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正确看待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0711734
  • 上传时间:2021-1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0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正确看待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   盈利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复杂的问题正确地理解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既会对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营产生重大积极影响,也是人们全面认识民办高等学校发展状况、加快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必须的  一、民办高等教育盈利与公益性  毫无疑问,民办高等教育盈利在性质上与公益性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盈利所反映的是经济价值,公益性体现的是社会目标民办高校盈利能力越强,说明其直接经济价值就越大,就越靠近市场对于经济基础脆弱的民办高校而言,办学盈利的确不失为壮大其经济力量的有效手段民办高校教育活动的公益性是以无偿奉献为表征的,其衡量的标准在于民办高校所提供的服务对高等教育这一社会公益事业和对社会与经济发展贡献的大小虽然说公益性也是民办高校教育活动自身的特质,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财政支持或社会捐赠及志愿者服务、奉献的力度没有政府财政和社会的无偿援助,民办高校教育活动的公益性是无法得到持续有效保障的办学盈利意味着民办高校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经营高等教育,民办高校教育活动的公益性则意味着从事业发展的层面运作高等教育,因此,民办高等教育盈利与公益性的区别也反映了民办高等教育产业与民办高教事业之间的区别。

        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的一个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以培养专门人才为办学目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民办高校主要依赖市场配置资源;公立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政府财政拨款和补助,其公益性比较容易得到保障显然,来自市场的压力迫使民办高校在完成培养专门人才使命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办学的经济效益,因此民办高校办学的目标可能受到影响;盈利可能对民办高校的办学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教育活动的公益性地位无疑受到冲击民办高校办学的盈利导向是否表明民办高校的教育活动不具备教育的性质?答案是否定的办学盈利只是民办高校办学目标和职能的扩展,并不代表民办高校失去原来的公益性特征民办高校盈利性与公益性的实际运作,使得民办高校的办学目的趋于复杂,即在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之外存在着盈利的动机,各种资源面临较大的重新组合与分配一方面,民办高校为了通过办学获取盈余,必然采取市场经济中的激励、竞争、营销等手段占领生源市场,配置资源,最大程度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办学活动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根据自身的内在规律和要求配置资源如果盲目、单纯地提高以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等标准来配置资源,并以此衡量民办高校发展状况,势必使民办高校的教育活动偏离自身的发展方向、本末倒置,丧失其高等教育的特色,造成民办高校资源的浪费和发展的混乱。

      民办高校盈利所反映的是校本收益、投资者收益,在收益有限的情况下,与反映民办高校公益性的社会收益、受教育者个人收益是相互冲突的要想取得较高的校本收益、投资者收益,必然收取较高的学费,民办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就会呈下降趋势,并限制着社会收益率的提高  公益性和盈利并非绝对相互排斥和对立的,而是有一定联系的首先公益性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我国民办高校自筹经费、自主办学、自负盈亏,基本没有政府资助,社会捐赠的比例小如果不通过办学积累资金,就无法开展人才培养这一公益活动,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也难以得到保障其次,民办高校办学的盈利导向受公益目标的制约,办学的公益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规制着民办高校的办学只能适度盈利不坚持办学的公益目标,民办高校的盈利不可能持续存在和实现这主要表现在民办高校办学盈利如果以牺牲人才培养这一公益性目标为代价,就意味着生源市场的丧失,反过来极大地影响其办学盈利的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办高校办学的公益性目标是第一位的,盈利的导向作用受制于公益目标  在内外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下,民办高等教育的盈利与公益性可以相互转化民办高等学校办学活动的盈利;作为一种改善办学条件的手段与办学的公益性是融合在一起的,是公益性盈利;作为一种目的,就要看其盈利的处置情况。

      如果民办高校办学盈利的大部分被私分,很明显这就是十足的商业行为;如果民办高校办学盈利虽然是按照以盈利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和运作模式取得的,但是其盈利的一半以上用于学校发展基金或改善师生员工福利,那么公益性的成分就明显增强如果民办高校办学盈余暂时不分配,其中的盈利性成分也不一定高于公益性成分如此看来,对民办高校不能以盈不盈利作为评判公益性的标准,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郑州大学升达学院董事长、创办人台湾的王广亚博士投资2亿多元办学,同时收取高额学费,以现在的办学规模,经费收支可能有结余对于办学结余,创办人承诺:“不往台北拿回去一分钱,要全部用到学校的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上”,“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校;取之于社会,回馈于社会”这使其办学活动兼具了盈利性与公益性当然,政府从社会利益和社会公正角度对民办高校盈利的社会性规制,也可以促进民办高校办学盈利性向公益性的转变,其前提是规制合理适度否则,如果规制失度,就会使盈利与公益性两败俱伤、得不偿失  即使是那些追求办学的社会公益性的民办高校,如果没有外部的有效资助,学校办学没有盈利、缺少积累,也是难以长久维持的我们提倡办学的大公无私,但如何保证持续的公益性,则是办学所不可忽视的。

      民办高校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尽管这些学校倒闭前公益性较强,总会比办学盈利对学校公益性的消极影响要大得多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一向标榜极具奉献、公益精神的非营利组织,却不可避免地走向市场化、盈利性公益之路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盈利的巨大功能与诱惑——离开了自身运作的盈余,组织的活动就无法开展民办高校盈利与非盈利界限的模糊也概因如此  二、民办高校盈利与办学质量  盈利与办学质量是民办高校办学活动中所必须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应该明确的是,民办高校盈利作为一种结果意味着办学收支的结余,体现办学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民办高校物质层面的产出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指的则是民办高,校所培养的专门人才的规格、素质与水平,体现办学的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民办高校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的产出决定民办高校盈利的主要因素是收入与支出,广辟财源、降低成本、善于经营是盈利的有效途径由于产出的复杂性,因而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则是多元的,包括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及其有效管理可以看出,盈利也是与办学质量有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层意义上讲,如果说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是民办高校的办学目的的话,盈利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因为高质量也需要高积累。

      在另一方面,盈利和办学质量都是民办高校办学的结果和产出,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产出,都从不同侧面体现着民办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民办高校盈利的过程也是学校引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过程,民办高校盈利状况反映了学校的经营水平,持续有效的经营是以抓服务质量和产品为前提的所以,既不能简单认为民办高校的盈利越高,办学质量就会越差;也没有理由认为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越高,其盈利就越差不赢得市场,恐怕也难以保证办学质量何况随着高等教育生源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民办高校赢得市场本身也是质量高的体现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发展的概念反对暴利但不等于不要盈利,讲盈利不等于不讲质量民办高校盈利与办学质量不是绝对冲突的,适度盈利可以保证办学质量;办学质量越高,越有利于提高盈利能力  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人才培养机构,民办高校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其行为方式有别于营利组织其次,民办高校是一种有别于公立高校的、特殊形式的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并不完全遵循公立高校所推崇的办学原理和规则,而对营利组织的某些市场运作规则情有独钟特殊的身份常使民办高校陷入提高办学质量和盈利的两难、境地,如果处理不善,矛盾冲突也就不可避免。

      民办高校盈利与办学质量的矛盾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高质量与低成本之间的相互排斥在某种意义上,为了取得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就需要高投入,只有某些办学成本如教学支出最大化才可能取得更高的办学质量办学成本降不下来,盈利自然就很困难二是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民办高校盈利是办学的直接效益、即期与短期收益;而民办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在于,使所培养的专门人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的需要,重在长期、远期效益和间接效益办学中过度、盲目的盈利必然导致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严重的短期行为是以牺牲办学质量这种长期效益为代价的三是民办高校盈利与办学质量在资源结构和配置要求上的矛盾民办高校盈利在资源结构上主要由经费和物质资源组成,依据效率、经济效益原则配置资源;办学质量的资源结构则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众多要素组成,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规格配置各类资源,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为抢夺资源而相互竞争,一方的成功也就意味着另一方的受损  对民办高校的盈利与办学质量这种两难问题在同一个层面进行调和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一般来讲,在发生矛盾冲突时应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在此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因为民办高校首先是履行作为一个高等教育机构的职能;其次才考虑作为一个自筹经费、自负盈亏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企求投资和办学的盈利民办高校通过扩大和畅通经费来源渠道,增加经费收入总量,比一味减少开支、降低办学成本而获利更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实现盈利和办学质量的“双盈”办学质量是一个发展的、相对的、多层次的概念,也是可以分解的不同层面和时期的办学质量,在所需物质支撑量上是有差别的民办高校需要高额经费支撑其办学质量,必然要求在早期有较多的盈余,为提高办学质量奠定物质基础如果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对经费的要求并不十分突出,那么,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获得办学盈余则并不显得十分重要  实践表明,民办高等教育盈利与办学质量的关系受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由于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强烈,民办高校生源充裕,只要抓住了机遇,办学有利可图;因为受教育者及其家庭首先看重的是上大学的机会,都普遍抱有“只要能上大学读书,什么学校都行”、“出多少钱都行”的心态,对办学质量则有所忽视因此,民办高校盈利与办学质量并不是直接的正相关随着高等教育供求相对扩大、生源竞争激烈,民办高校能否获得足够的生源,主要取决于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

      办学质量越高、声誉越好,生源就越充裕,学校收入就越多虽然高质量是以较高的成本为前提的,但因办学规模扩大而产生的效益使民办高校的盈利能力大为增强在这种条件下,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与盈利呈正比例关系可见,民办高校盈利与质量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关系的密切程度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三、民办高等教育盈利与效率—公平  效率是民办高校盈利的前提,它反映资源利用率的状况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效率不高,是很难盈利的高等教育资源包括师资、经费、物质、信息等,这些资源的获得主要取决于高等学校的办学者和管理者的管理、办学的水平,尤其是学校的运作和经营机制民办高校主要依赖市场配置资源,依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经费、师资等;通过聘用兼职教师,降低办学的人力成本;通过扩大办学规模,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师生比;通过高额成本收费或全额成本收费,增加办学经费收入,等等由于受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其中的大部分措施在公立高校难以实行,即使实行了效果也不尽人意公立高校主要依赖政府配置资源这种资源配置的目标及其协调的困难限制着学校的自主办学,以致办学中自主权得不到充分保障,先进的思想、科学的管理方法、灵活的办学机制无法得到有效推行,从效率方面来说在整体上不如民办高校;而有序的市场调节却造就了民办高校办学的高效率,为民办高校盈利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

        师资、生源、经费等因素的构成状态是反映民办高校办学效率的重要指标,反过来,民办高校办学效率的高低对教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