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5年来针对湿疹的中医辨证思路与观点.doc
2页回顾 5 年来针对湿疹的中医辨证思路与观点, 包括国家颁布的行 业标准和现代医家临床中总结归纳的辨证论治方案重点以病期辨证、脏腑辨 证、皮损辨证以及经络部位辨证为主, 治疗以清热化湿、祛风止痒、活血化瘀为 主,同时重视情志因素在湿疹诊疗当中的重要地位, 探讨湿疹辨证的新思路 【关键词】 湿疹 中医辨证论治 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医古籍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如《医宗金 沃· 外科心法》浸淫疮记载:“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 水,浸淫成片 ”此外常因发生情况不一,而其名各异,如发生在外耳部者名 旋耳疮;发生在阴囊者名肾囊风;发生在四肢屈侧肘窝膝窝者名四弯风;发生 在小腿部者为裙边风;发生在小儿者名奶癣,或曰胎疫等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乃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调养;饮食不节,过食醒发 动风之食物,炙熄厚味,浓茶烟酒,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 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或因外感淋雨涉水,久卧湿地使内外湿邪相搏久而化 热,湿热蕴结,充于肌肤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湿热化火可发为急性湿疹, 常表现热重于湿,湿热蕴结肌肤则多为慢性湿疹,常表现为湿重于热湿邪郁 久亦可化燥伤阴致脾虚血燥。
(一)内治法 1.湿热内蕴、热盛于湿(热盛型) 主证:发病急、病程短,相当于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表现为皮 肤潮红肿胀灼热,状如涂丹,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疙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 抓后痒痛相兼,渗出不止常伴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大便秘结,小溲黄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湿热内蕴,热盛于湿乃因内热炽盛,蕴湿不化,或兼感毒热或风 热之邪,继发感染或外感风邪,风湿热毒搏结,薰蒸肌肤而发血热毒盛则斑 疹鲜红灼热,湿蕴不化则见肿胀水疱,脂水淋漓;蕴热化火,心火内生则心烦 不眠、瘙痒难忍治法:清热凉血,除湿解毒,祛风止痒 处方:历经龙胆泻肝汤、清热除湿汤、清肤合剂、石兰草煎剂几个发展阶 段,笔者总结组创了石兰草方:生石膏 30g、板蓝根 30g、龙胆草 l0g、车前草 30g、黄芩log、干生地 30g、丹皮 15g、赤芍 15g、马齿苋 30g、六一散 30g 方中胆草性味苦寒,功在燥湿清热,入肝胆膀胱经苦寒沉降,长于清泻肝 胆实火下焦湿热;黄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长于清肺,泻上焦之热;生石膏辛 甘大寒入肺胃经,主清气分实热除烦止渴二药共辅胆草清利三焦实热而燥湿 车前草长于利湿消肿兼可清热,六一散中滑石性寒而滑,寒能清热,滑可利窍, 除膀胱之热结而通利水道,甘草清热解毒,故六一散能利水消肿兼可清热除烦 止渴,釜底抽薪,标本兼治;生石膏、六一散共用使水湿通利而热邪易除。
生 地、丹皮、赤芍凉血消斑,其中生地甘寒,既可凉血泄热、又善养阴生津,佐 苦寒之剂免伤阴分;赤芍酸寒,能泻能散,既可凉血活血,又能泻肝火;丹皮 苦寒可清热凉血消斑;三药配合既可清热利湿凉血消斑,又免过用寒凉而伤阴 板蓝根、马齿苋功在清热解毒,防治毒热湿邪并能凉血消肿全方诸药配合, 共奏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之功,热清湿利而皮疹得消本方取龙胆泻肝汤之主 药胆草、黄岑、生地以清利肝胆湿热,凉血护阴;取白虎汤之生石膏以清气分 热邪,除烦止渴;加板蓝根、马齿苋等已经现代医学证实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 清热解毒,取得了目前国内纯中药制剂治疗急性皮炎、湿疹的最高疗效此方 对急性、热性、热盛于湿的皮肤病如急性湿疹、皮炎、急性银屑病、急性丹毒 等均有良效 我们经过 440 例临床治疗研究,结果表明,石蓝草煎剂治疗组对急性皮炎、 湿疹的治愈率达到 90.1%,总有效率 99.4%明显优于龙胆泻肝汤治疗对照组, 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石蓝草组平均治愈时间 7.03 天,比对照组缩短 43.9% 临床观察未发现毒副作用药理药效学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石蓝草煎剂有 明显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动物毒性试验显示其安全系数高,无毒副作用。
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证实,石蓝草煎剂是安全、速效、高效的纯中药制剂 加减:心火炽盛、口干心烦、口舌生疮、失眠易惊者加三心(连翘心、生桅 仁、莲子心)三黄( 黄连、黄芩、黄柏 );胃火炽盛、口苦口臭、苔厚燥、唇干裂、 便干结加大黄、黄连、桅子;夏季暑湿重加茵陈、蕾香、薏仁;渗液多加车前、 泽泻、猪等、冬瓜皮等 2.湿热内蕴,湿重于热( 湿盛型) 主证:多见于亚急性湿疹及体弱脾虚患急性湿疹者表现为皮肤轻度潮红, 有淡红色或暗红色粟粒状丘疹、水疱、轻度糜烂、渗出、结痂、脱屑反复发作 者,痒重抓后糜烂渗出不止 可有胃脘满闷,饮食不香,口中黏腻,口渴而不思饮,身倦乏力,女性白带清 稀,淡而不臭,便不干或先干后塘,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辨证:湿热内蕴,湿盛于热治法:清脾除湿,佐以清热 处方:清脾除湿汤加减:生白术 l0g、生积壳 l0g、生慧米 30g、生芡实 l0g、生扁豆 l0g、生黄柏 l0g、干生地 30g、黄苓 l0g、茵陈 30g、车前子 15g、 泽泻 15g、白鲜皮30g、苦参 15g此方为笔者组创方中白术、慧米、扁豆、 芡实、积壳等生用既可健脾燥湿,又不至于增热此型患者多系湿热困脾,尚 有热象,故生用以利湿清热。
黄芩、黄柏苦寒泄热燥湿止痒;车前子、泽泻、 茵陈、白鲜皮、苦参清利湿热,利水消肿;积壳理气宽胸,生地清热凉血滋阴 如渗出糜烂明显可用五皮饮加减利水渗湿止痒 与此型相近也多见于亚急性湿疹的为脾虚湿困,湿邪蕴肤型患者多见于 营养不良少儿及老年人,素体虚弱者,常迁延发病而无明显急性症状病程日 久,皮肤反复起水疱,结痂,瘙痒,搔抓后则糜烂渗出,抓后脱屑;久之皮肤 肥厚,色素沉着自觉身倦乏力,胃脘胀满,纳差,口中黏腻,大便常不成形, 舌淡舌体胖嫩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缓证属脾虚湿盛,蕴于肌肤治宜健 脾除湿,养血润肤处方:白术 l0g、枳壳 l0g、薏米 30g、扁豆 l0g、厚朴 l0g、干生地 10g、车前子 15g、泽泻 15g、冬瓜皮 15g、赤芩皮 15g、马齿苋 30g、白鲜皮 30g、苦参 15g、当归 l0g、丹参 15g、地肤子 15g方白术、萻米、 扁豆、厚朴健脾燥湿;赤芩皮、冬瓜皮渗湿利水;车前子、泽泻、白鲜皮、苦 参利湿清热;干生地凉血滋阴,当归、丹参养血活血润肤此亚型与湿热困脾 型不同之处在于患者素体虚弱,多迁延发病呈亚急性或慢性变化,无明显热象, 故以健脾益气除湿利水为主,佐以清热凉血、养血活血润肤。
此型临床十分多 见,且多为局限性皮损,故应重视引经药的使用,如上肢皮损加片姜黄,下肢 皮损加木瓜、牛膝;头面皮损加黄芩、野菊;口周皮损加黄连、桅子;耳周, 阴肛部皮损加胆草、黄柏;腰背部皮损加杜仲等还应根据湿疹的不同病因病 位辨证加减:如脂溢性湿疹加桑白皮、地骨皮、野菊、生槐花;痕积性湿疹加 丹参、红花、木瓜、牛膝;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加公英、败酱、鱼腥草、双花等; 遗传过敏性湿疹加焦四仙,炒莱菔子等 3.脾虚血燥型 主证:多见于慢性湿疹病程日久,皮损以“厚”为突出特点皮肤粗糙 肥厚,相对局限,有明显瘙痒,易倾向渗出,表面有抓痕、血痂,可伴色素沉 着可有身倦乏力,食纳不香,失眠多梦等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缓 辨证:脾虚血燥,肌肤失养治法:健脾燥湿,养血润肤 处方:健脾润肤汤加减:党参 10g、茯苓 l0g、白术l0g、当归 l0g、赤白 芍各 l0g、熟地 l0g、丹参 15g、鸡血藤 15g、白鲜皮 30g、苦参 15g、首乌藤 30g、刺蒺藜 30g、地肤子 15g、陈皮 10g、积壳 l0g 方中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当归、熟地、二芍、丹参、鸡血藤 养血活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血虚风燥则痒,故养血润肤疏风止 痒。
地肤子、白鲜皮、苦参为治痒要药,可清热解毒,祛风除湿;首乌藤、刺 蒺藜养血安神、疏风止痒,陈皮、枳壳理气健脾 与此型相近也常见于慢性湿疹的是阴虚血燥型,表现为皮肤粗糙甚至肌肤 甲错,瘙痒,如用药不当,皮疹易发红肿胀,起水疱,甚至形成红皮症常自 觉五心烦热或午后低热,口干不思饮,大便干,脉细数或沉细,舌红或淡,少 苔辨证属阴虚内热,血虚风燥,肌肤失养 治法:育阴润燥,养血润肤 处方:生地 10g、元参 15g、麦冬 l0g、赤芍 l0g、丹皮 l0g、女贞子 15g、 旱莲草15g、当归 l0g、首乌藤 30g、丹参 15g、鸡血藤 15g、茯苓 15g、泽泻 15g、白鲜皮 30g、苦参 15g、地肤子 15g 方中生地、元参、麦冬、丹皮、赤芍滋阴凉血;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 当归、首乌藤养血安神、润肤止痒;丹参、鸡血藤活血化瘀;茯苓、泽泻、苦 参、白鲜皮、地肤子健脾除湿,祛风止痒此期病程日久,证型变化,但“本 源于湿,再源于热”是不能忘记的即使外观皮损像神经性皮炎,如果忘了 “本源于湿”,滥用表散之药或刺激性外用药,就会诱发“急性发作”,所以 以上各型都少不了健脾除湿、清热凉血之品。
此型如兼气血两虚,可加黄芪、 党参或太子参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们还摸索总结了一批用之有效的中成药,如龙胆 泻肝丸、二妙丸、除湿丸、润肤丸、秦芙艽等除湿丸既有黄芩、黄连、桅子、 连翘清热解毒;又有猪苓、泽泻、赤菩皮、白鲜皮除湿利水;还有生地、丹皮、 紫草、茜草凉血活血;归尾、威灵仙养血疏风止痒,故适应证较广,可用于慢 性湿疹经常反复发作,慢性肥厚皮损与急性红斑脱屑混杂之症秦艽丸中既有 苦寒药苦参、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漏芦通里攻下、荡涤实热;又 有温补药黄芪补中益气,调和阴阳;攻补兼施、清疏双导;更兼秦艽、乌蛇、 防风祛风通络、和血散阏;适用于病久缠绵、风湿蕴毒入于血分,浸淫日久, 正气见衰,皮损粗糙肥厚而剧痒,尤适用于坠积性皮炎、癣菌性湿疹等下肢皮 损全虫方由全虫、皂刺、牙皂、刺蒺藜、槐花、威灵仙、苦参、白鲜皮、黄 柏组成,功能熄风止痒、除湿解毒,我院制成成药称为“养血”,适用于老年 人血虚风燥、顽湿不化患者失眠焦虑,瘙痒剧烈,夜间尤甚,皮损干燥脱屑 明显或肥厚但无糜烂渗出倾向,舌淡脉濡缓用养血疗效较好 参 考 文 献 [1]胡宝春.湿疹的中药治疗及护理 . 浙江省缙云县中医医院. [2]赵丽平.中医辨证论治湿疹 86 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 年 07 期. [3]李文忠,孙秀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 48 例. 山东中医杂志 2006 年 08 期.。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