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鬼固义乡傩“打黄鬼”.docx
9页傩鬼固义乡傩“打黄鬼” “几十年来,我在全国各地看到不少傩艺、傩技和傩戏的演出但这一次却是我所看到的最为丰富,最令我激动的一次它和西藏、吴越、西南、巴蜀的傩文化相比,含有其独到之处 中国傩戏研究教授、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先生,看过固义“打黄鬼”后如是说 打黄鬼,两三年等一回 前几年,我常常去江西部分小乡村拍摄“跳傩”活动,当得悉河北武安固义村元宵节期间有“打黄鬼”的乡傩活动时,心里格外期待毕竟,这在北方是难得一见的因为“打黄鬼”演出动用的人多,花费不少,年年办负担很重,因此根据当地的习惯,两三年才搞一次,时间并不固定 最终等到2021年,确定有“打黄鬼”,时间是农历正月十四日到十六日,我便哪儿也不去了,单等正月十三日一到,大清早便和两个好友相约,登上了开往邯郸的列车 固义村在邯郸市西南55公里,是太行山区一个古老的村庄现有700多户人家,2700多口人村里人多数务农,也有些人在外开矿、开煤窑或做工、经商第一感觉,村庄蛮有味道,民居建筑,风格古朴古老的街巷石板铺就,村内有两条东西方向的街道,其中的前街曾是古代勾连山东、河北和山西的大道,石板上留着车辙和马蹄的印记街道两旁原有不少车马店、饭庄、手工作坊和做买卖的铺面,能够想象出当年这里交通便利、商业兴旺的景象。
村中原有六座阁楼,现今还有四座保留完好阁楼其实就是小城门楼,有防护用的楼阁,有出入的门洞旧时夜晚,大门一关,整个村庄就封闭了 有关“打黄鬼”的由来,村里人传说: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秦国十三太子游历晋国,在街上碰到一个泼皮正在作恶,心中怒起,不慎将其打死为躲避追兵,逃到今河北邢台一个村庄,见村民正在戴着面具、穿着彩衣,舞蹈娱乐她说明缘由,村民让她戴上面具,混入舞蹈群众,躲过了晋兵以后太子来到固义村南的雀娥山,身患重病村民为她请医照料,使其康复十三太子为了感谢两地百姓的救命大恩,办了不少善事因此固义人为她雕了像,供奉在雀娥山下的庙里,称其“白眉三郎”每十二个月正月十四日早晨迎神,就是把太子的神像迎到前街的小庙中另有记载,明朝中叶,有个固义人去蔚县做生意,看到当地有类似“打黄鬼”的街头哑剧,便学了回来经过改编移植,固义就有了“打黄鬼”如此算来,固义的“打黄鬼”,最少也有600多年历史了 在固义人的心目中,“黄鬼”代表着邪恶洪水泛滥时的滔滔浊浪、瘟疫痨病带给人的肌瘦面黄,全部是“黄鬼”在作祟黄鬼”,还特指忤逆不孝者孝是封建社会的道德基础,把不孝和黄鬼相联络,反应出正统儒家学说对乡傩的渗透。
黄鬼”不但代表自然灾难,还代表人的邪恶,打鬼驱邪的过程,也是在教育人,纠正人本身的不良道德行为 跳乡傩,全村总动员 “打黄鬼”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包含请神、驱邪、抓鬼、游街、审判、斩鬼等系列仪式,穿插进行大规模的戏曲、花会演出,历时3天全村2021多口人,直接间接参与演出的人数就有上千 我们借宿的农家,主人叫何顺田,1957年出生,务农兼到水泥厂打工,家有妻子和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成了家,有了个小孙女她也是参加“打黄鬼”的演出者,饰演的是戴面具的“四值神”,也就是玉皇大帝手下负责年、月、日、时的当值官,戴乌纱、穿蟒袍、骑一匹高大的骡子 “打黄鬼”中的多种角色,涵盖了天上、人间、地狱的三界神鬼:除了玉皇大帝、四值、四尉,还有城隍、土地等,判官和大鬼、二鬼、三鬼等,她们全部以脸谱和面具扮相,身着古装和佩饰,面目或庄重或狰狞全村戴面具的有三四十人,画脸谱的多达400余人,再加上多种花会的参演和辅助人员不下上千人几乎是家家有角色,户户全部参加 根据规矩,这些角色全部是世袭的,每一户充当什么角色就一直演什么,父传子,没有儿子的,传给侄子,世代传承何顺田家原不是当地人,因为家穷,很早就过继给本村人家收为义子,义父生前演四值神,于是她继承了这个角色。
正月十四日夜晚,村里人家大全部通宵不眠原来的李家祠堂里,画脸谱、戴面具、穿戏装、整道具的大家出出进进,忙忙碌碌 固义村“打黄鬼”,每隔三两年搞一次,操办活动有个关键,由固义所属4个村庄的“社首”组成,最初为丁、李、王等姓氏的25户人家每家出一人组成社首每5户为1组,共分5组,每次搞活动,由一个社首组出面集资、组织,其他社首户配合每十二个月的正月十七日早晨,举行社首的交接仪式,当值的社首户向明年的当值会首户移交经费收支账目和结余资金 这几年,“社首”总指挥一直是李增旺,她1951年出生,爷爷以上几辈全部是“社首”1985年恢复“打黄鬼”,她就做了社首现在社首有三十多人,常常在一起商议做事的有六七个人村里全部参与祭奠、演出及辅助人员全部是家庭世袭,父传子承,没儿传女婿、侄儿,辈辈相传,不派不选每次活动从农历十月上旬到正月十三日,全部是排练和准备阶段演员祖、柳棍组、篷台组、烟炮组、骡马组等,全部有专户负责,各家各人全部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一切按部就班、井井有条 这些天里,李增旺家成了指挥部和后勤部,存放她家里的五六百套戏装、旗帐、锣鼓,全部要经过她和六七个社首的整理、修补、发放、晾晒和存放。
打黄鬼”的活动资金,过去全部靠各家各户集资,可多可少,不足部分由社首们补标准是,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现在也有些搞企业的老板提供赞助社首们忙碌这么多事情,全部是尽义务,没有酬劳 “现在活动越来越不好搞了李增旺对我讲,现在年轻人全部去打工了,很多技术性强部分的戏曲演出没有时间去练,老年人岁数越来越大,技艺传承成了大问题 正月十四日下午的活动是“亮脑子”,也就是“彩排”,为确保第2天正式演出活动的万无一失,全村全部节目全部要装扮起来,根据正式演出的排列,从村中东头走到西头可那天不停地下雨,道路上四处是积水和泥泞为了服装道具不被打湿损坏,大家只好打着伞、穿着雨衣,但一点也没影响演员们的情绪,按时集合接收了检阅可能出于对神灵的虔诚和敬畏,可能出于村民对节庆活动参加的喜爱,可能就是数百年早已形成的惯性,大家全部很认真自觉没有些人费力地呼叫组织,每个人甚至包含扛旗子的小学生,全部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除鬼孽,狂欢享太平 正月十五日凌晨1时,寂静的山村响起了嘈杂的脚步声我们打着手电,摸到了原来的李家祠堂小院正房里停火通明,里面正在化装老师傅家中世代化装,每十二个月全部是她家的人给大家化装。
就是这么,化装的专管化装,戴面具充当城隍爷的,就子子辈辈做城隍爷爷爷、父亲、儿子、孙子,一代代传过来又传下去其中不少人外出打工了,到时候也要赶回来参与演出 大约3点钟,化好装的大鬼、二鬼和跳鬼从正屋走出,跳过院子里专门设置的谷草火堆,是为辟邪然后走到街上,面目狰狞地摆弄出勇猛无畏的姿态,在20多个手持柳棒青壮小伙子的簇拥下,高声呐喊着,行动急忙,根据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和次序,从村里到村外,往返三遍,驱邪捉鬼,此举称为“踏边”同时,两位一身武生戏装的“探马”骑上骡马,无声无息,不得说话,也根据东西南北的方向和次序,穿过村中街道,走出村外,也往返三遍,此举称为“迎神”然后,诸位鬼神和探马回到村中仙殿,礼拜全神牌位,禀报已经将邪祟清除洁净,众神已经迎来,任务完成被迎接到位的神仙有玉皇大帝、城隍、财神、关公、五道、土地、寿星、四值、四尉、小鬼等过去摆60多个牌位,现在摆放牌位的地方狭小,便在神案上摆了个全神牌位 清晨7时,在三教堂周围的一条小巷里,黄鬼被大鬼、二鬼和跳鬼围到了中间,经过一番舞蹈较量,“黄鬼”最终被缉拿归案饰演“黄鬼”者,头发、四肢和身上全涂成黄色,只穿着薄薄的无袖衫和短裤,做出恐惧的神态。
仔细看,四肢上还被插上了四把尖刀,弄得鲜血淋淋,当然这全部是化装的结果在村民的传统观念中,饰演黄鬼是个晦气的角色,给钱再多也不饰演过去全部是从乞丐和生活没落的“大烟鬼”中找这些年,一直是一个在当地打工的河南小伙子饰演,她不在意晦气,感觉就是在演戏今年则是一个四川的打工者,开始对角色不大了解,答应了以后知道了想退出,社首们忙好言相劝做工作,把出场费加到1000元才勉强接收 早晨8时左右,街道上热闹起来,古城门前,邻街的道路两旁、楼顶上,挤满了观看的人群,她们来自周围的村庄,来自武安、邯郸城披甲戴盔”的探马骑着马在街道上往返巡视,多种民间花会包含武术、高跷、花车、旱船、竹马等全部在村东头集中一阵惊天动地的三眼炮声响,社火游行开始前有鸣锣开道的衙役,手持旗牌、伞扇、金瓜、钺斧等的仪仗队伍,后面跟着饰有多种面具、脸谱的神鬼世界,再后是衣着鲜艳的多种花会队伍队伍中,大鬼、二鬼和跳鬼精神抖擞,押解着垂头丧气的黄鬼,一群小伙子挥舞着柳枝,一路呐喊示威整个队伍走走停停,边走边演,历时3个多小时,把整个村庄闹得沸沸扬扬,大家尽情地宣泄,把自己融入狂欢的海洋 社火队伍穿过西面阁楼,来到村西头南�河的河滩上,围成3个演出场地。
关键场地为玉皇大帝的神棚,在“掌竹”的主持下,吟唱请神词,膜拜玉皇大帝然后,3个场地上同时开始演出赛戏、脸戏折子戏,剧目有《岑彭马武夺状元》《吊四值》《吊四尉》等3个村庄的戏班演出拿手好戏,争夺着人头攒动的观众 临近中午,队伍走入最终的场地,阎王、判官已被请到,分别高高坐在河滩上搭建的审判台上黄鬼被3个鬼差锁住牵引,后面簇拥着80名手持柳棍的村民,先被押到判官台前预审,再到阎王台前接收判决阎王看完呈上来的折子,代表正义,判处黄鬼极刑――“绑到南台,抽肠剥皮”当“黄鬼”被押上斩鬼台时,群情激奋,礼炮震天,透过弥漫的烟雾,“黄鬼”被就地正法,鲜血喷溅,肠子被拽出抛向空中象征着人类对邪恶的胜利 队戏和掌竹,民间戏剧的活化石 村中有个封闭的“露天剧场”,舞台大约建于20世纪70年代,已经显得破旧从正月十四日到十六日,戏台上全部有傩戏演出 引人称奇的是,小小的村庄,竟然保留着队戏、脸戏和赛戏多个形式,而且全部有保留传统剧目打黄鬼”的形式就属于“队戏”中的哑剧,除另外,队戏中还有吟唱剧、韵白剧、平调剧等多个脸戏即面具戏,赛戏是祭奠神灵的专用戏剧至于它们之间的区分和特征,教授们还在研究而令人担忧的是,伴随老年人的逝世,这些戏曲的传承面临危机。
固义村的祭奠和傩戏中,有一个特殊的角色――“掌竹”,身穿红袍,手握一根不足1米长的竹竿演出时,她站在舞台的前角,吟唱唱词,讲解剧情祭奠中,她主持仪式,吟唱祭奠词语,起着巫师的作用教授说,“掌竹”类似宋金杂剧中记载的引戏人和开场词、剧目唱词的吟唱者她半吟半唱,声腔古朴,念词多为7字句,合辙押韵,是处于戏曲由吟诵向唱腔发展过渡阶段的活化石,为戏剧史的研究提供了活的物证 祭奠虫蝻王和冰雨龙王 正月十六日早晨,西大社社首率领锣鼓班、掌旗手、掌竹、戴面具的城隍、土地、判官、绿脸小鬼、五道神等相关人员去村南和村北祭奠虫蝻王和冰雨龙王,这些全部是和当地农业生产亲密相关的神灵 队伍从李家祠堂门前集合出发,一路敲锣打鼓,彩旗飘动经过的门户,常有主人在门口点香迎候,送上纸钱和米面请队伍专员捎上队伍出南小阁,过河滩,来到一处场院上面向东在地上摆上供品,上香,由掌竹吟唱祭文,礼毕,放神铳三响然后返回,穿过村中,到北面高地上的一块空地上祭奠冰雨龙王 祭奠冰雨龙王的仪式和祭奠虫蝻王的基础相同,只是多了个当场把一只白公鸡的头剁掉,把鸡身子抛向西北方的程序,表示敬献和龙王等神灵为何祭奠虫蝻王不用公鸡呢,村民没能告诉我,但我想,这可能和虫蝻怕鸡相关。
回到村中,戏台上演出了《开八仙》和赛戏《讨荆州》,观看演出的人不多,比起前两天的火爆场面,冷清了很多因为大多数人全部回去了,不少演员也全部在外面打工,急于回去上班,再加上经费问题,社首们决定缩短一天,演出改在了早晨,结束时已经过了中午 对应正月十四日的迎神,正月十七日是将白眉三郎等三位神灵塑像抬回奶奶庙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