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对大豆异黄酮及疾病关系探究.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11143757
  • 上传时间:2021-11-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1.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对大豆异黄酮及疾病关系探究【摘要】本文介绍近年来对大豆异黄酮的研究概况,包括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分离、含量测定、生理活性及其在体内的 吸收代谢进行了讨论和展望关键词】大豆异黄酮;雌激素;提取分离;含量测定; 生物活性自由基;生理机能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 SIF)是大豆成分 中的一种非营养素,它能和雌激素受体(ER)相结合,发挥 其生物活性,具有和雌激素类似的生物作用,因此,被称为 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近年来,对大豆生物化学的 研究发现,SIF具有抗癌、抗氧化、消除自由基、预防骨质 疏松、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生物作用1SIF的成分及提取分离1.1大豆异黄酮的成分及原料处理对其影响大豆异黄酮 是在大豆生长过程中二次代谢所形成的物质,在大豆总成分 含量中仅占到0.04%-0.5%目前,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包含 有12种化合物,其中主要包含三种游离型昔元,分别是大 豆黄素(glycitein)、大豆昔元(daidzein)、染料木素 (genistein),这三种昔元主要是以相对应的B-葡萄糖昔 的形式存在,而在大豆籽粒异黄酮中的游离型昔元含量较 低;大豆异黄酮所包含的葡萄糖昔中,部分葡萄糖C-6羟基 被丙二酰基所代替,另有一部分葡萄糖C-6務基被乙酰基所 代替[1]。

      大豆异黄酮中的糖昔被丙二酰化后,具有较强的 水溶性,但不耐热,其溶液在热作用下易发生变性,分解变 成糖昔,在干热的作用下脱竣基转变成乙酰糖昔[2]发酵、 发芽或B-葡萄糖酶解能让糖昔转化为昔元,因此,在发酵 豆制品(丹贝、淡豆豉)中游离型大豆异黄酮的含量要比大 豆籽粒中的含量明显增高总之,对大豆进行加热或发酵, 不会消除异黄酮,而仅能改变异黄酮的存在形式另外,对 大豆进行水洗处理可使异黄酮的含量大幅度地降低1. 2SIF的提取分离目前,提取分离大豆异黄酮所用的原 料主要是豆饼、豆粕、脱脂大豆片及豆渣,用含水乙醇或丙 酮对原料进行浸泡,对溶液进行浓缩,分离加工可以初步得 到比较粗糙的异黄酮,再用葡聚糖凝胶柱或聚酰胺柱进行深 处理加工能得到较纯的异黄酮,如果利用超滤膜分离技术能 得到更高纯度的异黄酮[3]专门研究提取SIF的专家称, 利用二步水解法能提取大豆异黄酮昔元产品,第一步,使用 0.3%的乙酸溶液在80的C水中对原料进行分解,时间要持 续15小时,能使丙二酰糖昔转化为糖昔元;第二步,使用 5%浓度的硫酸在8(TC的水中对原料进行分解,时间持续20 小时,可以使糖昔转化为昔元,再进行浓缩、抽滤、洗涤、 烘干等程序得到大豆昔元粗品,再通过溶剂结晶处理能增加 大豆昔元的纯度[4]。

      对豆类原料用工业技术或手段来提取大豆异黄酮的研 究较少,也鲜有报道,且工业提取的方法多属于未公开状态, 其大体的提取工序可以总结为如下几步:浸提、浓缩、沉淀、 调pH值、吸附分离、树脂分离、滤液喷雾干燥,得出成品2 SIF的分布SIF是以2-苯基色酮为主的化合物群,是一种混合物 1931年Walz从豆奶中利用甲醇第一次分离提取出SIFE1]; SIF也是一种植物化学素,主要存在于豆科蝶形花亚科植物 中,属于植物黄酮,它在不同的植物中的含量也不相同,在 大豆中的含量较高,一般能占到其成分总量的 0. 1%-0. 5%[5] O不同地区种植的大豆,或大豆种植的条件不 同,在其中的含量也不相同,异黄酮含量还受到大豆贮存时 间、大豆的品种、颗粒大小及大豆不同部位的影响而含量不 同大豆的种皮、胚轴及子叶中都含有SIF,子叶、胚轴中 含量较高,其中子叶中异黄酮的含量占到80%-90%,浓度为 0. 1%-0. 3%胚轴中异黄酮种类较多,含量也较高,占SIF 总含量的30%-50%,浓度为1%-2%,浓度为子叶中异黄酮浓 度的30-60倍[6],而在种皮中含量不高[1]大豆中染料木 素约占异黄酮的50%-60%,大豆武元约占30%-35%,黄豆黄 素约占5%-15%。

      且在不同的原料中含量也不相同[7]大豆 中异黄酮主要是以二酰基配糖体的形式存在,乙酰配糖体及 配基的存在形式较少3SIF的含量测定3. 1紫外分光光度法(UV)这种检测方法易于操作,是 检测制剂中总异黄酮或粗提物的有效的方法它的原理是根 据异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嶷基及芳环所形成的共範体系对 50-260nm紫外光线具有强烈的吸收性,因此,可以通过测定 其中的一种成分对照测量总异黄酮的水平[8] o张玉梅等[8] 以Genistein为对照,利于259nm紫外光成功测定了大豆中 提取的异黄酮总量3.2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该方法能准确地检测出大 豆中提取的异黄酮含量,对检测仪器的选择上也具有多样 性江和源等[11]以30: 3. 5: 66. 5的比例配制甲醇-醋酸- 水作为流动相,通过ODS柱准确地检测出定量葛根中的异黄 酮含量;毛峻琴等[10]以10: 10: 1的比例配制甲醇-水-乙 酸作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0nm,通过YWG-C18柱成功测 出了淡豆豉中异黄酮昔元含量;谷利伟等[2]利用高压液相 色谱法对大豆胚芽中的异黄酮先进行了定性分析,再具体做 了定量研究,回答了微量和不稳定异黄酮的色谱峰如何定性 的难题。

      3.3薄层扫描法(TLCS)该方法不用大量取样,便于操 作,提取分离效果理想,还能对多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赵 世萍等[9]以7: 3: 0. 02的比例配制甲苯-甲醇-10%甲酸, 以8: 2: 0.2的比例来配制乙酸乙酯-甲醇-50%甲酸,作为 展开剂,利用硅胶G薄层板,对大豆昔元、大豆昔等成分进 行了成功地分离,并通过双波长反射锯齿扫描对各成分的含 量进行的测定笔者以前以4: 2: 2: 1的比例配制乙酸乙 酯-三氯甲烷-甲醇-水,以低于1CTC的下层溶液作为展开剂, 应用硅胶GF254薄层板,成功分离了大豆提取物中的异黄酮, 各层次扫描效果良好,能对昔和昔元一起进行定量分析3.4其他测定方法在外国还有用免疫检测法[14]、毛细 管电泳法(CE) [13]及气相色谱法(GC) [12]等方法成功检 测出血样、尿样中含有一定量的大豆异黄酮 4SIF的 化学特性SIF昔元在水中基本上没有可溶性,而在氯仿、苯及乙 瞇中具有可溶性SIF葡萄糖昔在其分子结构中有轻基极性 基团,因此,在甲醇、乙醇及水中具有可溶性SIF结构中 含有酚務基,表现为弱酸性,可以和碱结合成盐,这是SIF 能够分离纯化的依据。

      酚轻基在三氯化铁试液中发生化学反 应,产生蓝黑色、褐色及绿色物质,这能用作定性鉴别SIF 酚释基容易发生氧化反应,能对抗氧化在生物体中发挥多种 生物活性通过加热或发酵,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水解SIF糖 昔键,分解成葡萄糖和昔元,增高游离异黄酮的含量[15] SIF的结构不同具有不同的水溶性,其中,游离的SIF糖昔 配基(aglycon)最不具水溶性,结合型SIF水溶性较好, 而染料木昔水溶性较差SIF中的游离型昔元具有最高的生 物活性5SIF的吸收及代谢异黄酮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吸收,第一,小肠直接吸收, 有研究指出,aglycon脂溶性和分子空间结构较小,小肠绒 毛上皮细胞能够对其直接吸收;第二,主动运输吸收,这种 观点认为,葡糖昔(Glucosides)在结肠中由细菌分泌的B - 半乳糖昔酶或B-葡萄糖昔酶水解成糖元才能被结肠吸收[16] o有专家指出,SIF葡萄糖昔基本上没有生物活性SIF 糖昔被机体摄入进入小肠后,在空肠中要经过葡萄糖昔酶水 解,释放出染料木黄酮、黄豆昔元等物质,这些物质生物活 性较强(染料木黄酮活性最强),且容易被肠道吸收游离 昔元是在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下,进一步代谢为对-己基苯酚 和雌马酚等物质,这些代谢产物在小肠的远端还会进一步代 谢,这些代谢物或糖昔配基在肠道内被吸收,再和糖醛酸结 合,进入肝肠循环,再经过多次的肝肠循环,之后,大量的 异黄酮昔元在肝脏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化合物,这种化合 物具有水溶性,被进一步水解,剩余部分则以葡萄糖昔或硫 酸酯的形式随尿液排出体外,还可以通过粪便直接被排出体 外[17]。

      另有研究指出,异黄酮还能通过乳汁排出体外异 黄酮在体内的代谢有个体性差异,一般在进入人体后48小 时达到药物峰值,在24小时内排出体外,其在体内的吸收 及代谢还会受到饮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18] o综上,大豆作为人们的日常食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也具有较髙的安全性,近来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认为,亚洲 国家结肠癌、前列腺癌及乳腺癌的发病率之所以低于西方发 达国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和食用豆类食品有关随着对大豆磷脂、大豆异黄酮、低聚糖、植物凝血素、 蛋白肽、皂昔、笛醇等生物活性物质的深入研究,将会更能 发现大豆异黄酮的价值,大豆异黄酮还能作为药物被开发, 其市场也将有着巨大的潜力参考文献[1] 王春娥,刘叔义.SIF的成分、含量及特性[J].食品 科学,1998, 19 (4): 39-43.[2] 谷利伟,谷文英,陶冠军,等.HPLC ESI/MS法分析 大豆胚芽中异黄酮-大豆异黄酮和皂昔的研究(III) [J].中 草药,2000, 31 (11): 821-823.[3] 葛喜珍,王建华,李恩.中药大豆中异黄酮的制备及 开发利用进展[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 16 (2): 44-47.[4] 冯国洲.提取大豆中异黄酮的方法[J].CN 1211573A, 1999.[5] 艾志录,李梦芹,李强,等•功能性成分异黄酮的来 源与生理功能[J1.2004, (1): 1-6.[6] 田璐,韩锋.SIF研究概况[J]•大豆通报,2004, (2):20-21.[7] 汪玉秀.SIF的研究及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3, 31 (10): 113-114.[8] 张玉梅,孙学斌,高旭年,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大豆异黄酮含量[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0, 12 (4): 7-9.[9] 赵世萍,章育中.葛根中异黄酮含量的薄层光密度法 测定[J]•药学学报,1985, 20 (3): 203-208.[10] 毛峻琴,宓鹤鸣,杨根金,等.HPLC法测定淡豆豉 中异黄酮含量[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 21 ( 10): 955-957.[11] 江和源,吕飞杰,台建祥.测定大豆和葛根中异黄 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J].分析测试学报,2000, 19(6): 28-31.[12] Bannwart C , Fotsis T , Heikkinen R ,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isofla-vonic phytoestrogen daidzein in humanurine・Clin. [J]・Chim.Acta, 1984, 136 (2-3): 165-172.[13] Shihbi Z K, Kute T, Garccia L L, et al. Analysisof is flavones by capillaryelectrophoresis・J・[J]・Chromatography A, 1994, 680: 181-185.[14] Creeke P I, Wilkinson A P, Lee H A.Development of Elisa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 dietaryphytoestrogen daidzein and equol in huma n plasma. [J]. Food. Agric. Immunol, 1998, 10 (4): 325-348.[15] 孙克杰,汤坚•异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氧化体系中 的作用研究[J]•食品科学,2000, 2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