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区土地流转面临的困境与出路.doc
2页山区土地流转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汤建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靠土地吃饭、土地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出门打工叫副业,现在所有劳力几乎全部出门打工,土地仅靠在家的老弱病残人士种植,甚至发生抛荒现象;年轻人不想也根本不会种地,这一部分年轻人占95%左右,我国农民在一二代后,种地这个古老的技术“活儿”面临失传的危险在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土地流转工作,是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现有状况我国农村居住环境较差,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居住环境极其恶劣,80%的农民住在贫困山区的山上,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农民大多数并不富裕,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现实困难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从依赖土地生活到主抓经济收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农村外出人口占农村人口的30%左右,18岁到45岁的青年、中年男女几乎全部出门打工,全家外出农户占农村总户数的15%左右,在家的全部是妇女、老人、孩子或体弱多病不能出门打工的人出门打工给农民带来一部分经济效益,但也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国家的根本命脉,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现在贫困山区的年轻人全部出门打工挣钱,根本没有年轻人想做农业生产、也根本不会做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这一古老的特有技术“活儿”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虽然现在国家给予农业生产很多优惠政策,如减免农业税、特产税等,减轻了一部分农民负担,增加了一部分农民收入,但是与群众实际生活需求相差太远,对贫困山区来说是杯水车薪,根本改变不了现实困境因为农业生产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受气候影响很大的弱质产业在山区一亩田地正常年景全年纯收入在800—1000元之间,还赶不上出门打工10天的收入,如果遇到天干雨涝连投入资金都得赔进去所以现在农村只要具有正常劳动力的群体,几乎全部外出打工挣钱农民出门时有的将土地托付给自己信任的人,有的干脆抛荒,很多土地没有通过正常途径流转因为农户有两怕:一怕丧失土地经营权,没有了生活的“保障线”,外出打工后宁愿抛荒也不愿意转包出去,还有的防备出门打工没有赚到钱时,回到家里随时可以种地,不会与别的农户扯皮;二怕土地流转后,一旦土地被租用得不到全部补偿费农户与农户之间土地流转大多数是口头协议,很少经过集体经济组织或合同约定,使土地流转的权、责、利不够明确,一旦出现纠纷很难协调,从而出现了“要转的,转不出;要租的,租不到”的现象山区土地流转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山区农村自然条件制约了土地流转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山区土地大小、形状不一、远近不同而且分布十分零散,每户最少的有4—5块田地,多的有7—9块田地,零散的土地不能也不利于流转,更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有效方法及途径一是继续落实中央有关方针政策,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要保持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给农民一个“定心丸”,使农民能够充分支配、自由流转自己的土地二是继续加大国家对农村的优惠政策扶持,继续加大种粮补贴扶持力度,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三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以突出重点为原则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对贫困山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交通不畅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山区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弱,修路成本高,一公里路需要二十一万元左右,国家每公里补助万元,村级集体至少每公里要付出十万元,以平均每个村五公里测算,村级集体需要支付公路款五十万元,这对一个贫困山区的村级集体经济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根本无力负担国家只有让农民群众有一个较好的居住环境,改善了现有生活条件,才能留住年轻人的心,使他们安心在家务农四是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户主动参与土地流转目前土地流转最大的障碍是思想认识不统一一方面干部思想有误区,认为土地流转工作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村集体没有必要干预;另一方面流转双方各有担心,农户怕丧失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生活保障,承包方怕政策不稳定,农民扯皮。
为了保障土地流转双方利益和合法权益,要加强农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知识和守法、维权意识现在对农民闲置、抛荒土地失去约束力,没有组织机构进行监管,农村组织机构应对闲置、抛荒土地的农户停发各种惠农补贴资金,并对闲置、抛荒的土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土地闲置费,迫使农民出门时将土地正常流转五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制,规范土地流转作为农村基层社会保障部门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收集供求双方有关信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并且利用先进的电子化工具建立起土地流转数据库,为供求双方提供有关信息,使土地流转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逐步走向市场化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六是制定土地流转基本原则土地流转的基本前提是要确保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所有权不变;在此基础上尊重农户意愿,确保农户利益,因地制宜地对土地流转做好分类指导工作一要坚持自愿、依法、有偿、公平、公正”的原则,尊重农民愿意,遵守操作程序,既要保障农民的流转权利,又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收益;二要在组织方式上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不侵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三要坚持鼓励、支持、引导”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切实保障农民根本利益;四要因地制宜,切忌千篇一律。
七是发挥土地规模效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实行国家扶持、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参与”的发展机制,大力引导农民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规模经营而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关键在于招商引资,没有企业和承包大户大规模的经营,山区农村土地流转将变成纸上谈兵”,只有引进企业参与土地开发经营,才能使土地流转工作有序进行,只有发展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在保证农户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连片的土地统一规划,统一整理,将高低不平的土地整平连片,将各户原先小块、零星的田地集并成大田,可采取统一组织,统一发包给一位或多位经营能手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八是建立健全土地纠纷调处和仲裁机构,及时化解各种矛盾,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应该和各个村委会加强联系,随时掌握各个村的土地流向及动态,盘好盘活流动田地,并抓好土地流转的合同签订、鉴定、档案管理、纠纷调处等日常指导和管理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土地流转纠纷,规范流转双方的合同履行行为,确保土地流转工作依法、自愿、规范进行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湖北省竹溪县县河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