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docx
18页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一、引入课题 播放《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配音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后谈感受与收获,引出并板书课题:识别方向 二、调动原有阅历,感知现实中的新方向 (一)、复习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哪四个方向?(东、南、西、北)你能在教室里识别吗?假如到了一个新环境,你怎样识别这些方向?(观看太阳、树木、利用指南针……) (二)、探究新知 1、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学生答复教师板书假如有学生说出南东、北东、南西、北西,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对应板书 2、借助人们生活语言习惯,统一对方向的描述性词语 3、活动体验一:让学生尝试在教室里指一指东南方向,并思索:为什么把这个方向称之为东南呢? 学生可小组内沟通,然后指名汇报,总结:东方与南方的中间,是东南方 以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识别东北、西南、西北三个方向 (三)、深化体验 1、活动体验二: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学生先自主找一找,再指名汇报 2、活动体验三:指名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其他同学说一说学生甲在学生乙的什么方向?学生乙在学生甲的什么方向?然后思索争论沟通:同是两位同学,但对他们位置的描述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真实体验到方向的相对性 二、生活阅历升华,探究地图新方向 (一)、复习 教师出示方向板(小黑板出示)谁能在教师的方向板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指名板演总结强调:方向板上的方向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让学生在方向板上标出其余四个方向学生可小组沟通合作、相互帮忙,教师巡察指导,最终汇报总结,展现自己制作的方向板 2、出示课本第22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借助方向板识别并口述各种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完成“认一认” 3、深化感知说一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校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 三、拓展应用 1、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1题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学生答复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展爱国主义训练,强调向北的方向标,然后进展辨识方向的训练。
2、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先让学生小组内互说,再全班沟通 四、全课小结 我们学习了哪些学问?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27784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看、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受的制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妈和教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详细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拟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创造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例如1情境图。
)观看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许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展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一样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由于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熟悉长度 (二)整体感知,熟悉厘米 1.观看尺子,熟悉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拟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拟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熟悉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头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觉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由于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的确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熟悉几厘米 师:刚刚同学们熟悉了1厘米,那现在教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预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示学生留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假如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稳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日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熟悉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拟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77852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稳固 (二)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同意用题的力量 (三)通过教学,培育学生仔细审题、乐观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根底上进展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相互议一议、说一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根底上,教师出示一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刚同学们在争论中讲的一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仔细思索,大局部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 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转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争论的根底,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舞下,因此许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其次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 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规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 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假如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列式:9×4=36(千克) 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一天吃了6袋,其次天吃的和第一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拟、推断 题目进展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规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看、思索、比拟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看、思索、分析、答复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动身,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终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一样,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看、思索、比拟的根底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