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陕北和关中音乐形态比较探究.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11109999
  • 上传时间:2021-11-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1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陕北和关中音乐形态比较探究摘要:陕西省的民间音乐文化十分繁荣,陕北 与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异彩纷呈、特色 鲜明,民间音乐形态存在明显差异,这与该省两地的地理环 境和历史文化差异有很大关系探析陕北与关中地区民间音 乐形态差异,对于深刻了解民俗音乐产生的本质、进一步繁 荣音乐艺术及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重 大的意义关键词:民间音乐陕北关中差异原因民间音乐(Folkmusic)又称民间歌谣、民俗音乐、民 间短篇诗歌等,简称民谣、民歌、民乐或民曲国际民间音 乐协会(IFMC)将其定义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罗 大众音乐”,也就是指该音乐是形成并流行于民间的歌曲和 器乐曲,还包括民间舞蹈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作者基本上 是有创作才能的不出名的人,过去主要通过口头的方式流 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陕西省是中国东中部 地区和西北、西南地区的枢纽,又是14个王朝的建都之所, 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区三个各具特征的自 然区,民间音乐种类众多、内容丰富音乐形态学(morphology of music)是根据音乐的形 态即具体音乐作品的样式、结构、逻辑等研究音乐的形式与 内容诸关系的学科。

      陕北与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从音乐形态 上看,明显存在很大差异长期以来,人们对陕西省的民间音乐做了大量收集整理 工作,但对陕北与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形态差异研究尚属空 白笔者从种类特征差异和旋律特征差异入手探析,抛砖引 玉,以求教于方家学者一、两大差异从整体上看,陕北地区与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形态都可 分为民歌、戏曲、曲艺、器乐四个方面陕北地区的民歌包 含信天游、劳动歌、小调,戏曲包含陕北道情、陕北秧歌、 赛戏、二人台,曲艺包含二人台、陕北说书、榆林小曲、陕 西曲子,器乐包含鼓吹、丝竹乐、锣鼓乐、道教音乐、佛教 音乐等关中地区的民歌包括号子、小调、山歌,戏曲包括 秦腔、老腔、碗碗腔、弦板腔、阿宫腔、西府秦腔、眉户、 同州梆子、线戏、关中秧歌、跳戏、道情戏,曲艺包括长安 道情、关中劝善、韩城秧歌、陕西曲子、长武道场,器乐包 括西安鼓乐、丝竹乐、鼓吹、锣鼓乐等但是从种类特征和 旋律特征看,陕北地区与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形态存在两大 差异一)种类特征差异所谓特征(feature),即可以作为标志的显著特点在 民间音乐种类特征上,陕北地区以民歌为主,而关中地区以 戏曲、曲艺、器乐为主表:陕西民歌统计上表为笔者根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中收录 的民歌所作的数据统计。

      民歌共1308首,其中陕北、关中 民歌分别为594、256首,占45%、20%,陕北民歌数量之多 远远超过关中地区陕北民歌的典型类型就是信天游和劳动歌其中信天游 是陕北民歌的精华,是一种形式自由灵活、信口漫唱、随意 性极强的山歌,内容丰富多样,多运用比兴的手法,跌宕起 伏的旋律轮廓与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破碎地貌相呼应,反映 出陕北地区沉郁、苍凉的气质,有震撼力极强的悲壮美感, 广泛流传劳动歌也称劳动号子,指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 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歌曲,多有呐喊、吆喝的特点, 如打夯号子、绞煤号子、耕地号子、碾场号子、船工号子等 劳动歌多在劳动过程中由工人直接创作,陕北劳动歌最大限 度地还原了陕北地区居民日常的劳动状态陕北民歌大多句 式固定,即采用七言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两句一韵、变化 自由,给人简洁明快、朴实自由的感觉如《五哥放羊》: “正月里来正月整,大花眼睛两盏灯,弯弯眉毛一张弓,你 说心疼不心疼在语言方面,陕北民歌歌词多取材于陕北 当地方言,音韵响亮,以叠字等方法烘托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如《蓝格英英》、《水格灵灵》、《灰烧烧》、《毛眼眼》等根据《中国戏曲志・陕西卷》中收录的戏曲及器乐所作 的数据统计,关中戏曲、曲艺、器乐之多远远超过陕北地区。

      该书收录的23种戏曲的形成地中,有12种戏曲剧种起源于 关中地区,以起源地为中心流传的戏曲约占陕西全部戏曲种 类的52%O在民间器乐的地域分布上,关中地区的国家级器 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西安鼓乐、高陵洞箫、蓝田普化水会 音乐、韩城行鼓四项,占陕西省国家级器乐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的三分之二省级器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阎良新兴 特技啖呐、岐山转鼓、长武道场、姜马察回、渭旗锣鼓、临 潼零口十面锣十面鼓六项,占陕西省省级器乐类非物质类文 化遗产项目的四分之三特别是西安鼓乐作为是陕西省唯一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代表作”,仅流传于西安市郊一带的关中地区由此可见,陕北与关中地区民间音乐既种类繁多,又异 彩纷呈,特色鲜明,共同铸就了陕西民间音乐艺术的繁荣二)旋律特征差异旋律亦称曲调,是音乐的基本要素,是经过艺术构思而 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它是建立在 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 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的陕北地区与关中地区 民间音乐旋律在调式、音阶、音域等方面都有差异,显露出 陕北民歌跌宕起伏的旋律特征,关中戏曲平缓稳定的旋律特 征。

      可以说旋律特征差异是陕北地区与关中地区民间音乐形 态差异最直观、具象的表现1. 调式差异调式是音乐的灵魂,宫、商、角、徵、羽是民间音乐的 主要调式类别不同地区民间音乐的调式运用既是人们审美 情趣的反映,又是音乐形态差异的反映陕北民歌最常见的 是徵、商、羽调式,体现出凹凸不平的黄土高原的气质关 中戏曲最常见的是宫调式与角调式,体现出八百里秦川沃土 孕育下的繁荣昌盛2. 音阶差异音阶是调式的基本材料,我国音乐多采用五声音阶即 便是出现了六声、七声音阶和小二度、大七度音程,也是以 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在陕北民歌中,以五声音阶居多;而关 中戏曲六声、七声音阶居多从陕北民歌和关中戏曲音阶的 使用可见,陕北民歌相比关中戏曲要显得棱角分明在关中 地区的曲艺旋律中,由特殊音律构成的苦音音阶成为其主要 的旋律特色因苦音音阶中的特性音J7的高音具有一定的 游移性,介于b7和本位7之间,使得曲调中6(la)和3 (mi) 两个音不再突出,反而常以调式特性音J7和其上方的5度 音4 (fa)作为支持音,用在句尾停顿处或是其他突出的旋 律位置上如关中秧歌《四六曲》: 3•音域差异旋律音域是音乐风格的重要表现特征之一。

      一般而言, 音域越宽,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自由度就越大从某种意义 上讲,音域就是思想域、情感域然而,并非所有的音乐, 音域越宽越好音域也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环境、当地 人的审美意识相吻合陕西民间音乐在旋律音域上以十一度 的民歌、戏曲数量最多,基本占到陕西民间音乐数量的一半 陕北民歌的旋律音域宽窄并存,除了以十一度为主外,还有 八九度及十二度以上的而关中戏曲的旋律音域则以十、十 一、十二度的宽音域为主陕北民歌的旋律音域宽窄并存, 这与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有着密切的联系陕北位于黄土高 原,邻近渭河平原的边缘地带,所以当地人具有粗犷中带点 含蓄的性格,这种双重的性格及受这种性格影响而产生的审 美观,便体现在音乐中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地 域开阔,因此音乐舒展、音域宽广二、三大原因那么,陕北与关中民间音乐形态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呢?(一)地理原因陕西省位于中国大陆西北地区黄河中上游区域,地形南 北长,地理气候差异很大在陕北地区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 貌,沟壑纵横,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地理气候条件差;关中 地区属渭河平原,地势平坦,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地理气 候条件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于陕北地区和关中地区的 音乐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陕北黄土高原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劳动人民劳作的 艰难,物质的贫乏,生活的贫苦劳动人民在凹凸不平的黄 土上终日劳作,心理的压抑需要发泄,于是适宜表现其粗犷 豪迈性格、旋律跌宕起伏的信天游等民间音乐应运而生,世 代流传陕北地区有个俗语:“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 忧愁唱曲子就是陕北民间音乐产生的本质的一个真实写 照关中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是中国最早被称为 “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自然、经济条件优越,在 春秋战国时代就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人口规模庞 大,城镇村落星罗棋布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们在 满足一定的物质需要后,必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在 这样有利的自然条件下,关中地区自然具备了原生戏曲的各 种条件,于是欢快明亮的小曲、激越高亢的锣鼓戏曲应运而 生,关中人听听小曲、看看戏曲,优哉乐哉如此,关中地 区曲艺和戏曲艺术兴盛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文化原因陕北地区一直以来文化不发达,人口稀疏、分散,群众 知识水平不高,因此口语化的陕北民歌成了人际交流、情感 表达、历史文化传承的最主要的手段陕北民歌主要是由生 活在广泛农村范围的庄稼汉和婆姨们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它 的流动和传播更多地依靠游走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脚夫、艺 人们。

      这是陕北民歌兴盛的重要原因关中平原先后有秦、 西汉、隋、唐等1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使得整个关中地区 成为动态的开放系统,文化非常发达,全国各地先进的音乐 形式都曾与之交融如关中的同州梆子沿着黄河在其流域广 泛传播,与各地的音乐形式相结合并演化出庞大的北方梆子 音乐体系戏曲的创作、传播人才济济,如弘治、正德年间 著名的北曲家康海、王九思等这无疑是关中地区戏曲艺术 繁荣的重要因素三)历史原因陕北高原位于北方游牧地区和中原农耕地区的交界处, 战国时期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得到发展,逐渐 成为半农半牧区民众生活贫苦艰难,大量人口外流到内蒙 古河套地区谋生,史称“走西口”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大 量“走西口”题材的民歌、曲艺陕北民歌作为劳动人民日 常生活中创作出的特定曲调,同时体现中原地区的细腻深沉 与游牧民族的辽阔壮丽历史上,处于北疆长城脚下的陕北 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交界之地,战乱纷争不 断陕北地区的人种和血缘在几千年的战乱中不断交互融 合,使其民歌有了鲜明生动的民族大融合的烙印血脉的融 合重组使民族的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 化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陕北地区居民‘尚俭约,习 仁义,勤于稼穡,多畜牧,无复寇盗矣”。

      其豪爽、强悍、 热爱自由的性格特点完全可从他们洋溢着热情与悲壮的民 歌中看出如民歌中的乐句“烟锅锅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 盅量米不嫌哥哥穷”在环境濒近极度的苦难,为生产生活 带来了严酷的制约的情况下,人性的真善美与对自由的渴望 仍然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是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膨胀的剧 烈反差深化了陕北民歌的内涵,构成了其内在的感染力和震 撼力关中地区一直以农耕业为主,少战乱,生活较为平稳, 体现在不同剧种的唱腔形态中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关中地区 的戏曲声腔源自华夏文化源头的“秦之声”,曲艺形式囊括 了秦腔、老腔、碗碗腔、弦板腔、阿宫腔、西府秦腔、眉户、 同州梆子、线戏、关中秧歌、跳戏、道情戏等,都以关中地 区的乡音方言为基础和主体尽管戏曲繁杂多样,但是声腔 稳定,使得不同剧种能够在统一的基础上各放异彩在影响和左右民间音乐地域间的变异的众多因素中,自 然环境因素与历史文化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何种民 间文化形式,都会受到当地环境与习俗的影响,进而形成了 文化在直观表现上的差异性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 不同的音乐形态正是对不同区域民俗音乐和文化风格的折 射,并且这些各异的风格的形成毫无疑问与当地的自然环境 与文化传统相生相依,紧密关联。

      通过研究不同地域间音乐 形态的差异,我们对于民俗音乐形成的本质就会有更深刻的 认识,对不同形态民俗音乐的保护和发扬就会更加得力在 充分结合音乐地理学、音乐人类学、音乐历史学等交叉学科 的基础上,民俗音乐对于更深一步地了解和掌握我国地区性 历史进程和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状态有着不言而喻的 重要意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