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读经教育及其现代意义.doc
2页儒家读经教育及其现代意义(余同元)(2005-5-20 15:35:00)作者:余同元 教育传统是传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成就的结晶,是一个民族本质的精华的历久弥新的文化遗产本文试图叙述儒家教育传统中的“读经教育”这一教育教学方法及其现代意义正确与否,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指正儒家教育宗旨(即教育目的与理想)可以概括为学做人(“成人”)的基本目标(成为大丈夫、士、君子式的,社会化的文化的人)和做圣人(“圣人”)的理想目标(成为仁、智、勇兼有的,真、善、美统一的人),其理论依据是“人道设教”(即以人之所以为人来教人,与神道设教不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谋生,因为做人的知识与智慧(智慧之真、道德之善、心灵之美)开发了,就容易懂得谋生的技术;同时,各种各样的谋生技术也与做人的艺术有密切的关系故其核心是教人(或学习)做人的教育(亦即人生教育),目标是做一个既有人格修养又对社会有用的圣人或贤人这个人是有着——积极的入世的态度,天下为公的理念,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等等的,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这个教育宗旨决定了其教学的核心内容是“道”《周礼·天官》曰:“儒者以道得民”孔子有四教;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或曰文、行、忠、信,见《论语·述而》)重点是求道、明道与弘道 《汉书·艺文志》曰:儒者“于道最为高”子谓子夏曰: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道以致其道道者,非天之道也,非地之道也,人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故传道是谓教,求道是为学,教学之关键在明道与弘道儒者要“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泰伯》)善(人)道在哪里?答曰:道在“六艺”之中,亦在“六经”之中教育教学的中心课程是“六艺”: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周礼·地官》);孔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的就是教育教学中基本的学科或中心的课程表现为基本教材就是“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五经”(其中《乐经》丢失)教学的基本方法就是经典的诵读和诠释,一般说来就是所谓的“读经教育”孟子认为:学习要经过文字(文)、语句(辞)、文意(志)、个体体验(意)的过程,即“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也。
《孟子·万章上》)荀子执着于诵经读礼,曰:“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劝学篇》)总而言之,教育教学首先是文化经典的诵读与诠释工作在经典诵读的基础上进行经典内涵的理论诠释和行为诠释,构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即通经致用与经世致用之谓也儒学不同于其它流派的最大特点是解释和阐发其所尊奉典籍,即六经或四书五经历代儒者皆以此为研究的中心课题,从而构成了儒家教育传统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什么是经典?顾炎武说;“六经之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经典应怎样学习?曰诵读与诠释故谓 “育才首在通经” ,“通经”然后“致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应人生教育过程——认识阶段(认识基本概念)、情感阶段(对善恶真假美丑的好恶的情绪体验)、意志阶段(克服困难的顽强努力)、实践阶段(力行近乎仁);才能符合人生教育原则——培养人生理想追求高尚境界;培养自我认识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倡导践履躬行的德育原则正是这样,“读经教育”才历数千年而不绝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