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_9.ppt
61页第5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贸易引力模型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5.1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提出的背景,一、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20世纪50年代,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两之占世界贸易量的40%左右,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60年代以后,技术水平或要素禀赋非常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表5.1 七大工业化国家间的贸易状况(2000年),2. 产业内贸易大大增加,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而且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品(有着相似的要素密集度,生产技术也比较相似)发达国家传统的 “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模式逐步改变,出现了许多同一产业既进口又出口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例如,美国每年向日本出口大量的福特汽车,同时又从日本进口大量的丰田汽车3.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世界市场上主要出口国的领先或主导地位在不断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这类产品 例如纺织品、家用电器和汽车行业。
20世纪初,美国在这三个行业处于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是这些产品的净出口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几乎退出了这些产品的生产,成为这些产品的净进口国5.2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ial trade )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或同一种产品的零部件(中间产品) 例如,日本向德国出口丰田汽车的同时,从德国进口奔驰汽车;韩国对日本出口计算机的各种零部件,同时从日本进口半导体芯片及计算机的其他零部件二、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指数表示产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用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单个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 IIT),式中,Ti为i产品D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分别表示一国i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i∈(0,1),当一个国家只有出口或只有进口产品i时(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Ti=0当某一商品i的进口等于出口时,Ti=1(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2) 产业内综合贸易指数,式中,A为产业内综合贸易指数,n为产品的种类数三、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 1.二战后产业内贸易发展十分迅速。
2. 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大多数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在上升 3.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对较低四、二战后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1. 产品同类不同质,比如服装有纯棉的和丝绸的,轿车有豪华型的和经济型的,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2.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如南半球和北半球)存在着季节上的差异,在很多季节性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上存在产业内贸易 3. 基于运输成本的考虑4. 国际分工深化到制造业内部,从“垂直分工”细化到“水平分工” 国际分工的三个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上半期: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垂直分工,国际分工格局表现为殖民地国家为宗主国提供原材料,宗主国向殖民地国家输出工业制成品 19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工业内部的垂直分工,表现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发展采矿业,并将大量的矿石输往宗主国;而宗主国发展冶炼业和机器制造业,并将机器设备和制成品出口到殖民地国家 二战后:制造业内部的水平分工:即制造业内部同一产品不同型号、零部件、生产流程的国际分工各国发挥各自的专业化优势,参与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5. 制造业内部同一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使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可以参与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环节,从而出现了同一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不同国家之间分割开来。
6. 跨国公司的主导性作用跨国公司通过在世界各地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将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分割开来,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各种零部件,然后将零部件出口到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统一组装,再将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 战后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突飞猛进,降低了产业内贸易的成本5.3 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5.3.1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 1.从各行业的商品结构来看,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通常是产业间贸易,而存在大量差异的制造品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产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化) 2.从各国制造品生产者的规模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力来看,现在生产和出口商品的大多都不是小企业,企业的数目也不多,而是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少数几家大企业例如汽车行业市场垄断),二、不完全竞争、价格歧视与国际贸易,价格歧视是指厂商针对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不完全竞争行业,即企业有能力决定其销售价格;第二,市场必须是分割的,即低价格市场的消费者不能把产品倒卖到高价格的市场上去;第三,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不同。
用不完全竞争下的倾销行为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只要一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满足价格歧视的条件,即使国外市场价格低于本国市场价格,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仍有出口的动力,因为出口倾销的结果比将这些产品在国内销售要好外国的同类产品如果也在其他产品上采取类似的行为,就会出现相互倾销,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思考:为什么垄断竞争厂商要以较低的价格将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三、不完全竞争、产品差异化与国际贸易,差别产品贸易的重要性 在现代经济中,大部分产品是有差别的,而不是同质的例如,一辆雪佛莱汽车与丰田、大众、沃尔沃或奔驰汽车都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使得国际贸易中有很大一部分包含了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组中差别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的交易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完全不同的商品之间的国际贸易所占的比重不大,很大一部分国际贸易是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化与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完全是为了利用规模经济这是因为,国际竞争迫使工业化国家的各企业或工厂只生产某一类产品的一种或少数几种款式,而不是生产全部款式,企业就可以长期持续生产使用更专业化和快捷的机器设备这样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单位成本。
至于其他款式和种类的商品,该国可以从他国进口,消费者也因此可以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所带来的较低的价格水平上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消费者在产业内贸易的过程中受益匪浅5.2.2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规模经济的内涵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规模经济又称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率的生产状况换句话说,所有的投入都增加1%,产出的增加将超过1%由于大规模生产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进行专业化分工,提高一些专用设备的使用效率,并降低生产的固定成本,因而规模经济是可能发生的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扩大生产规模,产品的成本会降低,从而为降低价格,提高产品竞争力提供基础内部的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随着工厂或企业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下降,包括工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源于: 工厂规模的扩大,使劳动分工更细,能够发挥劳动力的专业化分工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 工厂规模扩大,劳动者可以使用更加专业化的设备,并有条件采用新技术或先进的生产线。
企业规模的扩大(比如有很多家工厂),可以在多家工厂之间实现专业化分工,发挥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设备等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 多家工厂之间的内部协作、内部资源的共享,可以降低采购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等外部的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是指行业规模经济,由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和产业集聚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使行业中的单个企业获得单位成本下降的好处 例如:北京的中关村,美国的硅谷,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温州的打火机市场,等等 外部规模经济源于: 大量企业的集聚加强了市场竞争,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改善管理 企业的集聚,使得各企业可以低成本获得行业相关信息,并便捷地获得专业化人才、专业化服务、专业化的零部件供应 企业的集聚带动了基础设施的发展,降低了企业的交通运输及通讯成本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内部规模经济还是外部规模经济,都要受到一定限制,并非规模越大越好 规模经济至少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 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 受到生产要素供应的限制 受到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 受到企业管理水平的限制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可以扩大市场规模,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条件下,每个国家可以进行专业化生产,各自生产较少的品种,在每一种产品上都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一个例子,,图5.2 有规模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F),美国和日本两国,电脑和相机两种产品贸易前,由于两国的生产的技术、资源禀赋和消费者偏好是相同的,不存在比较优势,没有发生贸易的动力注意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图5.3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解析:(1)现假设美国电脑生产规模扩大,规模经济的存在使电脑的相对成本下降;日本相机的生产规模扩大,由于规模经济,相机的相对成本下降 (2)发生规模经济后,美国电脑的相对成本低于日本,而日本相机的相对成本低于美国两国有了贸易的动力 (3)美国向日本出口部分电脑进口部分相机,日本向美国出口部分相机进口部分电脑贸易的结果是两国都在F点消费,社会福利水平提高NOTE: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完全相同!,图5.4 规模经济、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完全专业化分工的情形:如果美日两国都集中生产一种产品(在M或N点上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则两国都在G点消费,此时社会福利水平大幅度提高结论,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产品的多样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囊括一个行业的全部产品,从而使国际分工和贸易成为必然 至于具体哪一个国家生产哪一种产品,则没有固定的模式规模经济下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既可能由于某种历史原因造成(自然竞争产生),也可能来源于基于比较优势的协议分工。
发达国家工业品“双向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要素配置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案例 江苏阳光集团的国际化成长,思考: 产业内贸易理论在阳光集团的发展中是如何体现的? 阳光集团是怎样运用规模经济效益的? 阳光集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哪些?你认为它的成功可以用哪个理论解说?,5.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前面章节的分析表明,资源禀赋差异,以及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的存在均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贸易实践表明,各国技术的动态变化也是一个引发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产品周期理论研究的就是这一问题5.3.1 研究的起点:几个经典的例子,一、国际汽车进出口格局的变化 最早美国是汽车最重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后来大量进口日本汽车最近几年韩国和日本又成为了重要的汽车出口国二、国际纺织品贸易格局的变化,最早欧美国家向其他国家大量出口纺织品如今纺织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变成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纺织品,充满了欧美市场,欧美反而成了纺织品的净进口市场三、美日在无线电产品上的竞争,二战刚结束时,由于真空管技术在美国迅速发展,美国垄断了无线电产品的世界市场但是,几年之后,日本也达到了同样的技术水平,由于其低价的劳动力,日本也占居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
随后美国发明了晶体管,重新在技术上领先,但是,几年之后,日本也获得了这一技术,又一次可以用低价和美国竞争这时,美国又通过对印刷电路的使用再一次在同日本的竞争中占了上风5.3.2 问题的要害:产品生产中所用技术的变化,如何解释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