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值得一去的北京十大胡同.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42881616
  • 上传时间:2023-05-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1.01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最值得一去的北京十大胡同2014-04-06 北京北京说起北京的标志,自然是数之不尽,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建筑,与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城市风景线,是北京无与伦比的风尚然而,每每说起北京的历史标志,那么胡同,绝对是不可不提的景致昔时古旧的民风与居民的朴实之情,都凝固在这一条条窄窄错综的小巷内,静静盘亘在都市中,成为北京一条条隽永的血脉今天小编就带您走街串巷,去探访北京最著名的十条胡同,唤醒北京前世的记忆南锣鼓巷南锣鼓巷是北京东城区的一条很古老的街道,南锣鼓巷街道不宽,仍保持着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规划其南口在地安门东大街,北口在鼓楼大街它始建于元朝,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从外形看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点保护的四合院街道从南至北,东侧的八条胡同是:妙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西侧的八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元代将大都城规划为50坊,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两坊之间的分界巷明代将北京内城分为28坊,将“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该坊的南北中心线,巷名为“罗锅巷”。

      此名有可能是从元代沿袭来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已将明代的罗锅巷改称南锣鼓巷,并将鼓楼东大街中段路北与南锣鼓巷相对的街道称为“北锣鼓巷”北锣鼓巷在元代为“灵椿坊”与“金台坊”的交界,明代仍为两坊,此两坊的南半部在元代均为官署和寺院,且在明代没有大的变动清初南、北锣鼓巷均属镶黄旗清廷规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住内城,汉民等住外城南北锣鼓巷的定名,应早于乾隆十五年,当在清初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南锣鼓巷内的10多条胡同中由满族镶黄旗户逐渐发展而成既有大户世家,也有不少小户市民,居民逐渐稠密南锣鼓巷内的小商号也发展起来,有粮店、菜店、油盐店、猪肉铺、羊肉铺、切面铺、蒸锅铺、炸货屋子(制作焦圈、油炸鬼)小酒铺、饽饽铺、豆腐房、煤铺、井窝子、砖瓦麻刀铺、席箔铺、棚铺、黑白铁铺、喜轿铺、杠房、医馆、药铺、裱糊铺、理发铺、成衣铺、绱鞋铺、绒线铺、文具店、茶馆、当铺等虽然规模都不很大,但近30种行业也比较齐全了至于大的商号如绸缎店、茶店、大饭店、金店、银号等,则云集在地安门外大街、鼓楼烟袋斜街烟袋斜街位于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东起地安门大街,西邻什刹海前海,全长近300米,被列为2007年重点建设的八条特色商业街之一。

      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毗邻后海,在地安门以北,鼓楼前脸儿,有一条北京城最老的斜街,名叫烟袋斜街此街东西南北走向,约有三百米长在明朝初年,此街叫“打鱼厅东街”清朝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文考》一书中称之为“鼓楼斜街”但后来为何取名烟袋斜街了呢?当年住在北城一带的旗人大都有抽烟的嗜好,北京城里的烟叶行业因此而发展起来抽烟讲究用烟袋,住在斜街上的人家看准了行情一户挨一户地开起了烟袋铺日子久了,“打鱼厅斜街”和“鼓楼斜街”渐渐听不到了,“烟袋斜街”却是越叫越响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象烟袋锅儿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以“烟袋”命名斜街,真可谓名副其实了帽儿胡同帽儿胡同属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北与豆角胡同相通,南与东不压桥胡同相通明代称梓潼庙文昌宫胡同,因有文昌宫而得名清代因有制帽作坊,改称帽儿胡同帽儿胡同7号、9号、11号院,原为清末大学士文煜的宅园13号院为冯国璋故居35、37号院原为清宣统皇后婉容娘家、承恩公府,俗称娘娘府。

      45号院原为清代提督衙门帽儿胡同现存完好的四合院有:帽儿胡同5号、帽儿胡同9号(可园)、帽儿胡同11号(文煜宅)、帽儿胡同13号(冯国璋故居)、帽儿胡同21号(梓潼庙文昌宫遗址)、帽儿胡同37号(婉容故居)、帽儿胡同45号(清提督衙门、民国保安队部)等在帽儿胡同的开头,还和有名的南锣鼓巷相交,过去一点还有著名的菊儿胡同,当年的军机首辅,大学士荣禄的府第就在那尾上那边有出名的烟袋胡同,所以您要是想来此游览,感受老北京城的那种气息,帽儿胡同是不错的选择哦国子监街国子监街东西向,位于雍和宫大街与安定门内大街之间形成于元朝初年,明时,国子监街无称,只叫“国子监孔庙”清乾隆时称国子监,至今未变虽然街两端的牌楼额坊题曰“成贤街”,却始终不能作为正式地名传播,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成贤街就是国子监1965年称国子监街文革时称红日北路九条国子监街保存着较好的旧京街巷的风貌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1984年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国子监街是京城现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巍然耸立的牌楼,夹道的古槐,和两旁的大小宅院、庙宇,古色古香,清幽恬静,古城韵味十足国子监街是北京仅存有牌楼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楼,东西街口各一座,额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题“国子监”。

      国子监街上还有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庙、祀灶王爷的灶君庙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当时的人如果能在国子监上学,那就算是光宗耀祖了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元代的著名学者许衡便做过这里的祭酒他手植的柏树存活了好几个世纪国子监经典景观:孔庙,元大德六年(1302)开始营建,十年(1306)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在旧址重建清乾隆二年(1737)易为黄色琉璃瓦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祭孔为大祀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地方,内有进士碑林,共有石碑198座,上刻元、明、清三代进士5万余人的姓名,袁崇焕、曾国藩等人的名字均在其上孔庙内也有不少柏树有一株位于大成殿西侧,相传明时的奸相严篙代嘉靖皇帝祭孔,行至树下,被树枝掀掉了帽子于是相传柏树有知,称此树为“除奸柏”国子监街是北京现存不多的古老街道,如果从营建孔庙算起,至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了在北京二环路以内,街道上保存牌楼的,也仅存一例是十分珍贵的琉璃厂琉璃厂位于宣武区距天安门广场1公里琉璃厂西起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全长800米。

      辽金名为海王村,元、明时这里开设官窑烧制修建皇宫用的琉璃瓦件,故称为“琉璃厂”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了集古玩精粹的著名文化街清乾隆年间停止烧窑,“琉璃厂”的名字保留至今是一处著名的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书画艺术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清朝,汉族的官员大多居住在琉璃厂以西的宣武门外,各地赶考举子居住的会馆也都在附近他们对书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琉璃厂也就成为了当时京城最大的书市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各地书贾更是纷纷在此设摊、建店,出售大量藏书,促进了琉璃厂文化街的发展到光绪二年(1876)时,书店发展到270多家民国初年,经营文化商品的店铺及其作坊近200家,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一条文化街1980年,国家对古老陈旧的六里长街进行了大规模的翻扩建,于1984年竣工建成59幢古朴典雅,富有民族传统风格的店铺,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融图书、玉石、陶瓷、雕刻、铜器、字画、文房四宝为一体的高品位文化艺术品集散地和古都风貌游览区琉璃厂与新华街交界处为“厂甸”,是二百年来京城最盛大的春节庙会所在地清人马炯章的《厂甸记》中说“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道据有关资料记载,1963年的春节,厂甸的游客就达400万人次。

      文革后厂甸中断自2002年起,每年农历春节初一至初六,又恢复了“厂甸民俗文化庙会”主要展示北京文化、宣南文化、重温百姓乐事,展现时代风采,再现古都神韵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以开放式的“赶大集”为特色,由文艺演出、花会游行、工艺展示、餐饮服务、观光购物、娱乐游艺等形式组成,成为京城春节期间最为热闹、火爆的去处琉璃厂必赏景观:琉璃厂街上的许多店铺,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也对中国的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开设于咸丰年间的来薰阁是古书善本经营的老店现藏北京图书馆的《忠义水浒传》(100卷28册,施耐庵撰,罗本篡修,李贽评阅,明万历刻,清康熙五年石渠阁重修本),就是此店捐赠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厢记》,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完整刻本,也是此店搜购到的中国书店是全国成立最早的集收购、发行、出版为一体的国营古籍专业书店除坐收、上门收购古旧书刊外,还到全国城乡开展古旧书刊收购工作其中5000余部罕见孤本、珍善本,收入国家级图书馆永世收藏有300余年历史的荣宝斋,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创办,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其木刻水印知名于世,成为独家的“乱真艺术”,齐白石也曾对荣宝斋印制的自己的作品难辩真伪。

      毛主席、周总理曾把木刻水印画《簪花仕女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文房四宝为纸、墨、笔、砚的总称琉璃厂以经营各种文房四宝赢得了文化人的赞誉著名的“一得阁”,开业于清同治四年(1865),为中国墨汁制造首创者制笔名家“戴月轩”,1916年以自己的名字创办制笔店其制毛笔具有“提而不散,铺下不软,笔锋尖锐,刚柔兼备”的特点,齐白石生前最钟爱该店毛笔金鱼胡同金鱼胡同位于灯市口大街南侧,属东华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单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南与校尉胡同相通,北邻西堂子胡同全长567米,西口宽12米(东口宽44米),沥青路面金鱼胡同,明朝属澄清坊清朝属镶白旗,沿称文革”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九条,后恢复原名胡同西口接王府井大街,热闹繁华,东安市场在胡同里也开有北大门著名的吉祥戏院和东来顺饭庄都设在这里胡同内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府第,俗称那家花园1988年,和平宾馆、王府饭店扩建,将半条金鱼胡同拆去,那家花园也被拆除胡同中部路南有贤良寺,为清北京内八刹之一贤良寺创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原在校尉胡同之西,为怡亲王府邸乾隆二十年(1755)将寺移建于此山门开在帅府胡同,约在今天王府井全聚德烤鸭店的东面。

      因该寺离皇城较近,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清末,李鸿章曾在这里居住和办公现寺原建筑多不存今日金鱼胡同,道路宽敞,街道两旁是高大的台湾饭庄、和平宾馆、王府饭店,昔日胡同景象早巳不存金鱼胡同必赏景观:金鱼胡同北边最大的宅院是“那家花园”,今和平宾馆址,原是清末大学士那桐的府第这位“爷”,姓叶赫那拉氏字琴轩,满洲镶黄旗人,据说与慈禧沾亲东交民巷东交民巷,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胡同,旧时因这里是漕运地,所以原称东江米巷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元朝时,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由于当时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明代时修建棋盘界,将原来的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的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但主要只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代,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在这里居住四十天东交民巷原是明清两代“五部六府”所在地清乾隆、嘉庆时期曾有“迎宾馆”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

      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在这地区先后设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馆,190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