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古代本草文献看附子的应用.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407637564
  • 上传时间:2023-02-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古代本草文献看附子的应用史瑞锋 , 初 杰(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 : 历代本草的研究发展都与临床应用密不可分 , 它既是对 前一时期临床应用的总结与补充 , 又能指导当代以及后世的临床使 用以时间为线索 , 对历代主流本草中所记载的附子功用进行总结 与归纳 , 并提出使用应注意的问题本草学的发展折射了中药的临 床应用的进展 , 每一个历史时期 , 每一味中药功效的扩展 , 都是 对前期临床应用的总结通过对古代本草进行总结、 归纳和分析 , 对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引导意义附子作为一味重要温里药 ,《本经 》称它为“ 百药之长[1]”, 张景岳称其为“ 药中四维[2]” , 近代兴起的一个中医独特流派 — — — “ 火神派 [3]” 更是以大剂量、 广泛地应用附子屡起重疴而 著世 , 因此从古代本草文献中寻找附子应用指征具有现实意义1 文献来源 以九五期间国家重要的电子出版物《中华医典 》[4] 为检索来 源, 以“ 附子 ” 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 》的“ 本草类 / 综合本 草 ” 下进行检索 , 共检索出 997 条 ,剔除检出的白附子、 香附子 条目、 乌头类条目并将各时代主流本草中所载的附子的药效主治进 行统计备用。

      2 统计与分析2. 1 唐代以前本草 ( 包括唐代 ) 对附子的应用这个时期的本草著作主要有以《神农本草经 》 、 《本草经集 注 》 、 《 新修本草 》 为代表附子味辛、 甘 , 温、 大热 , 有 大毒 , 其中《神农本草经 》中描述附子的应用有 7 个 ,即主风寒 咳逆邪气 , 温中 , 金创 , 破症坚积聚 , 血瘕 , 寒湿 , 踒拘挛 , 脚痛不能行步 ;《 本草经集注 》附子的主治与功效有 16 个 , 新 增 : 膝痛 , 脚疼冷弱 , 腰脊风寒 , 心腹冷痛 , 霍乱转筋 , 下痢赤 白 , 坚肌骨 , 强阴 , 堕胎 ; 《新修本草 》附子的主治与功效有 16 个 , 同上在药物七情方面 , 地胆为之使 , 恶蜈蚣 , 畏防风、 黑 豆、 甘草、 黄芪、人参、 乌韭在配伍方面 , 皆须甘草 , 或人参、 干姜相配正以制其毒故也 , 唯姜附子汤及膏酒中生用 , 其余皆 灰 火炮炙 , 令微坼 , 削去黑皮乃秤之2. 2 宋 元时期本草对附子的应用这个时期的本草著作主要以《 证类本草 》、《 汤液本草 》 为代表 《证类本草 》 中描述附子的应用 36 个 , 新增(20 个) : 耳聋 , 喉痹 , 风疹 , 疔疮肿甚 , 偏风半身不遂 , 冷癖疰 , 口噤卒 不开 , 卒忤 , 呕逆翻胃 , 久患口疮 , 热病 ( 吐下水及下利 ,身冷 脉微 , 发躁不止) ,元脏伤冷及开胃 , 脚气连腿肿满、久不瘥 , 大泻 霍乱不止 , 眼暴赤肿 ( 碜痛不得开 , 又泪出不止) ,耳聋风、 牙关 急不得开 , 阴盛格阳伤寒 , 头痛 , 头风。

      常配伍酒、醋、盐、 葱、 姜、 枣、 蜜、 茶、 绿豆等《 汤液本草 》 为元代王好古代所著 , 当时已有药物归经理论 , 因此从气、 味、 升降浮沉、 归经描述药 物较多 , 附子气热 ,味大辛 , 纯阳辛、 甘 , 温 , 大热 , 有大毒 通行诸经引用药入手少阳经三焦、 命门之剂 , 性走而不守 , 浮中 沉无所不至 , 为阳中之阳 , 故行而不止 , 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 , 新增主治经闭配伍白术 , 为治寒湿之圣药 , 湿药中少加之 , 通行 诸经引用药也2. 3 明 清时期本草对附子的应用这个时期的本草著作非常多 , 既有本草巨著《 本草纲目 》 , 明代官修本草 《 本草品汇精要 》 , 又有以医家个人临床诊治经验 为基础的小型本草 , 例如 《 本草蒙筌 》 、《 神农本草经疏 》 、 《 本草备要 》 、《 本草新编 》 、 《 神农本草经读 》 、《 本 草求真 》 等等 《 本草纲目 》 中描述附子的应用有 129 个 , 比 前述本草中新增 93 个 : 湿淫腹痛 , 胃寒蛔动 , 脊强而厥 , 阴毒 寒疝 , 中寒中风 , 痰厥气厥 , 柔痓癫痫 , 小儿慢惊 , 风湿麻痹 , 肾厥头痛 , 暴泻脱阳 , 久痢脾泄 , 寒疟瘴气 , 久病呕哕 , 反胃噎 膈 , 痈疽不敛 , 久漏冷疮 , 虽身大热而脉沉 , 厥冷腹痛、 脉沉细 , 唇青囊缩 , 气虚热甚 , 脉微细、 但欲寐、 小便色白 , 下利清谷 , 里寒外热 , 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 , 身反不恶寒、 其人面赤色 , 或 腹痛、 或干呕、 或咽痛、 或利止脉不出 , 伤寒已发汗不解、 反 恶寒 , 昼日烦不得眠、夜而安静、脉沉微 , 房后受寒 ( 少腹疼痛 , 头疼腰重),腹痛身冷,疟疾寒多,口眼喝斜,产后中风,言语謇 涩 , 遍身麻痛皮肤瘙痒 , 妇人血风 , 头痛目眩 , 肠风脏毒、 下血 不止者 , 痛风挛搐、 颐颔不收 , 诸风痫疾 , 涎壅厥逆 , 小儿项软 , 小儿囟陷 , 手足麻痹 , 瘫痪疼痛 , 腰膝痹痛 , 打扑伤损闪肭、 痛 不可忍 , 风痹肢痛 , 十指疼痛、 麻木不仁 , 搜风顺气 , 风毒头痛 , 头痛连睛 , 偏正头痛 , 头面多汗恶风 , 气虚头痛 , 鼻渊脑泄 , 耳 鸣不止、 无昼夜者 , 聤耳脓血 , 风虫牙痛 , 中寒昏困 , 小肠气痛 , 心痛疝气 , 手足逆冷、 不仁身痛不能眠 , 肋心腹皆痛 , 腹痛肠鸣 , 阴疝小腹肿痛 , 胃冷有痰 , 脾弱呕吐 , 痎疟 , 小便虚闭、 两尺脉 沉 , 阴水肿满 , 大肠冷秘 , 老人虚泄不禁 , 冷气洞泄 , 阳虚吐血 , 溲数白浊 , 虚火背热、 虚火上行、背内热如火炙 , 经水不调 , 血 脏冷痛 , 断产下胎 , 折腕损伤 , 痈疽肿毒 , 痈疽肉突 , 足钉怪 疾 , 久泻尫羸 , 脐风撮口 , 木舌肿胀 , 牙痛难忍 , 奔豚疝气作 痛 , 阴囊肿痛。

      常配伍麻黄、 细辛、 生姜、 干姜、 甘草、 葱白、 芍药、 人参、 南星、 木香、 糯米、 黑豆、 荆芥、 青矾、 五灵 脂、 全蝎、 雄黄、威灵仙、 绿豆、 白僵蚕、 巴豆、 朱砂、 茴 香、 山栀、 延胡索、半夏、 大黄、 丁香、 生地、 沉香、 薏苡、 赤石脂、 山药、 肉蔻、 莲子、 白术、 当归、 薄荷、 龙骨、 牡 蛎、 蜈蚣、 麝香、 龙脑等其它明清本草与《本草纲目 》 相比新增应用主治78 个 , 其 中 《 本草新编 》 31 症 : 脾阴不足、 饮食无味 , 喜饮冷浆及鲜 果 , 血虚腹痛、 按之即止 , 火炎欲呕 , 干霍乱 , 大疟寒热并盛 , 老人精绝 , 阳痿 , 少年纵欲伤精 , 阴精不守 , 精滑 , 脑漏 , 妇人 血枯无子 , 血枯经闭 , 肾虚小便余沥 , 梦寐纷纭 , 行履重滞 , 痹 症 , 中风僵仆不语 , 中风口眼歪斜 : 中风言语謇涩 , 中风半身不 遂 , 中风痰多神昏 , 阴症痈疽未溃 《 本经逢原 》 23 症 : 气 虚热甚 , 肥人多湿 , 身体疼烦不能转侧 , 风虚头重眩 , 心下痞而 恶寒汗出 , 胁下偏痛、 发热、 脉弦紧 , 少阴病腹痛、 小便不利 , 四肢疼痛自利、 利下、 脉微。

      若厥逆无脉 , 干呕而烦 , 面色赤妊 娠脉弦、 发热 , 胎胀、 恶寒 , 小腹如扇 , 安胎 , 夹阴头痛 , 自 汗 , 痰饮食积瘀 , 血壅塞胃口 , 寒痰胃冷 , 痈疽不敛 , 峻补元 阳 《本草求真 》17 症 : 四肢厥逆、直过肘膝不温 , 唇与爪甲 青黑、 欲引衣倦卧 , 二便清利、 不渴 , 腹痛泄利清谷 , 凛凛面如 刀刮 , 口吐涎沫 , 干呕呃逆、 脉来沉细无力 , 肾气上攻、 头项不 能转移 , 小腹紧痛 ,外肾搐缩 , 面黑气喘 , 冷汗自出 《本草撮 要 》 2 症 : 手足冻裂 , 吐胶痰 《 得配本草 》 4 症 : 两足心 凸肿 ,头黑硬如钉 , 胫骨生碎孔、 骨髓流出不止 , 身发寒颤 , 但思 吃酒、 不想饮食3 附子的临证探讨通过以上统计 , 可以看出在历代本草中 , 附子的应用非常广 泛 , 高达 206 症 , 与 《 神农本草经 》 中记载的 7 个翻了近 5 倍 , 这是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一千多年来的临床实践相互融合的结 果对上述 206 个症状进行辨别总结 , 其中 : 痛证 38 个占 18%; 寒证 32 个占 15%;风证 31 个占 15% , 有热、 肿、 渴、呕吐、 烦 躁表现的为 30 个占 14%; 痰、 湿证 23 个占 11%; 血证 15 个占 7%; 其它包括脉证、汗证、 痈疽、疔疮、 耳聋、 喉痹等占20% 。

      经分析 , 通常在下列几种情况下 , 可以考虑使用附子3. 1 对虚寒引起的诸症 附子多为主药附子气温 ,性大热 , 善于祛五脏寒 , 由气虚、 阳虚引起的内 寒诸症 ,均可以应用附子临床可见畏寒肢冷 , 漏汗自汗 , 舌润苔 白 , 手足易冷 , 呕恶下利 , 便不成形 , 腹部隐痛 , 头身痛 , 心 悸 , 奔豚 , 喘咳 , 痰声漉漉 , 口不渴、 喜热饮 , 脉沉弦、 沉滑、 重按无力等常与人参、 黄芪、 甘草、 干姜、 以及淫羊藿 , 补 骨脂等补肾药相配伍3. 2 对风 寒 湿三者引起的病症 附子为配用缪希雍曰 : “ 附子 , 《 本经 》 主风寒咳逆邪气 , 寒湿踒 躄 , 拘挛膝痛 , 脚疼冷弱 , 不能行步 , 以此诸病 , 皆由风寒湿三 邪客之所致也邪客上焦则咳逆 , 邪客下焦则成踒躄 , 拘挛膝痛 , 脚疼冷弱 , 不能行步此药性大热而善走 , 故亦善除风寒湿三邪 , 三邪祛则诸证自瘳矣 [5] ” 甘草附子汤证 , 附子汤证 , 三生饮 证就是其中的代表临床可与祛风散寒药相配伍3. 3 少量使用 配伍补益药 附子可作引经用附子气味辛、 甘 , 性大热阳中之阳也。

      其性浮中有沉 , 走而 不守 , 因其善走诸经 , 故曰与酒同功[6] 故虞抟曰:“ 附子禀雄壮 之质 , 有斩关夺将之气 , 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 ; 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 ;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 风寒 ;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7] ” 临床可与各类补 益剂相配伍3. 4 对于阴盛格阳 虚阳外越 寒厥 阴厥证 附子用量宜大这种情况常伴有热证出现 , 临床须与阳明热证 ,阴虚热证、 热 厥、 阳厥相区分 , 一但用错 , 生死攸关陈士铎曰 : “ 夫附子 , 阳药也 , 以阳治阴 , 最为相宜 , 以阳治阳 , 自然相恶阳主热 , 而阴主寒 , 有如冰炭 , 何至错误惟阳似阴 , 而阴似阳 , 以假乱 真 , 往往杀人 , 惨于刀刃也 [8] ” 仲圣的通脉四逆汤证、 白 通汤证、 白通加猪胆汁、 真武汤证、 麻辛附子汤证都有热证表 现 , 辨证尤须精准此种情况 , 常配伍引火归原的肉桂 , 潜镇的 龙骨、 牡蛎、 龟甲 , 以及通阳的葱白、 薤白等在服法上须冷 服 , 或用反佐药 , 如黄连、 猪胆汁、 童便等3. 5 对于阴阳两虚证 于补阴药中酌加附子 例如仲景的肾气丸 , 酌加附子与肉桂 , 取阳中求阴 , 阳生 阴长之意。

      与此相仿还有刘河间的地黄饮子此外对于阳厥证 , 热 深厥深 , 可于三黄石膏汤中加附子一片[8], 作反佐药使用3. 6 作为外用药使用 附子可治疗某些疑难杂症例如 , 醋浸塞耳 , 可治耳聋风 ; 附子末 , 津调 , 涂涌泉穴 可治背内热如火炙者 ; 去皮炮令拆 , 以蜜涂上炙之 , 令蜜入内 , 含之 , 勿咽其汁 , 主喉痹 ; 大附子以水浸透 , 切作大片 , 厚三 分 , 安疮口上 , 以艾灸之 , 可治痈疽久漏 , 疮口冷 , 脓水不绝 , 内无恶肉等此外附子味大辛 , 发散之力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