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节知识点.docx
9页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必修三学问点(二) 神经调剂一、神经调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有些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如:下丘脑的某些细胞可产生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等); 神经元的结构见下图: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灰质中,构成神经中枢神经元树突:短而多,将兴奋突起轴突:长而少,将兴奋传向细胞体由细胞体传向神经末梢★注:①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 +包裹在外的髓鞘 → 神经纤维→ 神经②一个神经元细胞有多个树突,但有且仅有一个轴突2、神经调剂的基本方式——反射( 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加下,动物体或人体对 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中 枢 : 脊 髓非 条 件 反 射 特 点 : 与 生 俱 来例 : 膝 跳 、 眨 眼 、 吮 吸、 缩 手 、 婴 儿 的 排 尿 射反中 枢 : 大 脑 皮 层种 类条 件 反 射 特 点 : 后 天 形 成 , 长 期无 刺 激 会 消 失例 : 识 字 、 说 话 、 望 梅止 渴 、 杯 弓 蛇 影 、 看 针见 缩 手两 者 联 系 : ① 条 件 反 射是 在 非 条 件 反 射 的 基 上础 建 立 的 , 没 有 非 条 件反 射就 没 有 条 件 反 射 ; ② 条非 件 反 射 可 转 化 成 条 件反 射(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兴奋传导 反射弧特点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后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别结构 将相宜的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兴奋(即神经冲动)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的一部分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神经中枢 调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的一部分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第 1 页,共 7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 传出神经↓ 效应器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对内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规律性活动只有感觉无效应相互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必需保证反射弧结构的 完整性★注:①一个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②一个反射弧组成的神经元越多,形成的突触越多,完成反射的时间就越长;③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但刺激前者产生的效应可以称做反射,但刺激后者产生的效应就不能称为反射,即反射活动的进行必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产生的效应可以称做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应,而只有经过完整反射弧的反应才能称为反射;④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锐性;⑤反射弧只有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⑥反射弧完整,仍需有相宜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⑦具有神经系统的多细胞生物才有反射,植物和单细胞生物没有反射;( 4)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定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导致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 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 传出神经传出;详细判定方法如下:① 依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具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②依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定: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③切断试验法: 如切断剪断或麻醉神经后, 刺激远离中枢的位置效应器有反应, 刺激近中枢的位置效应器无反应, 第 2 页,共 7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证明是传出神经;刺激远离中枢的位置效应器无反应,刺激近中枢的位置效应器有反应,就证明为传入神经;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成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即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①静息电位:细胞内外各种离子浓度不等,膜内 K+浓度高,膜外 Na+浓度高;静息状态,细胞膜上 K+通道开放,K+外流,而膜内带负电的离子不能透过细胞膜,于是形成细胞膜内外 “外正内负” 的静息电位;②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时, Na+离子通道开放, Na+内流大于 K+外流 ,形成 “外负内正” 的动作电位③静息电位的复原:动作电位产生后,通过 Na+— K+离子泵,细胞排钠保钾,再复原到静息电位;★注: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中 Na+、K+的运输方式分析①静息电位产生时, K+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帮助扩散②动作电位产生时, 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同时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帮助扩散3、兴奋产生和传导的机制( 1)传导形式:兴奋是以动作电位即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作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 3〕 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 如下图〕 第 3 页,共 7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②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注: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不同的,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电流方向分析(1) 静息状态 〔 如下列图,其中 B 测的是静息电位 〕①电位都在膜外,电流计指针不偏转;②电极分别在膜内、外,电流计指针向电极置于膜内一侧偏转;③电极都在膜内,电流计指针不偏转;(2) 刺激神经纤维 〔 如下列图 〕①刺激 a 点, b 点先兴奋 〔 内正外负 〕 ,电流计指针向左侧偏转;b 点复原静息电位 〔 内负外正 〕 ,但兴奋未传到d点,指针归零; d 点兴奋 〔 内正外负 〕 ,电流计指针向右侧偏转;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 点复原静息电位,指针归零;电流计指针总共②刺激 c 点〔bc = cd〕 , b 点和 d 点同时兴奋,又同时复原静息电位,所以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注:解题时要留意电流计在神经纤维上的位置,是膜内仍是膜外,两极在同一侧仍是不同侧;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终每个小支 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 , 叫做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可兴奋细胞间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1)突触的常见类型①轴突——树突型:②轴突——胞体型: 第 4 页,共 7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 2)突触的结构①突触前膜:轴突末端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缝隙,其内液体属于组织液③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注:突触小体≠突触: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②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 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 → 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为电信号 → 化学信号 →电信号;2 、神经递质及种类〔1〕 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使物质,对具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 〔兴奋或抑制 〕;〔2〕 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但留意:神经递质只是在突触小泡内储存,并不在其中合成)〔3〕 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糖蛋白;〔4〕 种类:兴奋型递质、抑制型递质;〔5〕 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6〕 释放: 方式为胞吐, 神经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 0 层膜, 表达了膜的流淌性〔7〕 特点: 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 就被酶破坏而 失活 ,或被移走而快速停止作用;假如因药物或酶活性降低,递质不能失活,就会引起后一神经元 连续兴奋或抑制 ;3 、兴奋的传递〔1〕 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胞吐 〕 →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与受体结合 〕;〔2〕 传递过程:前一个神经元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后一个神经元 〕;〔3〕 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兴奋 〕 〔递质 〕 〔 兴奋 〕★注:突触传递反常分析①正常情形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刻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②反常情形 1 :如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就突触后膜会连续兴奋或抑制;③反常情形 2 :如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 就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 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分析 第 5 页,共 7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1〕 单向传递 :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并作用于只存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与受体特异性结合,所以传递方向是单向的;〔2〕 突触延搁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这是由于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受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 〔约 0.5 ms〕 ,这段时间就叫做突触延搁; 因此,一个反射需要的神经元越多,突触就越多,消耗的时间越长;5 、在神经元间,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方法分析( ab=bd〕①刺激 b 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 a 点先兴奋, d 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