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谦称与敬称.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古代的谦称与敬称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交往的主要方式文明的语言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礼貌〞的表达这在人们相互的称谓,即称呼上,表达得最为突出 谦称自己,敬称对方,是中国古代语言文明的具体表达使用谦称词汇来称呼自己,实际表现了说话者的谦逊和修养,也是对对方的敬重和尊敬而出言不逊,大言不惭,则被视为无礼、轻浮、缺乏修养的举止 古人常用的谦称词汇有:愚、鄙、敝、卑、窃、仆等这些词都含有愚笨、无知、阅历较浅的意思使用这些自谦词时,是以说话者的自谦来提高对方的身份读书人或文人常使用小生、晚学、晚生等词,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进之辈还使用不才、不佞、不肖等词,谦指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识平庸官吏一般自谦为下官、小官、末官、小吏等老人自谦时,常使用老朽、老父、老汉等词,以示自己已进入暮年,衰弱无用 中国古代使用的自谦词,数量很大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在相互交往时,都使用自谦词,所以中国社会一向能保持谦逊文明的良好风俗 在谦称自己的同时,古人又以敬称来称呼对方敬称词多带有敬重、敬仰、颂扬的感情色调古人常把品德高尚、聪慧超群的人才,称为“圣〞。
如孔子就被尊称为“孔圣人〞,孟子则被尊称为“亚圣〞,意为仅次于圣人者后来又特意用于对帝王的敬称,如称皇帝为圣上、圣驾甚至与他相关的事物,均被冠以“圣〞字如称皇帝的身体为“圣体〞、“圣驾〞,皇帝的谕旨为“圣旨〞、“圣谕〞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诸多敬称词中,陛下、阁下、殿下、麾下、足下等词,是使用最为普遍的秦汉以来,于天子言陛下,皇太子言殿下,将军言麾下,使者言节下、毂下,二千石长史言阁下,同类相与言足下〞(段成式《酉阳杂俎》) 陛,即台阶,但专指皇宫主殿前的台阶群臣向皇帝上言时,“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蔡邕《独断》)“陛下〞的原意是指站于台阶下,引申为借自己地位的卑下,转指帝王地位的高尊,因而成为对帝王的敬称 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建筑,一般常作为达官贵人的官邸或官署这些权贵或长官手下的属官、属吏便以自己官位之卑,反过来敬称阁中之人为“阁下〞不过,“阁下〞称谓的使用范围对比广泛,也没有严格的限制除称呼有社会地位的人士之外,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古人也常使用这个敬称 “殿下〞所指的殿,是指皇太子居住的东宫主殿皇太子常在此殿接见臣僚,处理父皇交给的事务由于该殿的规格形制在皇宫里仅次于皇帝的主殿,因此“殿下〞便作为对皇太子的敬称。
同时,也用于敬称皇室的其他成员,诸如亲王和其他皇子、公主等 麾,是古代军队在出征、作战、演练时,用于指挥行动的旗帜,代表和象征主将、主帅麾下〞因此成为对军队统领者的敬称, 随着历史的发展,“陛下〞、“阁下〞、“殿下〞3个敬称词在使用上约定俗成,渐渐规范化时至今日,在外事活动中,凡对方是国王、皇帝或君主,均敬称为“陛下〞;对方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均敬称为“阁下〞;如对方是皇太子或王储以及其他皇室、王室成员,则均敬称为“殿下〞 “足下〞一词的源出,尚未定论流传较为广泛的是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晋献公晚年特别宠爱妃子骊姬,欲传位给骊姬所生儿子奚齐,遂设计逼死长子、已立为世子的申生申生弟重耳深感自身亦难逃厄运,便与幕僚介子推等人出逃,在外流亡19年之久期间,他们历经艰险、困苦一次,重耳等流落荒野,数日无食重耳饥饿难忍,不欲活命介子推见状,毅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熟后给重耳充饥直到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等人才返回晋国,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 重耳即位后,对曾随从自己在外流亡的臣僚论功行赏,却唯独遗忘了忠心耿耿的夼子推介子推特别郁闷,深知与重耳只能共苦〞,不能“同甘〞,遂背上自己年迈的母亲,来到绵上(今山西介休境内)乡间隐居。
晋文公得知后,特别懊悔、内疚,即派人赴绵上,请介子推回官但介子推因重耳的富贵忘义,不愿再与他共事见此情景,晋文公只得亲自前往,请他能宽恕自己待他来到介子推庐舍前,已是人去屋空晋文公推想介子推可能背老母躲入山中,便令士兵进山寻觅有臣僚献计,称茫茫大山,何处去寻介子推?介子推是位孝子,假如放火烧山,他定会背负其母出山普文公以为此计可行,就下令烧山但大火连烧三天三夜,整座山变成一片焦土,也不见介子推的踪迹大火熄灭后,晋文公率群臣进山,才见到介子推背着自己的老母,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干,早已死去晋文公拍打着介子推死前抱着的焦树干,哀痛不已随后,他命手下伐倒这棵焦树,制成一双屐,穿在自己的脚上此后,晋文公每天穿着它,经常低头凝眸,痛心道:“悲乎足下〞,意在自责遂有了“足下〞一词 “足下〞之称,最初是对品德高尚、品学超群者的敬称,后也用于同辈或同仁之间的敬称 与这些敬称词意思一致的,还有“在下〞、“门下〞等,这些称谓都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假借、转注等语法关系,以自己之卑微,转指对方的尊贵,以此表现自己对对方的敬重、尊敬、仰慕之情,故而成为一种特定的教称词 在称呼自己一方的亲属时,常使用家、舍、先、亡等作为谦称词。
家〞和“舍〞,原指自己的家庭、宅居,带有平常、谦恭的感情色调作称谓时,则用于称呼自己一方在世的亲属不过在使用时,这4个谦称所对应的家人有严格的界定专指比自己辈分大或年长的亲属,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公,母亲为家母、家慈,兄、嫂为家兄、家嫂等舍〞专指比自己辈分小或年幼的家人,如合弟、舍妹、舍侄、舍婿等 “先〞和“亡〞,含有哀痛、追念之意,专指已经故去的亲属,且也有辈分、年龄的区分先〞用于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家人,如先祖指巳欹的祖父,先父、先考、先人则指已故的父亲,先母、先妣同指已故的母亲亡〞专指比自己辈分小或年幼的家人,如亡弟,亡儿、亡友等 在称呼对方的亲属时,常使用令、尊、贤辱敬重之称令〞,含有善、美之意在使用时,不受对方辈分和年龄的限制,可通用于对方的亲属如称呼对方的父母时,可称作令尊、令翁、令公和令母、令堂、令慈;称对方的妻子为令妻、令正;称对方的儿女为令子、令郎和令爱、令媛;称对方的兄弟姐妹为令兄、令弟、令姊(姐)、令妹;称对方的女婿为令婿、令坦等 “尊〞和“贤〞在用于称呼对方亲属时,则有严格的辈分和年龄区分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
〞(《颜氏家训・风操》)即“尊〞用于称呼对方叔父以上的亲属如称呼对方的祖父为尊祖,父亲为尊父、尊翁、尊公、尊大人,母亲为尊堂、尊上、尊夫人贤〞则用于称呼对方叔父及以下的亲属如称对方的叔父为贤叔,兄弟姐妹为贤兄、贤弟、贤姊(姐)、贤妹,还有贤侄、贤婿、贤友等;称对方的妻子为贤阁、贤内助 在中国古代的称谓中,谦词、敬词不胜枚举,古人以此作为一种礼节,视为礼貌之举,成为中华民族谦和待人的一种美德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