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卷有答案版.doc
3页教科版修订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验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 一、知识再现(每空1分,共20分)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 这就是 重力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形状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 要恢复 原来形状的力,叫做 弹力 3、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 相反 的推力,这个力叫 反冲力 4、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 牛顿 作力的单位,简称 牛 ,用 N 表示5、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 小 ,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 大 6、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 大 ,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 小 7、摩擦力的大小与 接触面光滑程度 、 物体重量 、 运动方式 等因素有关8、衣裤松紧带、票夹、 弓箭 、 拉力器 和各种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 摩擦力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 滚动摩擦 和 滑动摩擦 两种方式。
二、辨明对错(每小题2分,共24分)1、垫圈越多,产生的重力越大,拉动小车越快…………………………( √ )2、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大…………………………………………( × ) 3、车轮与地面之间没有摩擦力,汽车就开不动了…………………… ( √ ) 4、赛车在很短的时间内加速到了300千米以上………………………( √ )5、鞋底有美丽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才不会摔倒………………( √ )6、弓箭是利用了物体的反冲力…………………………………………( × )7、黑板擦擦黑板是进行滑动摩擦………………………………………( √ )8、在地面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地面发生摩擦……………………………( √ )9、小车装的重物越多,小车越不容易停下来这说明质量越大,摩擦力越小 × )10、飞机在天空飞行时,不存在任何摩擦力……………………………( × )11、有弹性的物体任何时候都有弹力……………………………………( × )12、地板上打了蜡以后,人容易摔倒,就是因为鞋底与地板的摩擦力增大了 × )三、精挑细选(每小题2分,共26分)1体操运动员往手上擦镁粉是为了( B ) A减小摩擦力 B增大摩擦力2赛车的车身重心很低是为了( C )A节省材料 B美观漂亮 C行驶稳定3我们知道1牛约等于( B )克的力.A 10 B 100 C 10004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 A )A用力 B不用力 C用助力5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 B )A用力 B用更大的力 C 用阻力6做小车时,橡皮筋缠绕一圈和缠绕十圈时,橡皮筋产生的力是( B )的. A一样 B不一样7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端挂的挂钩越多,橡皮筋产生的弹力( B ) A不变 B越大 C越小8靠反冲力运动的物体是( A )A喷气式飞机 B火车 C弓箭9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和纸的摩擦是( B )。
A滑动摩擦 B滚动摩擦10用同一气球驱动小车,气球吹得越大,小车行驶的距离越( A ) A长 B短11用测力计在比桌面粗糙的一块布上拉动一物体,测得摩擦力1.2N,如果将这一物体放到光滑的桌面上,再用测力计去拉动,那么测得的力( A ) A小于1.2N B等于1.2N C大于1.2N12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应该( C ) A用手拉拉测力计,感觉一下 B称物体的重力 C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置13自行车中,有利于增大摩擦力的是( C ) A车轮制成圆形 B在车轴上加润滑油 C车把手套上的花纹四、巧手连线(15分) 拉力小 接触面粗糙1.使小车运动慢的原因 载重量大 摩擦力小 使小车运动快的原因 拉力大载重量小 摩擦力大2.重力 海绵被压扁后产生的力 弹力 物体从滑梯上往下滑时与滑梯接触产生的力 反冲力 使物体从滑梯上往下滑的力 摩擦力 放鞭炮时使鞭炮向上冲的力 3.拉桌子时桌脚和地面的摩擦 写钢笔字时笔尖和纸面的摩擦 滑动摩擦 足球在草地上滚动时的摩擦 滚动摩擦 骑自行车时自行车轮胎与地面的摩擦 五、实验探究(15分) 1. 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实验记录如下: 拉力大小小车运动的快慢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我选择的数据2个垫圈2″682″552″322″554个垫圈2″111″952″022″026个垫圈1″341″381″251″34(1)在本实验中,拉力的大小是通过 垫圈个数 来体现的, 垫圈 越多,产生的重力越 大 ,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快 。
4分)(2)本实验得到的结论是:拉力大小与 小车运动快慢 有关系,拉力越大,小车 运动的越快 4分)2.用小车来做滚动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比较的实验时:小车运动方式摩擦力大小车轮滚动前进的摩擦力(正常行驶)0.5N车轮滑动前进的摩擦力(刹车时)2N(1)保持不变的条件是: (3分) (2)要改变的条件是: (2分)(3)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