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节选》解读.ppt
49页中庸 鲁迅为这种调和折衷式的中庸之道画了个既猫既狗样的漫画像:“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这虽然是一幅漫画,却颇为传神,让人一眼就看出了 “调和折衷”的中庸之道的特征这种调和折衷式的中庸之道的表现之一就是“无是非”观无是非”观的花样很多,一是“立论”式的就是野草立论一文中所描写的那样,对任何事情都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只是含糊其词地说一些不着边际的混话:“啊呀!这孩子啊!你瞧!多么阿唷!哈哈!”二是“骑墙”式的有的人为了标榜自己“不偏不倚”,对冲突的双方,常常采取“此是一是非,彼是一是非”的方式敷衍,两不得罪,自以为很得计谁知道人世上并没有这样一道矮墙,骑着而又两脚踏地,左右稳妥,所以即使吞吞吐吐,也还是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3 模棱两可,难以看清的永远是中国人对待任何事都可谓是三思而行,量力而为之当然对待大是大非则更是举棋不定而优柔寡断的难以了断也从而就有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中庸之境界中庸”的现代概念“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名伋,字子思)的著作。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世把子思、孟子并成为“思孟学派北宋,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又追封子思为“述圣公”,以后就尊称子思为“述圣”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介绍还原中庸真实面目读课文,阐释中庸内涵第一章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第一章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第一章 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达:通达 致:达到 位:安于自己的位置第一章 译文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一章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一章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明中庸之德,必修道而行 孔颖达(唐) “知性然后知中庸之源委,知道然后知中庸之所在,知教然后知中庸所自全 陆陇(清)相关资料1、“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程颐)2、“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郑玄) 中:中和庸:平常 用于常人相关资料15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不偏不倚 符合规则不随不易 坚守正道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荀子宥坐相关资料中庸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的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中庸的表现 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性情太过直率就显得粗鲁,太过讲究礼仪就显得虚伪,性情礼仪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 )18思考探究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家和万事兴(家庭) 和衷共济(事业)和气生财(生意)政通人和(政治)协和万邦(外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庸之准则第二章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第二章 译文为什么很难达到中庸的状态?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奉行中庸之道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孔子的学生颛孙师,字子张; 商,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不走极端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峣峣(yo)者易缺,皎皎者易污” 峣峣:高直貌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还在嘛,怎么能闻风而动?冉有也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当然!听到了,就去做公西华说,先前阿由(子路)问先生,听到了,就去做吗?先生说,父亲和兄长都还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现在阿求(冉有)也问先生“闻斯行诸”,先生却说,既然听到了,当然就该去做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答案,还截然相反,我实在想不通,因此斗胆向先生请教 孔子说,阿求这个人,胆小怕事,老往后缩,所以要推他一把(求也退,故进之)。
阿由的胆子一个顶俩,爱往前冲,所以要拽他一把(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就是“中庸之道”了冉有退缩,是“不及”,得推一推子路兼人,是“过”,得拽一拽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孔子说:“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爱了,知道什么是羞耻的,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修身的方法了;知道修身的方法,就知道治人的方法了;知道治人的方法,就知道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努力行善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优待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加强自身修养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遇事就不会糊涂;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确立此指糊涂、迷惑受到劝勉而勤奋努力.中庸具体内容(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人就能够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三达德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中国文化经典研读(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
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努力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让自己变得真诚的人,选择至善的道德,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道理原则使真诚、诚恳努力符合坚守助词无实义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放下、放弃坚持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即使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实现中庸之道的原则是什么?做到真诚,至诚尽性,“固执之”为什么? 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怎样才能做到至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放弃笨鸟勤飞36中庸与和谐社会例如:男女出生比例:经济增长幅度:过冷、过热、增长方式两个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收入分配:(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官民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 中庸与待人处事人际关系:矛盾与冲突无处不在处理原则:反应有度、行为适当、不走极端中庸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矛盾与冲突一:利益分配中庸之道:互利双赢、妥协互让.人际关系矛盾与冲突二:观点分歧中庸之道:兼容并包、和而不同人际关系矛盾与冲突三:误解误会中庸之道:善解人意、以诚相待思考探究中庸之道 骑墙主义 明哲保身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明哲保身者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不是儒家之道。
中庸之辨40拓展运用韩国大邱田径世锦赛的赛场上,古巴名将罗伯斯与刘翔发生了一些碰撞,导致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