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合格项目说明.doc
5页不合格项目说明1、过氧化值本次抽检 1 批次糕点过氧化值超标过氧化值主要反映油脂是否氧化变质随着油脂氧化,过氧化值会逐步升高,虽一般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损害,但严重时会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产品用油已经变质,或者产品在储存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油脂酸败 ; 也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氧化,原料储存不当,未采取有效的抗氧化措施,使得终产品油脂氧化2、铝残留量本次抽检有 1 批次糕点铝残留量超标含铝食品添加剂( 比如明矾 ) 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按标准使用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完成的中国居民膳食铝暴露风险评估结果,我国日常膳食中的含铝食品对一般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于长期食用高铝食品的消费者应予以关注铝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个别企业为增加产品口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超限量、超范围使用含铝添加剂,或者其使用的复配添加剂中铝含量过高3、霉菌本次抽检有 1 批次糕点霉菌不合格霉菌超标主要原因可能是原料或包装材料受到霉菌污染,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生产工器具等设备设施清洗消毒不到位或产品储运条件不当而导致4、铅本次抽检发现 1 批次蔬菜制品铅超标。
铅属于重金属污染物指标,主要是环境污染带入原料的,说明生产企业对原料把关不严,使用了铅含量超标的原料,也不排除从生产设备迁移入食品的可能5、大肠菌群本次抽检发现 1 批次蔬菜制品大肠菌群不合格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被致病菌 ( 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 ) 污染的可能性较大本次检出大肠菌群超标的产品均未检出致病菌,结合居民膳食结构、抽检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健康风险较低,但反映该食品卫生状况不达标大肠菌群超标可能由于产品的加工原料、包装材料受污染,或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受人员、工器具等生产设备、环境的污染、有灭菌工艺的产品灭菌不彻底而导致6、苯甲酸本次抽检有 1 批次蔬菜制品检出苯甲酸苯甲酸为防腐剂,添加到食品中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延长产品保质期生产企业依靠添加防腐剂来控制细菌繁殖,增加产品保质期,或者弥补产品生产过程卫生条件不佳而超范围使用防腐剂7、呈味核苷酸二钠本次抽检有 1 批次调味品呈味核苷酸二钠不合格 呈味核苷酸二钠为增味剂(鲜味剂),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2760)规定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其广泛用于液体调料, 特鲜酱油, 粉末调料, 肉类加工,鱼类加工,饮食业等行业。
与味精混合使用可以产生鲜味倍增效果,降低产品成本可增强及改善食品风味,可以增强食物的天然鲜美、浓郁与香甜味可使肉类味道更鲜美,与味精混合后添加可增强肉类原味,强化肉类香味,减少肉类用量令成本降低可抑制食品中过咸、过苦、过酸等不良气味,并可以减少异味(氨基酸味、面粉味等)8、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本次抽检有 2 批次调味品防腐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超标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由于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中,除保证其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外,最重要的是应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为了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保障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安全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制定颁布了 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该标准规定了食品中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品种,并详细规定了使用范围、使用量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相同色泽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化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
9、三氯甲烷本次抽检有 1 批次饮料三氯甲烷不合格三氯甲烷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气味,味甜,高折光,不燃,质重,易挥发三氯甲烷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具有麻醉作用,对心、肝、肾有损害,并有可能致癌水中三氯甲烷主要来自氯气消毒,微量的氯气与水中有机物生成三氯甲烷,对人体造成危害主要是桶装水生产各个环节质控有问题,尤其灭菌环节出现问题10、铜绿假单胞菌本次抽检有 1 批次饮料铜绿假单胞菌不合格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水、空气、正常人的皮肤、 呼吸道和肠道等, 易在潮湿的环境存活, 对消毒剂、紫外线等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于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存在健康风险天然矿泉水中铜绿假单胞菌超标可能是源水防护不当,水体受到污染;生产过程中卫生控制不严格,如从业人员未经消毒的手直接与矿泉水或容器内壁接触 ; 或者是包装材料清洗消毒有缺陷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