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docx
3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能力目标 1、读熟诗文,能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感目标 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教学重点 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2、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描写、虚实、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2.学生朗读完后,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同时把握诗行的节奏及韵律3.学生先互相练读、评读,挑选优秀展示朗读4.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像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四、研读赏析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⑴学生分成若干组合,互相提问诗中的词语,理解、把握词义。
⑵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口述课文大意⑶推荐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2.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3.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2、3环节中穿插逐层分析各小节)(1)请根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追问: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2)读第二节,思考:群童为何抱茅? “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五、拓展延伸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六、总结全文。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雨夜屋漏、长夜难眠之时却心忧天下,想到的是普天下的受苦人,而宁可舍弃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作者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而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更令人肃然起敬全诗语言浅显,却有极强的震撼力诗人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他的诗歌反映了历史,更因为他心怀黎民,心忧天下,所以才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做了这样的题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永照千秋七、布置作业1、朗读并背诵诗歌2、课后阅读杜甫的《三吏》《三别》,感受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