即克制、抑制、制约之意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克制、抑制、制约的关系其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之中每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克我者为我之“所不胜”,我克者为我之“所胜”13.何谓五行制化?答:制,即制约、克制;化,即化生、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五行之间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相互为用,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14.何谓五行相乘?答:乘,即欺凌之意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发生相乘的原因有二,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因而造成对其所胜一行克制太过,引起制化异常二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的虚弱,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乘虚侵袭,克制太过。

      15. 相克与相乘有何区别?答:“相克”与“相乘”尽管在次序上相同,但二者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后的异常制约现象在人体,前者为生理现象,而后者为病理现象16.何谓五行相侮?答:侮,即欺侮凌辱之意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克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发生相侮的原因有二,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因而造成对其“所不胜”(即“克我”)一行进行反克二是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特别虚弱,因而造成其“所胜”一行的反克17.相乘与相侮有何关系?答:相乘与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主要区别是:相乘是按五行相克顺序发生过强的克制现象,相侮是与五行相克顺序相反发生的克制现象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木虚时,则金来乘之,土又可侮之18.如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疾病的传变?答:本脏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为“传变”五脏病传变可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⑴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肝病传心等子病及母,是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如肝病传肾等⑵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相乘,是相克太过为病,如肝乘脾等;相侮,是反向克制而为病,如肝侮肺等19. 五行学说如何用来确立治疗原则?答:主要有补母、泻子、扶弱、抑强虚则补其母”,即通过补母以治疗母子两脏皆虚或子脏虚弱之证主要用于母子两脏的虚证实则泻其子”,即通过泻子,抑制子脏过分亢进的功能活动,治疗母子两脏皆实或母脏实证主要用于母子两脏的实证第二章 藏 象【目的要求】l.掌握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2.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其区别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4.掌握五脏与五官、形体的关系,并了解五脏的在志、在液等情况5.掌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6.掌握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的相互关系7.掌握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和分布8.掌握气的功能,熟悉气的运动形式及其病理变化9.熟悉血的生成、功能、运行及其病理变化10.熟悉津液的生成、功能、输布、排泄及其病理变化11.熟悉气、血、津、液之间的生理联系及病理影响问题解答】1.何谓藏象?答: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藏象,即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2.何谓藏象学说?答: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中心,结合研究脏腑与形体、诸窍的关系,以及脏腑与自然界关系的学说称为藏象学说3.脏与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如何理解“满而不实”、“实而不满”?答:脏与腑的主要区别是生理功能特点不同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满,是精气充满;实,是水谷充实由于五脏是化生贮藏精气的,如肝藏血、肾藏精、脾生血、肺主气、心主血等,精气应保持充满,才能充分发挥生理效应,故曰“满而不实”;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如胃受纳水谷,初步消化后,下传小肠;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精微之后,再下传大肠;大肠再将糟粕传导至肛门、排出体外故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必须向下传导,及时排空,即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只有不断地虚实交替,才能完成其传化功能,故曰“实而不满”4.何谓“精”?答:精,是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如气、血、津液及水谷精微等;狭义的精,是指肾中所藏之精5.肾精与肾气有何区别与联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