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众的欣赏需求对话剧创作的影响.doc
14页观众的欣赏需求对话剧创作的影响 ——关于北京话剧演出市场的调查报告 刘 平 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话剧创作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剧 场性也就是说,话剧创作的最后完成是在剧场里,它需要经过剧 场的舞台演出,得到观众的认可后,才算最后完成在此过程中, 观众不仅是欣赏者,也是话剧创作的重要的参与者因此,观众的 欣赏趣味、接受能力和评判标准,对话剧创作就产生着直接的和重 要的影响梅耶荷德说,伟大的戏剧需要伟大的观众这话是有道 理的,从中国话剧的发展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话剧的兴盛,是因为 观众看戏的踊跃;话剧的衰落,是因为观众的减少 因此,我们在谈话剧创作时,除了要重视编剧、导演、演员和 舞台美术各部门的艺术创造外,还要重视观众这一元素在今天话 剧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对观众的研究及对话剧演出市场的了解,也 是研究话剧创作与演出的一个重要视角 一、近年来话剧创作的“两轮”现象 话剧创作的“两轮”现象,在北京地区特别明显 北京是话剧创作、演出比较多的城市,其“两轮”现象:一是 国家艺术院团;一是民间话剧团体国家话剧院团有: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总政话剧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 儿童艺术剧院等。
民间话剧团体有:戏逍堂戏剧工作坊、林兆华戏 剧工作室、孟京辉戏剧工作室、张广天的“作家剧场” 、盟邦戏剧工 坊、大鬼创作兵团、红·剧坊和一些以独立制作人为主体组织的演 出团体等其基本创作状况是,国家话剧院团创作力量强,剧目比 较经典,制作精致,演出精彩,但剧目少(尤其是新创剧目少) ,演出少,票价高;民间剧团剧目多(尤其新创剧目多) ,制作较粗糙, 艺术水平不是很高,但演出多,票价低,其演出场次大约占北京演 出市场的50%左右国家话剧院团演出比较多的是北京人民艺术剧 院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观众也比较多 不论是国家艺术院团还是民间话剧团体,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 题:一是缺乏好剧本,尤其是好的原创剧本;二是从话剧剧本到舞 台演出缺乏创新的意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比较多,在上演的 剧目中每年都推出一些新创剧目,其中剧院多年积累的优秀剧目和 国外的经典剧目也占了很大比重中国国家话剧院自建院以来,演 出成绩比较好的多是外国剧目演出原创剧目比较多的是中国儿童 艺术剧院 民间剧团演出的剧目多是自己创作的剧目,但是,水平高的不 多,概念化和简单化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些剧目不是认真地描写现 实生活,而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拿”来作为“搞笑”的材料, 有的甚至是对历史与生活进行“恶搞” ,以博得观众的哈哈一笑。
二、观众欣赏意识与审美情趣的变化 话剧创作的“两轮”现象的形成,与观众的欣赏趣味的变化有 直接关系 为了解今天观众的情况,笔者于2007年夏季在首都剧场、 东单先锋剧场、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和朝阳区文化馆9个剧场等5个 剧场分别做了9次观众调查,发放“观众调查问卷”170份,收回 155份,占91.2%本次调查,就人数说在广大观众中有一定的局限, 但是,就观众填写“调查问卷”的内容说,可以看出观众对话剧的 喜爱程度、欣赏趣味以及对话剧创作的希望 (一) “观众调查表”中的基本情况 (1)男女比例 (2)职业分布 中学生8人; 大学生58人;研究生18人; 公司职员39人(其中公务员4人) ; 教授、工程师5人(其中教授1人) ; 打工者(农民工)11人; 其他职业16人 (3)年龄情况 15——20岁31人; 21——30岁104人; 31——40岁15人; 41——50岁5人; 51岁以上的人没有 (4)一年内看戏的次数 中学生8人:看1—3次的5人,看4—6次的3人; 大学生58人:看1—3次的11人,看4—6次的20人,看6次 以上的27人; 研究生18人:看1—3次的3人,看4—6次的3人,看6次以 上的12人; 公司职员39人:看1—3次的15人,看4—6次的7人,看6 次以上的17人; 教授、工程师5人:看1—3次的1人,看6次以上的4人; 打工者(农民工)11人:看1—3次5人,看4—6次的2人, 一次没看过的4人; 其他职业16人:看1—3次的4人,看4—6次的5人,看6次 以上的7人。
(5)对票价的要求 中学生8人:30—80元的5人,100—150元的3人; 大学生58人:30—80元的51人,100—150元的7人; 研究生18人:30—80元的12人,100—150元的5人,250元 的1人;公司职员39人:30—80元的26人,100—150元的13人; 教授、工程师5人:30—80元的5人; 打工者(农民工)11人:不要票(免费)的2人,15元的1人, 30元的5人,50元的2人,80元的1人; 其他职业16人:30—80元的9人,100—150元的7人; (6)对话剧内容的要求 这项内容,原“问卷”分为“社会问题剧” 、 “家庭爱情剧”和 “搞笑剧”等几项有的观众只选了一项,有的观众同时选了两项, 如“社会问题剧”和“搞笑剧”(即一个人既喜欢看“社会问题剧” , 又喜欢看“搞笑剧”),还有人同时选了三项因此,按每一项统计 出来的人数就比实际的人数多 中学生8人:社会问题剧的4人,搞笑剧的6人; 大学生58人:社会问题剧的45人,搞笑剧的25人,只选搞笑 剧的有2人; 研究生18人:社会问题剧的17人,搞笑剧的11人,只选搞笑 剧的有1人; 公司职员39人:社会问题剧的25人,搞笑剧的23人,只选搞 笑剧的有4人; 教授、工程师5人:社会问题剧的5人,搞笑剧的3人; 打 工者(农民工)11人:社会问题剧的10人,搞笑剧的3人;其它职业16人:社会问题剧的9人,搞笑剧的9人;(二)对“观众调查问卷”的分析 1、话剧观众的主要对象 从“调查问卷”中反映的情况看,看话剧比较多的,从年龄上 说,是20至30岁的观众;从职业方面说,是大学生、研究生和公 司职员。
这部分观众可以说是话剧的最基本的观众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话剧观众的两个潜在的群体:一个是中、 小学生;一个是打工者就北京市而言,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 大约有二十几万人,小学生大约有十几万人假如一个学生一年看一次话剧,每一场按1000人计算,就需要演出三百多场;如果看两 次,大约需要演出六百场多场打工者群体保守地计算也有30多万 人吧!一人一年看一场话剧,每一场按1000人计算,大约需要演出 三百多场,看两次就需要演出600多场很显然,这两个潜在的话 剧观众群体还没有被开发出来不是他们不喜欢看话剧,而是种种 原因使他们看话剧的愿望受到了阻碍一位打工者在“问卷”中说, “现代社会的演出票价,是为一些有经济收入的群体而制定的,像 我们打工人员是无法看得到的希望社会上多一点公益演出,能让 我们有机会看到演出 ”一位打工者希望“能下乡间或来打工者群体 当中演出,即使高雅的也应该下放民间” 一位中学生希望“舞台深 入到观众群” ,我想他的意思是说,希望话剧团能够深入到他们的群 体中去演出 2、观众的欣赏趣味与审美倾向 “调查问卷”中显示,喜欢社会问题剧的是115人,喜欢搞笑 剧的80人(其中只选搞笑剧的有7人;只选社会问题剧的没有) 。
前者占统计总数195的59%,后者占总数195的41% (1)从这个数字中可以看出新一代观众欣赏趣味的变化以前, 人们把剧场看作是“思考问题的场所” ,并提出“寓教于乐” ,话剧 创作者与演出者的使命就是为观众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观众进剧 场看戏一方面是欣赏文艺作品,另一方面是接受教育,使思想得到 提高,使心灵得到净化然而,这样的观念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 有相当的观众(“问卷”喜欢看“搞笑剧”的那部分人) ,进剧场看 戏,不是为了思考问题或接受教育,而纯属于找“乐”来了这大 概就是像《翠花,上酸菜》 、 《拧麻花》一类的话剧,一些业内人士 看不上眼,而在一些观众中却起一时火爆,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 但是,我们是没有理由指责那些自己“掏钱买票看戏”的观众 的值得思考的是,这些观众的欣赏趣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我认为,这与今天的时代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与一些媒体的宣传——诸如“选秀” 、 “超女” 、 “快男”等节目内容的播出——也有密切 的关系在这样的宣传鼓动下,有些年轻人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 认认真真地看完一出严肃的戏剧演出,只想在剧场中发泄一通就达 到了目的 (2)观众欣赏趣味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话剧的创作与演出风格。
观众欣赏趣味的变化,尤其是想看“搞笑剧”的观众,尽管在总人 数中还只占一部分,但是,这样的变化却直接影响到了话剧的创作 与演出尤其是民间剧团,他们的戏靠卖票吃饭,就不能不在创作 之初就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因素戏逍堂的主创人员就明确说,观众 喜欢什么他们就拿什么尤其是前几年《托儿》 、 《翠花,上酸菜》 、 《拧麻花》等戏在北京、上海等地走红以后,随之而来的在话剧市 场上出现了一批这种类型的戏北京有:《门背后》 、 《新娘》 、 《猫 科动物》 、 《晃晃悠悠》 、 《有多少爱可以胡来》 、 《中西合璧要你命》 、 《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上海有《单身公寓》 、 《香水》 、 《作女》 、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 《恋人》等这种创作、演出的势头,直到 今天不但没减弱,反而在继续升温2007年以来又出现了《暗 恋紫竹园》 、 《X情档案》 、 《我不是李白》 、 《拿什么整死你我的爱人》 、 《狂恋高跟鞋》 、 《疯人院飞了》 、 《我要成名》等 在这些戏中,除了少数以“恶搞”为“噱头”来吸引观众或迎 合一部分观众的趣味外,也有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戏,如《晃晃 悠悠》 、 《我不是李白》 、 《有多少爱可以胡来》 (男生版) 、 《跟我的前 妻谈恋爱》 、 《我要成名》 、 《圆明园》等。
这些作品因为反映了一些 青年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受到青年观众的喜欢如《晃晃悠悠》描 写校园里学子们的生活与恋爱,其中毕业分别时的一场戏写得比较 动人 《我不是李白》通过一个个精神病人发病的过程与原因,反映 出一些社会问题 《有多少爱可以胡来》 (男生版)和《跟我的前妻 谈恋爱》都是讲述白领阶层的婚恋问题 《我要成名》描写“北漂” 一族的艰难生活与爱情的苦涩 《圆明园》在讲述圆明园历史与现实 的过程中引发人们思考问题,并提出了环保的问题但从剧本上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简单化的问题比如说,剧中不会讲故事,写 不好人物形象表演上也是多以搞笑为主制作方面也比较粗糙, 艺术上不太讲究,有些戏明显地存在着为“搞笑”而“搞笑”的浅 薄的创作倾向 没有受到观众这种趣味变化影响的是一些国家话剧院团,如北 京人艺、中国国家话剧院、总政话剧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等这 些剧院创作的话剧,虽然都考虑到观众的接受问题,但是,却从不 去迎合某些观众的趣味要求,而是以自己的优秀剧目和精良的创作 去吸引观众这种艺术创作上的坚守非常可嘉,但是,也暴露出一 些问题,比如,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创剧目比较少,舞台创作中缺乏 创新之作,演出中严肃有余而趣味性不足。
从演出效果上说,演出 比较多的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 剧院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创作、排演新剧目,一方面恢 复演出剧院优秀的保留剧目其中《茶馆》 、 《雷雨》 、 《李白》等都 是久演不衰的剧目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演出剧目,一是原创剧目 比较多,二是比较注重趣味性,比较适合儿童的欣赏需要比如 《月光摇篮曲》 、 《小蝌蚪找妈妈》 、 《小兔快跑》等,就是以新颖的 艺术形式和“寓教于乐”的内容,受到了儿童观众的欢迎翻译剧 《饼干小子》和《皮皮·长袜子》 ,不但形式新颖,而且观念新,具 有浓郁的娱乐性,深受儿童观众的喜爱 3、演出票价与话剧发展的关系 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数字,观众对话剧演出票价的要求:接 受30——80元的有116人,接受100——150元的35人,接受 200——250元的1人,接受250元以上的人没有接受30——80 元票价的观众占总人数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