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心理学提高记忆效率.doc
3页运用心理学提高记忆效率XXX 学号 XXXXXXXXXXXXXXXXXXXXXX摘要: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利用心理学知识,从记忆的三个过程,即识记、保持和再现入手来提高记忆效率从记忆的分类来讲,我们现阶段的学习以语言逻辑记忆为主,并且多数知识我们想要实现长时记忆,并充分挖掘长时记忆的巨大潜力要以机械识记为基础,同时重点发挥意义识记的作用,对材料理解后进行识记,即依据事物内在的联系或我们赋予其的含义而进行对于保持,则应将其看作是积极的加工过程,同时也要充分利用遗忘规律为自己的有效记忆服务最后,是要使用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对记忆内容进行巩固以达到轻松再现的目的关键词:心理学,识记,保持,神经元现代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信息可以在长时记忆中得到永久储存,但由于人们的学习不能停止下来,人脑也处于不断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状态,学习材料之间会产生干扰作用,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头脑中的某些知识信息会出现难以提取的情况,也就是说会发生遗忘现象著名的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以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用节省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由其实验结果绘制成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这条曲线反映了遗忘的规律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保持量是不同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在学后的短时间内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最后接近水平,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结合课上老师所讲,我可以利用心理学思维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记忆的效率一、 “心象化”促进记忆人的感官无时无刻都在将大量的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代表区域,引起或不引起主观感觉但绝大多数感觉信息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被新的信息所代替,只有极少数信息能够进入短期记忆这些信息受到大脑的筛选,只有那些有“意义”的信息才被转入记忆的范畴因此在记忆时,如果同时加强几个感官,例如声音,颜色,味觉等的刺激强度,从而让我们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记得更快更牢心象” ,就是指当对象不在面前时,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例如读着曹雪芹的《红楼梦》 ,在头脑中很自然的会出现“林黛玉葬花”的情景,而这个画面就是记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形象的“心象” 所谓“干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将要记忆的材料同视觉心象联系起来进行记忆,视觉心象越清晰,记忆效果越好二、 “意义编码”强化记忆转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多数也只能暂时贮存几秒种、几分钟或更长一点时间如果这些信息失去了“意义” ,或者不再反复重演,它将不转入长期记忆而被遗忘比如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记下的东西,考完之后将会有大半被遗忘因此我们要尽量使短时记忆更多的转化为长时记忆,就要将它们赋予意义。
记忆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记忆,一种是意义记忆或叫理解记忆心理学研究认为,理解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学习无意义的材料时,通过关注记忆材料的细节,或赋予意义并与有关观念形成联想等,以对新材料从多个方面进行感知,从而有助于提高长时记忆例如,要记住“49162536496481”这一串数字,如果看不出这些数字间的意义联系,就很难记住,但如果看出了这些数字之间的意义结构:1,4,9,16,25,36,49,64,81,即从 1 到 9 的整数的平方,那么记忆就容易多了三、 “组块记忆”巩固记忆很多研究证明完成一种学习与记忆涉及中枢许多部位和许多神经元的突触我们在学习时总是自然的把新进入的信息与储存的信息进行“比较” ,辨别、认识这组信息是属于原有内容,还是新的内容经过辨认之后,这个新的内容将与已储存的知识系统结合起来,使其更容易重演或回忆同时,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证明人的短时记忆是以组块为单位的,短时记忆的容量为5—9(平均为 7)个组块每一个组块内的信息量的多少是相对的、变化的一个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或数字,一组字母或其他材料,甚至一组词或一个句子,组块内部的信息是互相连结的,而不是各自孤立的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时,可以把孤立的记忆材料建构为一个大的组块。
利用组块来记忆可以大大增加人的记忆容量组块现象在各种学习材料中大量存在着例如汉语中的成语、谚语、词组,英语中的短语、习惯用语,人的名字、职务,甚至数学公式也存在着组块四、及时复习深化记忆神经化学和其他方面大量资料证明,长期记忆的本质是化学的,它与脑内特殊的化学合成有密切关系如果在学习后一小时到十几个小时之内给实验动物用抑制 RNA 合成或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干扰 RNA 或蛋白质合成,结果不仅脑内 RNA 或蛋白质合成减少,而且在学习时获得的短期记忆也不能转化成长期记忆所以每天选择一定数量的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比较稳定的知识,有计划的进行记忆才是合乎记忆的科学规律的斯皮泽(Spitzer)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选用一段文章作为记忆材料,实验组被试学习后不久就进行一次复习,控制组被试则不进行复习结果发现实验组在一天后和一周后的记忆保持成绩均高于控制组因此,合理的复习方法是在学习后当天最好复习一次,并在以后增加复习间隔坚持下去比较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刚开始记忆时可以用较长的时间,而两次记忆之间的间隔稍短一些经过几次记忆之后,每次记忆所用时间可以适当缩短些,而把时间间隔拉长这样就可以在遗忘之前得到巩固,使保持效果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五、环境与兴趣影响记忆一些研究表明,在记忆形成过程中,中枢神经会发生一系列电生理改变和神经递质含量的改变而短期记忆期间很容易被电休克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应激状态的干扰所破坏因此在学习时应该尽量减少像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之类的干扰,反对在不适合学习的环境中突击强记、硬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学习感兴趣并自觉自愿地学习,记忆效率自然就高,反之,不愿学或不感兴趣,记忆效率就会比较低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A.L.Lasarus)在高中语文课上做过一个兴趣与智能的对比研究他将学生分为智能组和兴趣组,智能组的学生平均智商为 120,但对阅读和写作不感兴趣;兴趣组的学生平均智商为 107,但喜欢阅读和写作一个学期结束时对两组学生进行同题测验,结果兴趣组总成绩高于智能组这是因为,兴趣组的学生平均每人阅读了 20.7 本书,写了 148 篇文章;而智能组的学生平均每人只阅读了 5.5 本书,写了 32 篇文章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六、结论概括来讲,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和正确性,这些品质也基本契合了记忆的三个过程记忆的敏捷性即记忆速度的快慢,记得快才能有条件记得多,这在识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这种品质,一要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知道该记什么,不记什么,避免浪费时间;二要集中注意,提高效率,加强意义识记,充分利用大脑皮层的最佳兴奋水平记忆的持久性是指对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久暂加强持久性,一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合理组织材料,如按材料类别来记忆;二要进行及时和经常的复习记忆的正确性即对于识记的材料,在再现时没有歪曲、遗漏和增补没有正确性,其他记忆品质也就失去了价值复习时要把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防止混淆;把正确识记的与仿佛记忆的东西区别开来,把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增补臆测区别开来等以上几种品质都是通过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通过学习实践不断培养总之,经过本学期对《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原本在我心中略显神秘的心理学逐渐变得熟悉起来,原来模糊的印象也逐渐清晰心理学对我来说不再是被人利用进行心理窥探的手段,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所用,为实际学习生活所服务的一门学问,用它来指导高效率的记忆就是很好的,而记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甚至是不同记忆者,都有其最佳的记忆方法我们应该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加以总结和归纳,从中找到最科学的学习和记忆方法。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记忆辅助我们的学习,提高学习与记忆的效率参考文献:[1] 李红华 《利用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艺术研究[2] 陈 燕 《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与学习和记忆》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8,35(6):610~619[3] 王文赤 《如何引导学生科学的学习与记忆》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9 年第 17 卷第 3 期[4] 康海燕、俞兰芳 《运用认认知和学习策略提高教学记忆效率 》 技术物理教学 2003 年 9 月第 11 卷[5] 余小平、王开发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 生物学杂志 1999 年 4 月第 16 卷 第 2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