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红树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哲学思考.docx
6页湛江红树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哲学思考 司徒春兰红树林是重要的湿地生态资源,历来有“海岸卫士”的称号,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有效保护与利用红树林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举足轻重的实际意义从理论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科学具体分析湛江地区的红树林资源状况,能对其作出哲学的方法论指导,以更好促成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引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问题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以实践作为出发点,融合传统的生态理论,把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关系问题作为其基本问题,从哲学角度出发概括,总结上升为一门关于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理论体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保护与利用海洋生态资源,对构建人和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意义文章以湛江红树林这一重要海洋资源为例,客观分析红树林价值,指出当下湛江红树林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并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视角提出对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与有效措施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本哲学内涵(一)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密不可分。
与其说人的躯体与灵魂离不开自然界,不如说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感性受动与受制于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从自然界中获得这种能力是有限的,离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人类就什么也不是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头脑,血肉均归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并非作为一个征服者,或是王者去操控自然界相反,人类要在充分尊重大自然的前提下,认识和顺应自然规律,客观地分析和理性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和掌握自然规律组织相应的生产实践活动二)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界并非凭借思维或想象而存在,其本质是客观的存在,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基础马克思曾指出,脱离自然界,脱离感性的外在世界,劳动人民是无法进行劳动创造的工人的生产与实践创造出来的生活资料与生产材料都是源于自然界劳动是沟通起人与自然的桥梁,从本质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与人的关系不仅仅在生产实践中影响着自然界,而且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自然史和人类史是统一的历史,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面对日益膨胀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时强调:人类要避免沉浸于对自然的成功挑战中。
相反,对于这样的胜利,自然界会在今后以我们所意料不到的方式报复于我们,尽管最初取得的成就实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最终结果却是始料不及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影响着自然,同时自然也在反作用于人类人要在尊重和服从自然的前提下认识和改造自然,违背的客观规律,肆意妄为的破坏生态平衡的行径,终会让人类自食恶果二、湛江红树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生态意义及存在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指出人们不能沉醉于盲目的生态开发与利用中作为自然界中頗具多样性和功能性的生态系统,红树林近年来其生存状况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威胁一)湛江红树林资源的价值分析湛江红树林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的沿海地带,跨越范围广泛,呈带状形式分布红树林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源,有着不可比拟的生态价值首先,红树林能为依赖于这片林内生存的生物提供完备的生存条件,形成稳定有序的生态系统和内循环例如,林内有着丰富的鱼类、贝类和藻类,还有着各种水生动物及昆虫细菌他们依赖红树林,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生物系统其次,红树林以其独特而强大的根茎体系起到防风御浪,保护堤岸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在粤西这个常年受台风影响较大的海滨城市,红树林在防风固堤上发挥着保护伞的作用。
最后,红树林能凭其发达的根系使得大量悬浮物沉积,从而达到净化水质,改善土壤,保护海洋环境的目的此外,红树林保护区以独特的红树林湿地景观以及浓厚的人文气息,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二)湛江红树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红树林在彰显其价值同时,也遭受到人为的极大破坏其现状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盲目开垦导致的面积萎缩湛江市是一个沿海发展的城市,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繁荣,人口相对较多,商业活动密集近年来,湛江地区为谋求经济发展,在某些群体或个人追逐短浅的经济利益和急功近利的状态影响下,红树林被恶意改造为其他用途用地的破坏行径时可发现,如湿地资源被改造为养殖场、埋滩涂造地等失控性毁坏红树林的行为正给红树林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威胁第二,红树林面对生存条件的恶性挑战随着湛江市发展战略的调整,大量引进工业及重工业项目,各类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物急剧上升同时,相对滞后的环境保护制度与措施,导致了湛江海洋污染的日益加重这里面包括有生活污水,水产养殖过度营养化和工业及船舶排污带来的污染,这些都给红树林的生存,生长,繁育带来巨大的破坏特别是宝钢,中科炼化等大型工业项目的引进,对湛江市海洋生物生存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不容忽视的。
第三,人的主观保护意识不够长久以来,红树林的直观经济效益相对于其他经济产物来说明显偏低,直接导致人们漠视对红树林的开发与保护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湛江红树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哲学方法论指导为实现红树林海洋生态资源的长效有机制可持续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对其积极探索出有关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措施上有着重要的哲学指导与方法论意义一)认识、尊重与掌握利用生态规律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启示人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对自然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改造物质生产方式历来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支配自然的前提是服从自然,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红树林的价值不容忽视,在开发和保护过程中,首先应当承认其自然性,尊重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而非单纯出于人为的主观利益而破坏其原有的生态环境二)重塑生态实践,着眼现实问题,创新保护与利用实践模式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解决生态问题的出发点是生态实践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衔接点,生态实践的重塑是在开发和保护红树林资源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其客观规律和生态基础,创造全新的实践模式例如,通过开发多渠道的筹备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开展与国际组织关于利用和保护红树林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发展研究红树林湿地保护和利用的专业团队等有效实践方式。
此外,可通过开展红树林的生态文明旅游开发和科普教育,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红树林生态资源具体发展情况和附加价值所在三)塑造和谐共生生态理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建立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发展理念,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应当提高全民对红树林重要性的认识,宣传推广红树林资源保护的意义,全方位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和自觉主动性可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广告及互联网等多种媒介宣传方式让群众认识到保护红树林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通过法制手段实现法治社会,从意识和行为上约束破坏红树林的行为四、结语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一条“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道路对此,人们必须重视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重视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对红树林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与开发的思考,切实有效地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