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具 各尽其妙——论《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的设计艺术.pdf
1页语文·文本解读 匠心独具 各尽其妙 ——论《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的设计艺术 浙江绍兴市嵊州中学(312400) 李丽 《林黛玉进贾府》各色人物的出场,虚实结合,动静 相间,似贬实褒,细细味之,让人不得不赞一句:妙笔天 成! 一、主次分明实虚结合——贾母与贾赦、贾政的出 场 贾母与贾赦、贾政都是贾府中的关键主子,他们的 身份和地位也应该是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所必须要拜 见的人物 先看贾母的出场:“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 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 大哭起来在这里,作者用一“搀”、一“搂”、一“哭”把贾 母的地位以及迎接林黛玉的情况细致、详细地刻画交代 出来了当天,黛玉来到贾府正房大院,贾母作为一家之 “老祖宗”,又从血缘关系上来说,黛玉第一个见的应该是 她.然后再通过贾母介绍邢夫人、王夫人、珠大嫂子以及 众姑娘这一介绍顺理成章,一方面突出了贾母的身份、 地位,另一方面使人物之间关系清楚、主次分明 而对于贾赦、贾政的出场安排,作者却改变了描写 手法按照这两人的身份和地位,应该是在林黛玉所要 拜见的首选人之列,但当贾母命“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 的时候,贾赦却是“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 暂且不忍相见”,贾政更是“斋戒”外去而未得拜见,结果 两人都没见上,成了不出场的出场。
和贾母的正面描写 相反,贾赦、贾政是侧面描写为什么不在当天安排这 两人和其他人一起见上呢?这是曹雪芹构思的一个巧 妙所在从写作上讲,如果一个个见面伺候,叙说一番, 不但文字枯燥,而且这两次舅甥的面谈,文字上也很不 好写,结果作者采用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既做到 了理之所必见,又避免了实见时描述的困难这二人的 虚写不仅为贾母等人的痛哭和王熙凤的表演营造了一 个特殊氛围,也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一次见面创造了 一个典型环境贾政教子甚严,他若在场,宝玉和黛玉 岂敢久久对视?不久久对视怎能反映出他们一见如故 的心理? 二、详略得当动静相问——“三春”和王熙凤的出 场 迎春、探春、惜春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而王熙凤 出场是:“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 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 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以贾氏三姐妹的神韵 32 中学教学参考2014年2月总第184期 和优雅气质,衬托了王熙凤的雍容华贵 同时,在人物出场的设计上,曹雪芹还巧妙地采用 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贾母等人哭毕,介绍迎春、探春、惜 春三姊妹,就内容来讲,三人出场与否无关紧要,而就结 构来讲却是“有之则密,无之则疏”。
它是王熙凤出场的 过渡,通过贾母介绍以及对三姐妹的打量认识,转移了 伤感情绪,并对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环境气氛起到缓解、 松弛的作用,也为王熙凤的出场创造一个平和的环境 迎春等三人一同出场默默无语、悄然无声,而王熙 凤的出场却与众不同:人未到,声先行;未见其人,先闻 其声一会儿喜笑,一会儿悲哭,问寒问暖,管这管那, 令人应接不暇三姊妹与王熙凤这一静一动,无声与有 声,充分表现出王熙凤观言察色、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在这里,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不仅进行了细致琢磨、精雕 细刻,同时也运用了动静交错、详略结合的手法,情节上 起到了跌宕起伏的效果 三、先抑后扬.似贬实褒——贾宝玉虚实相间的出 场 如果说王熙凤出场描写的特点是立即进入性格刻 画,没有任何铺垫,那么贾宝玉的出场,曹雪芹却是下了 相当的工夫作者首先通过侧面描写,让王夫人对黛玉 的嘱咐做了一番渲染,称他作“孽根祸胎”,说他是家里 的“混世魔王”,不要黛玉亲近他,理睬他再加黛玉母 亲的侧面介绍:“二舅母生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 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夕 祖母又极溺爱,无 人敢管进一步强化贾宝玉顽劣、叛逆的个性色彩此 所谓:“不写黛玉眼中之宝玉,却先写黛玉心中早有一宝 玉矣!”这一切先给林黛玉造成了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 懒人物”的印象,产生了“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的念头。
然一见之下,却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 心有灵犀,心有共鸣,两人的初会就产生了一种互相熟 识的心灵感应,反差越大,认同感就越强在这里,作者 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 认同感,也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进行张本 总之,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描写的对 比,我们能一睹贾府各人物的风采,可一叹曹雪芹创作 的匠心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更使描写的重点 突出,加深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责任编辑陈剑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