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著名作家及作品,部分.pdf
17页外国诗人介绍:(材料来于诗人PONT )詹姆斯 · 赖特(James Wright, 1927-1980), 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 “ 新 超现实主义 ” (“ 深度意象 ” )诗歌流派主将之一生于俄亥俄州马丁斯渡口,早年 就读于肯庸学院,曾师从大诗人罗伯特 · 弗罗斯特,然而后来转向 “ 新超现实主义 ” 五十年代末, 他与罗伯特 · 勃莱等人一起创办诗刊 《五十年代》(后依次改为 《六 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使其成为美国战后反学院派诗 歌的主要阵地 他先后著有《我们将在河边会面吗?》 (1968) 、 《诗集》 (1971 , 该诗集于 1972 年荣获普利策诗歌奖)、 《两位公民》 (1973 )、 《意大利之夏》 (1976)、《绿墙》、《圣犹大》、 《树枝不会折断》、 《致一棵开花的梨树》、 《这个旅程》等多卷赖特其沉思型的抒情短诗而著名于世,他热爱大自然,善 于捕捉大自然景色中最有意义的细节,并将其田园式的新超现实主义建立在强有 力的意象和简洁的口语之上, 在总体上赋予自然景色以深层意识的暗示,试图唤 起超脱现实返回大自然的欲望, 从大自然中找到安宁。
他终身在大学任教, 1980 年去世虽然他去世较早, 但他留下的诗作却产生了较大影响,足以使他在二十 世纪美国后现代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新超现实主义是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诗歌运动,通常被归为后现代主义 它的历史 渊源可以追溯到兴起于本世纪20 年代以法国作家布勒东、艾吕雅、阿拉贡、苏 波等人为代表的法国超现实主义新超现实主义者自己不喜欢这个名称,他们更 愿意说自己创作的是 “ 深意象诗 ” 这一派诗人抛弃有意识的 “ 自我” ,也抛弃社会的存在, 试图躲进 “ 无意识的、 唯 我的宗教情绪 ” 中去,认为只有潜意识才能认识真理他们运用深层意象、“ 思想 的语言 ” 和“ 梦的文法 ” ,从超现实的、 非理性的角度去批判和讽刺社会新超现实 主义的产生同 1968 年在美国纽约举办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画展有着密切的 关系新超现实主义虽然是一个很松散的文学流派,但影响十分广泛, 当代的许 多诗人,尤其是 30 岁左右的青年诗人都热衷于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诗作其中伯 莱和赖特是新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深意象诗 ” 诗人在艺术实践中刻意学习和 模仿中国诗歌的意境和创作方法,形成了与法国超现实主义迥然不同的分割。
深意象诗是在意象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同意象诗有着类似的地方, 它们都 强调意象的并置和罗列,主张发挥诗人的主观能力,在诗作中表现独特的感受 但深层意象诗更加重视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因而它描写的感受在表面看来常常 是荒谬的 布莱曾说, 深层意象诗是通过对无意识的开掘,使得想象的跳跃和比 喻的转换成为可能, 使意象从心灵深处跃起 也许我们可以说, 深层意象诗人形 成了对客观事物的直觉感受、又对这一感受做了主观的理性加工之后而成的作 品 | 、克塔维奥 · 帕斯(Octavio Paz, 1914-1998) :二十世纪墨西哥著名诗人、散文作 家、拉丁美洲三大诗人之一, 生于墨西哥城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就读于墨 西哥大学 ,三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1938 年在巴黎参加了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 四十年代进入外交界,后来作为外交官出使法国、日本和印度等国,1968 年为 抗议墨西哥政府镇压学生愤而辞去墨西哥驻印度大使,然后到英美一些大学讲授 文学,1971 年回到墨西哥继续从事文学活动,先后创办文学刊物 《复数》和《回 归》,直到 1998 年去世他一生著述颇丰, 诗集有《在你明澈的影子下》 、 《灾 难与奇迹》、《一首圣歌的种籽》、《鹰还是太阳?》、《狂暴的季节》、《法定日》、《火蛇》、《东坡》、《朝向开端》、《布兰科》、《回归》、《影子 草图》、 《内部的树》 等;散文集和文论集主要有 《孤独的迷宫》 、 《变之潮流》 、 《淤泥的孩子》、《汽笛与贝壳》等,他于1990 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帕斯的创作融合了拉美本土文化及西班牙语系的文学传统,继承欧洲现代主义 的形而上追索以及用语言创造自由境界的信念,在他的诗歌世界里, 强烈的瞬间 经验和复杂的历史意识, 个人的生命直觉和人类的文化传统达到了强烈合一他 的后期诗作更自觉地将东西方文化熔于一炉,其诗作由繁复回到具体明澈, 可以 说是受到东方古典诗歌的启示他翻译过王维、 李白、杜甫等中国古代诗歌大师 的作品2 詹姆斯 · 赖特(James Wright, 1927-1980):詹姆斯 · 赖特,二十世纪美国著名 诗人、 “ 新超现实主义 ” (即“ 深度意象 ” )诗歌流派主将之一,生于俄亥俄州马丁 斯渡口,早年就读于肯庸学院, 曾师从大诗人罗伯特 · 弗罗斯特,然而后来转向 “ 新 超现实主义 ” 五十年代末, 他与罗伯特 · 勃莱等人一起创办诗刊 《五十年代》(后 依次改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使其成为美国战 后反学院派诗歌的主要阵地 他先后出版了诗集《绿墙》 (1957) 、《圣犹大》 (1959) 、 《树枝不会折断》 (1963)、《我们是否在河边聚集》 (1968) 、《诗合集》 (1971) 、 《两个公民》 (1973) 、《致一棵开花的梨树》 (1977) 、《这旅程》 (1982) 等多卷, 其中《诗合集》于 1972 年获得普利策诗歌奖;另外他还留下了大量的散文和散 文诗,散文结集为《意大利夏天的瞬间》出版。
他终身在大学任教,1980 年去 世赖特以其沉思型的抒情短诗而著名于世,他热爱大自然, 善于捕捉大自然景色 中最有意义的细节, 并将其田园式的新超现实主义建立在强有力的意象和简洁的 口语之上,在总体上赋予自然景色以深层意识的暗示,试图唤起超脱现实返回大 自然的欲望, 从大自然中找到安宁 虽然他去世较早, 但他留下的诗作却产生了 较大影响,足以使他在二十世纪美国后现代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3.大卫· 赫伯特 · 劳伦斯 (David Herbert Lawrence, 1885-1930):大卫 · 赫伯特 · 劳伦 斯,二十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之一,生于诺丁汉郡,父亲是矿工,中 学毕业后凭着奖学金上了诺丁汉大学,后来成为小学教师他于1914 年与弗莉 达结婚,过着流浪生活,先后到过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美国和澳大利亚,曾 经多次试图建立逃避现实社会的理想公社,但终归失败 他的长篇小说作品主要 有《虹》 (1915) 、《恋爱中的女人》 (1920) 以及《恰特莱夫人的情人》等,其小 说画面宽广, 想象力气魄大, 主题是婚姻中的两性关系, 他深入而勇敢地探讨了 两性关系的现实和意义, 这在当时是极为大胆的, 从而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有争 议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有早期诗集《情诗及其他》(1913) 、晚期诗集《诗集》 (1929) 等另外有一册《最后的诗》出版于他死后的1933 年,他的好友、英国著名诗 人理查德 · 奥尔丁顿为之写了序他的诗作早期诗作多有意象派特征,画面清晰, 语言自然流畅; 中晚期作品则兼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特色,揭示了人性中的本能力量, 努力发掘人类的下意识, 其中的复杂性体现出了极大魅力 他的代表作 《死亡之舟》 体现出诗人内心充满了苦闷而寻找出路的心情,整个诗 篇充满了神秘的象征、 哲理无穷无尽的寓意, 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复杂曲折的内心 世界,同时反映了现实生活巴勃鲁 · 聂鲁达(Pablo Neruda , 19O4 ~ 1973)智利诗人生于帕拉尔城 少年时代就喜爱写诗并起笔名为聂鲁达,16 岁入圣地亚哥智利教育学院学习法 语 1928 年进入外交界任驻外领事、大使等职1945 年被选为国会议员,并 获智利国家文学奖,同年加入智利共产党后因国内政局变化,流亡国外曾当 选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获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1952 年回国,1957 年任智利 作家协会主席 1973 年逝世聂鲁达 13 岁开始发表诗作, 1923 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 年发 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他的诗歌既继承 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 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 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 \ 荷尔德林 (Hlderlin ,Friedrich,1770 ~1843),德国诗人, 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后 36 年是在精神失常下度过的代表作有《自由颂》、《人类颂》、 《为祖国而死》、 《日落》、《梅农为狄奥提玛而哀叹》、《漫游者》、《返回家乡》、《爱琴海群岛》以及《给大地母亲》、《莱茵河》、《怀念》等荷尔德林也是诗人海子十分推崇的一位诗人在哲学家海德格尔所阐释的诗歌中,尤以对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阐释为最艾米莉 · 狄金森 ,也译作埃米莉 · 迪金森( Emily Dickinson,1830年 12 月 10 日—— 1886年 5 月 15 日) ,美国著名女诗人从25 岁开始,弃绝社交,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写诗作为美国诗歌史中从浪漫主义向现代派过渡时期的代表,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先驱者,艾米莉 ?狄金森的诗作完全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毫无矫揉造作之气,颇受读者喜爱如《篱笆那边》瓦尔特 · 惠特曼 (Walt Whitman, 1819 ~1892) 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创作的 《草叶集》代表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 ,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充实的爱情生活使诗人歌颂同性恋达到了极其开朗的境界,并写出后来增录于《草叶集》 中的代表他创作最高峰的《自我之歌》 (Song of Myself)我相信你,我的灵魂,你是我的另一半,我不会贬损你,也决不会让别人贬损你我们懒懒地躺在草地上,我解开了你上衣的第一粒纽扣,夏尔 · 皮埃尔 · 波德莱尔 (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 4 月 9 日- 1867年 8 月31 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代表作有《恶之花》波德莱尔不但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 而且是 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现代主义认为, 美学上的善恶美丑 ,与一般世俗的美丑善恶概念不同现代主义所谓美与善,是指诗人用最适合于表现他内心隐秘和真实的感情的艺术手法,独特地完美地显示自己的精神境界《恶之花》出色地完成这样的美学使命艾略特 (1888 -1965 )原籍美国后加入英国国籍,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最大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有影响的诗人和评论家1949年因 “ 对当代诗歌作出的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 ” 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王劳绩勋章” 1955年获歌德奖 长诗《荒原》 (1922 )是艾略特的代表作。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庞德 (1885 ~1972 )美国诗人、评论家1885年生于美国的爱达荷州1908年,他来到伦敦,发起了一场旨在改变当时文坛诗风的意象派 运动,开创了美国现代派文学的先声庞德一生的著述颇多,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 )、《反击》(1912 )、《献祭》( 1916 )、《休 · 西尔文 · 毛伯莱》( 1920 )和《诗章》(1917 ~1959 )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文学评论文章他的早期诗歌遵循意象派的理论,用准确、鲜明、含蓄的意象来表达事物,文字简洁,通俗上口,并富有流畅的音乐美《地铁车站意象》人群中的这些面孔幽灵般一根阴湿黑枝上的片片花瓣罗伯特 · 勃莱 (Robert Bly, 1926~),当代美国著名诗人、“ 新超现实主义诗派” (又称 “ 深度意象诗派 ” )领袖人物之一他早年在哈佛大学学习,后来逐渐形成松散型的“ 新超现实主义诗派 ” 《身体周围的光》于1968年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从两个世界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