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贸易全英版期末复习.pdf
8页第一章导论1.国际贸易 (International Trade)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货物 )和服务 :)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2.对外贸易 (Foreign Trade):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商品(货物 )和劳务 :)的活动5.国际贸易额 又称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它是以金额表示的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的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总额等于一国一地区一定时期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6.国际贸易量 (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剔除价格变动后的对外贸易额以此来表示·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计· 算时可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当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对外贸易额已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贸易的数量规模这一指针便于不同时期对外贸易额的比较3.总贸易体系 (General Trade System):也称一般贸易体系它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据此所有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人进口,所有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入出口。
4.专门贸易体系(Special Trade):也称特殊贸易体系它是以货物通过关境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8.直接贸易 (Direct Trade):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直接进行的货物买卖行为对生产国而言是直接出口,对消费国而言是直接进口10. 间接贸易 (Transit Trade):货物消费国与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9.转口贸易 (Entreport Trade) :也称中转贸易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生产国而言是间接出口,对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进口,而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的货物可以从生产国直接运往消费国11.有形贸易 (Service Trade):有形贸易是 “ 无形贸易 ” 的对称,指商品的进出口贸易12.无形贸易 :是 “ 有形贸易 ” 的对称,指劳务或其他非实物商品的进出口而发生的收入与支出区别: 有形贸易因要结关,故其金额显示在一国的海关统计上;无形贸易不经过海关办理手续,其金额不反映在海关统计上,但显示在一国国际收支表上13.贸易条件 :一个国家以出口交换进口的条件,即两国进行贸易时的交换比例公式 :出口商品价格/进口商品价格13. 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
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和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它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和程度14.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Polelp Trade) :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货物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之比,以 份额 表示第二章4、亚当 .斯密的 “ 绝对利益学说” 的主要内容斯密在提出他的“ 绝对成本学说 ” 也称 “ 地域分工说 ” 的国际分工理论之前,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接着斯密将运用于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斯密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 ,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5、大卫 .李嘉图的 “ 比较利益说 ” 的主要内容李嘉图的 “ 比较成本理论” 是在亚当 · 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李嘉图认为 ,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加合理,可增加产品总量,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6、相对价格的定义及判断相对价格是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7. :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指在既定的经济制度、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8、相互需求理论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根据相互需求的状况,用两国商品交换比率的上下限说明互惠贸易的范围(即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用贸易条件说明贸易利得的分配,用相互需求的程度解释第三章1. 供应条件曲线:表示在各种不同的贸易条件下,一国为换取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数量的各点的连线或轨迹。
要使中国增加布的出口数量,就必须提高布的相对价格;同理, 要使美国增加小麦的出口数量,就必须提高小麦的相对价格) 中国和美国提供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国际比价如图,E点为均衡点,在这一点上中国布的出口量为OF ,小麦的进口量为OD ;而美国小麦的出口量为OD ,布的进口量为OF ,即中国的出口正好等于美国的进口,而美国的出口也正好等于中国的进口此时均衡的国际比价是由射线OE的斜率所代表的贸易条件T因此,国际交换比价是由供求双方的供应条件决定的1.赫克谢尔 -俄林的要素禀赋说:即要素供给比例学说,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主要内容:①多生产要素代替单一生产要素;②把国内价值理论扩大到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③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同主要结论: ① 每个区域或者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它的相对稀少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都应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丰富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输入稀少的生产要素的商品;②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者国家间的商品价格不同;③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3、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 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 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3、布雷布钦斯基定理(1)内容: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若一国由于各种原因使特定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则该国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数量及出口量会由此而增加2)结论:生产可进口商品的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减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使其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而生产出口商品所需的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增加出口商品的供给,从而导致其贸易条件恶化2、斯道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 S 定理): ( 1)内容: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2)推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3)政策主张:一国可以通过关税保护来提高稀缺要素的收入;一国可以通过收入分配调节政策平衡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四、 “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定义: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根据这一观点,一般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 、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理所当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但是二战后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 H-O 理论预测相悖已有的解释:里昂惕夫本人的解释;“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自然资源特殊依赖理论”的解释;“要素密集倒转理论”的解释;“技术差距理论”的解释;关税、汇率作用论的解释;“偏好相似理论“的解释新解:传统生产要素“活性”增强;技术、信息要素形成与传统三要素“活性”增强;组织、制度要素创新与传统三要素“活性”增强第四章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产品之间地贸易一般来说,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是产业内贸易最基本的推动因素技术差距理论又称技术间隔理论或创新与模仿理论,是指虽然两国拥有大体相近的要素自然禀赋,但只要由于某种原因,一国同他国相比,在某一特定工业领域中享有技术差距上的比较优势,该国就应该向他国出口这类工业制成品。
第六章贫困化增长:当一个贫困化增长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贫困化增长的现象一般发生在生产, 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贸易大国. 由于该国初级产品出口量占有世界该种初级产品出口量的相当大的比重;同时世界市场对于这种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很低 , 不会大量增加进口, 因而该国继续大量生产并扩大出口, 就会导致国际市场上这种初级产品大大供过于求,价格大幅度下降, 贸易条件恶化. 而该国经济结构畸形, 出口强烈依赖于这种初级产品, 为了保证一定的进口支付能力而不得不增加出口, 出现出口越增加, 贸易条件越不利 , 获利越少的贫困化增长局面. 12 、净贸易条件 :只考虑到进出口价格变化对一国进口能力产生的影响收入贸易条件: 共同考虑出口规模的变化与进出口商品价格相对变化对一国进口能力的影响单因素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力率的变化对该国贸易利益的影响双因素贸易条件:不仅考虑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到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贸易竞争力指数,是对国际竞争力分析时比较常用的测度指标之一,它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指数 =(出口额 - 进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
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标均在-1 —1 之间其值越接近于0 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该指数为-1 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 表示竞争力越薄弱;该指数为 1 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越接近于1 则表示竞争力越大第七章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的主要内容:1)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最早由18 世纪美国经济学家汉密尔顿提出,后来由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发展和完善2)主张用征收保护关税的办法鼓励本国幼稚工业的发展,只是对本国竞争力弱的进口商品实施限制进口政策3)承认自由贸易利益的前提下,主张以保护贸易为过渡,扶持有前途的幼稚工业,最终实现自由贸易4)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保护对象有针对性,保护时间以30 年为限凯恩斯贸易保护理论?凯恩斯认为政府应放弃自由贸易政策,采取直接措施奖出限入来干预对外贸易,保持并扩大贸易顺差凯恩斯主义的保护理论带有超保护贸易的特征,这种政策主张将贸易保护的对象从幼稚产业转向了国内高度发展了的或出现衰落的产业,保护的目的从培养自由竞争能力转向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保护的措施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