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fg桩--检测报告实例(1).doc
21页目录一、项目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1.基本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2.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简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3. 地基设计参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试验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1、试验设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2、试验装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3、试验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4、试验终止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5、试验资料整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基桩桩身完整性低应变试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汇总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一:基桩桩身完整性低应变检测数据汇总表错误!未定 义书签楼 CFG桩复合地基试验报告一、项目概况1. 基本情况工程位置:桩基类型:CFG桩总桩数:根委托单位:施工单位:委托任务:CFG桩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数量:3组CFG桩低应变桩身完整性试验 数量:64根试验时间:年 月 日- 年 月 日试验人员:2. 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简述1)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工程地质情况如下:场地地层由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和 第四纪沉积层组成分述如下:人工堆积层:①层素填土:黄褐色,湿,包含云母、氧化铁、砖 渣、灰渣、砖快,由粘质粉土组成,表层有水泥地面。
①层杂填土: 杂色,湿,以粘质粉土为主,包含砖块、灰渣新近沉积土层:②层砂质粉土:褐黄色,湿,稍密,含云母、 有机质②层粉质粘土:褐黄色,可塑,湿,包含氧化铁、氧化锰1和有机质③层粉质粘土:褐黄色~灰色,湿,软塑~可塑,含云母、 有机质,局部为粘质粉土夹层③层砂质粉土:灰色,饱和,稍密,1含云母、有机质③ 层粉细砂:灰色,饱和,中密,含云母、石2英④层粉细砂:灰色,中密,饱和,包含云母、石英、长石第四纪冲洪积层:⑤层中砂:灰色,中密,饱和,颗粒均匀,包 含云母、石英⑥层粉质粘土:灰色,湿,可塑,含有机质、姜石, 结构性好⑥层粘质粉土:灰色,中密,湿,包含有机质⑦层粉11 质粘土:灰色,可塑,湿,包含云母、有机质⑦层中粗砂:褐黄色, 中密,饱和,包含云母、石英、长石、砾石2)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概况:观测到二层地下水,均为潜水,第一层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5.20m~10.70叫 稳定水位埋深4.70m~9.10m,水位标高为 12.59m~17.49m第二层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22.50m~24.300m,稳定 水位埋深 21.700m~22.60m,水位标高为-0.91m~0.18m历年最高水位曾接近自然地面(1959 年)。
近3〜5年地下水水位标高为19.50m~20.00m地下水的腐蚀性:本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而在 干湿交替状态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3) 场地类别与土质类型该场地 20m 深度内地基饱和砂土存在地震液化现象,可液化层为②层砂质粉土、③层砂质粉土、③层粉细砂和④层粉细砂,液化指 11数为~,液化等级为轻微~中等液化场区地基土类型为中软土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详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 地基设计参数有关设计参数如下:桩径410mm, CFG桩长(其中保护桩长,有效桩长CFG桩数为根置换率:m=本工程地基以CFG桩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80Kpa,加固后的地基最终沉降量应小于50mm二、试验依据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5、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6、 《北京市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7、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8、 该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9、该工程的复合地基设计图; 三、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本次的 3组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点由监理单位随机抽样确 定试验桩(见试验桩位置分布平面示意图)。
试验目的是通过静载荷试 验,以确定复合地基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180kPa的设计要 求根据设计的桩土置换率:m=,本次试验使用了面积为的正方形承 压板试验桩位置分布平面示意图N1、试验设备油压千斤顶QW200 型4只百分表50mm 型16只基准梁、其它配件等2、试验装置本次试验使用了压重平台反力装置(见下图)堆载材料为砂袋配重百分表(位移传感器) 载荷板 基准梁压重平台反力装置示意图用钢梁搭设平台,并将配重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平台中心 位置下的桩顶上放置承压板千斤顶稳固地放置于承压板上,其活塞 与主梁相连平台中心、承压板中心、千斤顶底面中心与测点位置相 对应以此构成压重平台装置,并保证试验时受力均匀及加载时的垂 直度加载时,通过压重平台装置提供反力,用油压千斤顶在承压板上 逐级加压,用百分表测读每级荷载的沉降量3、试验方法本次试验采用了国标规定的慢速维持荷载法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的最大荷载为,共分9 级加载,承压板面积为,第一级荷载为,其余每级加荷载为; 每级加载后,加压前后各测读一次承压板的沉降量,以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并连 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开始,按连续三次每30min 的沉降观测值计算)当复合地基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4、 试验终止条件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终止试验:(1) 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2) 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6%;(3) 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 的2倍5、 试验资料整理本次试验的原始测试数据和P〜S曲线图详见附件《单桩复合地 基静载荷试验汇总表》和《p—s曲线》依据国标《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中有关确定复 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规定,选取s/b =所对应的荷载值为桩土复合 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本次试验资料整理后汇总为下表:桩□桩长(m)桩径(m)终止荷载kPa)总沉 降量mm)测点承 载力对应沉 降量(mm)复合地基 承载号81#长(m)360特征值180力特征值136360180180#220360180#四、基桩桩身完整性低应变试验本次基桩桩完整性试验使用反射波法全部 根检测桩桩位随 机抽取(详见施工桩位平面图)。
检测目的是通过低应变动测,以测 试所完工基桩的桩身完整性1、本次检测所用仪器为型基桩动测仪反射波法的基本检测原理(见下图)是在基桩顶部进行竖向击 振,弹性波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当桩身存在明显的波阻抗差异的界 面(如桩底、断桩和严重离析等部位)或桩身截面积变化(如缩颈 或扩颈)部位,将产生反射波基桩动测仪对反射波进行接收、放 大、滤波及数据处理后,可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据 此计算桩身波速,以判断桩身的完整性锤反射波法基桩桩身完整性试验示意图2.试验资料整理本次试验数据和波形图详见《基桩桩身完整性低应变检测数据汇总表》和《低应变桩基完整性检测附图》依据反射波形特征,将所测基桩的桩身完整性质量等级分为如下四类:I 类桩:桩底反射清晰,桩身完整;II 类桩:桩身有轻微缩径;III 类桩:桩身有严重缩颈或裂隙、离析等;IV 类桩:桩身有严重缺陷,如断桩、桩长不够等丨、丨丨类桩为合格桩;III类桩为可利用桩;IV类桩为不合格桩,需对桩身处理,试验合格后方可利用本次试验结果为:I类桩62根;II类桩2根五、结论1、 通过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该场地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80kPa,满足设计要求。
2、 通过低应变试验,64根桩为I类、II类桩,为合格桩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汇总表序号荷载(kPa)历时(min)沉降(mm)本级累计本级累计0000172909021089018031449027041809036052169045062529054072889063083249072093609081010288158251121615840121441585513721587014015885最大沉降量:mm最大回弹量:mm回弹率:%工程名称:测试日期:压板面积:平方米试验点号:81#置换率:序号荷载(kPa)历时(min)沉降(mm)本级累计本级累计0000172909021089018031449027041809036052169045062529054072889063083249072093609081010288158251121615840121441585513721587014015885最大沉降量:mm最大回弹量:mm回弹率:%工程名称:测试日期:试验点号:136#置换率:压板面积:平方米工程名称:试验点号136#测试日期:置换率:荷压板面积:平方米=711122233本级沉降20844801652882460累计沉降(mm)p-s 曲匸线0.004.008.0012.0016.0020.0024.0028.0032.0036.0040.00]s (mm)序号荷载(kPa)历时(min)沉降(mm)本级累计本级累计000017290902108901803144902704180903605216904506252905407288906308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