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提升教师“教学力”的“作坊式”教研新探.doc
5页区域性“3+1”作坊式教研的建构与实践——以重庆市北碚区高中历史学科教研为例摘要:区域学科教研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提振教师专业情怀、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向纵深的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区域学科教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区域学科教研活动存在着教研方式不新颖、教师参研不积极,研训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缺乏一种指向集中、结构完整、过程简洁且能满足教师需求的区域学科教研新模型3+1”作坊式教研,以激发教师参研的活力为前提、以提升教师教学力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作坊下的合作互动,在解决教师的核心问题的同时增强学科教研的效能关键词:“3+1” 作坊式 教研 建构与实践一、“3+1”作坊式教研的核心要义教研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效的教研需要合理的模型做支撑作为区域学科教研模型中的一种,“3+1”作坊式教研的宗旨是为一线教师服务,一线教师的核心工作是进行课程教学,“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是一线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它以提升教师的教学力为教研目标,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教研对象,以区域学科教师为教研主体,围绕一个特定的研修主题组建研修作坊,通过坊内教师、坊间教师的合作、交流、共享实现问题的解决,注重从教研主题的精度、教研过程的深度和研后指导的效度三方面来提升教师的教学力。
3”是指作坊研修的三个基本步骤,即主题引领—行为跟进—专业提升,作坊研修的形式贯穿于步骤的全程1”是指集中教研活动后的拓展研修,包括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平台进行的网络研修、对参研教师的跟踪调研指导,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等,是对集中研修的有益补充3+1”作坊式教研借鉴了成人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的相关理念从本质上看区域教研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属于成人学习的范畴,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经验性、职业性和目的性”等特点教研活动是“自主学习之上的经验学习、为了解决问题的应用学习、完善社会角色的过程学习”1】教研中应将每个参研教师当成最好的资源,通过组建研修工作坊,为参研教师创造平等的研修地位,热烈、和谐的研修氛围,通过坊内教师之间、坊与坊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相互借鉴去实现共同提高3+1”作坊式教研指向于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聚焦于教师教学的具体问题,强调教研活动中团队作用的发挥、注重活动过程的交互和关注参研教师情感的体验二、“3+1”作坊式教研的模型建构(一)建立作坊,搭建优质教研平台作坊原指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场所在“3+1”作坊式教研中,作坊是教研的主要场所,各类教研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相关讯息的发表、研训时间安排、研训活动的开展与实施等都通过作坊进行。
因此实施“3+1”作坊式教研的首要前提是事先要建立一个合理且高效的作坊,利用作坊将参研教师卷入教研活动中为充分调动参研教师的积极性和坊与坊之间、坊员之间的协作互动,提升工作坊的效益,作坊的组建遵循任务为中心的原则,实行成员之间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和优势互补实践中可以根据参研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组坊,也可以根据教学时间的长短组坊,还可以根据参研教师的需求组坊总之,组坊的目的在于激发参研教师的竞争意识,碰撞智慧的火花,最终形成大坊含子坊,坊坊之间有关联如“北碚高中历史教材分析力提升作坊”中,共42名教师参研,其中建大坊1个,子坊5个,每个子坊由来自不同学校的8名教师组成,每坊设坊主1名由市、区级骨干教师担任起,作坊内部实现角色分工,分为总结者、研究者、组织者、记录者、支持者、观察者、资源收集者和专家等各类学习角色,根据教研任务的需要,随时进行角色互换同时,坊与坊之间也可以进行坊员的互换或流动3+1”作坊式教研的优点在于其思路明晰、结构合理、机制完善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具体实施中按“主题引领——行为跟进——专业提升”三个环节进行二)作坊教研,着力提升教师能力教研活动的作用“在于通过活动的形式,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起合作交流的平台”。
2】作坊教研,为提升教师能力做了机制上保障具体讲有以下三点:1.主题引领,目标上聚焦教师教学力主题原指文艺作品中或者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3+1”作坊式教研中的主题引领就是将教师教学中有急需解决的、具有普遍性和共识性的某一具体问题作为教研的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利用工作坊推进参研教师全员准备和全员参与,在理论思考、实例研讨、反思总结的基础上阐发自己对教研主题的理解认识,实现相互间的思想争鸣与智慧碰撞,最后达成共识并完成问题的解决、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教师教学力的提升,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主题研修的出发点,“3+1”作坊式教研主题的确立分为以下三步进行:第一步:多方调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科教学研究遵循的基本思路,其中发现问题是确定教研主题的前提在“3+1”作坊式教研中其教研主题的确立,首先通过课堂观摩、问卷调查、网络调研等方式收集当前区域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教学力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掌握参研教师的核心需要,为下一步问题的梳理找好素材,如在2010年北碚区高中新课改刚开始的时候,历史学科就做了《关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调查》第二步:合理筛选析问题。
教研主题和问题紧密相连,所发现问题的高度、深度直接决定着教研主题的高度和深度受限于自身的认识等局限,在参研教师反馈的问题中存在真假之分、缓急之分等教研活动是要解决区域内教师教学实践中涌现的真问题、最棘手的问题和普遍性问题因而主题的确定还需要对所收集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筛选和分析,通过合理的筛选和分析找出那些区域学科教师最棘手且具有普遍性的真问题通过对《关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调查》反馈的梳理和分析,找出了北碚高中历史教师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容量大、学校每周安排课时少,教师按照旧教材的教学方式不能按时完成新教材的教学任务第三步:分析根源定主题教研主题的确立要有针对性、实践性和能解决教师的核心问题教研的主题既来源于教师教学的实践问题,同时又要高于问题,教研的主题既着眼于问题的解决更聚焦于教师教学力的提升,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和探究在前面案例中,我们对教师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的原因分析如下:浅表性原因是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不深刻、教学方式落后,深层次原因在于教师对新的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理念、课程设置等认识不深刻,根源在于教师的教材分析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等教学力不足。
对此,确立的教学主题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意图以教学模式为抓手,提升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2.作坊研修,过程中培养教师教学力作坊式教研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强调课例研修在教研活动中的运用3+1”作坊式教研中的作坊研修分“坊内备课、集中观课、坊内议课、坊间结课”四个阶段依次进行第一阶段:坊内集体备课众人拾柴火焰高,“3+1”作坊式教研活动参加人员由参研教师、区域学科教研员、学科专家组成,提倡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智慧,实行坊内教师集体备课教研中参加活动的所有人员都要为本次教研作好准备根据分工,各子坊中担任“资源收集者”角色的相关教师,收集整理与本次教研主题相关的资料,包括相关的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优秀教学案例、优质论文、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专业书籍,以坊内教师学习,教研员和学科专家在其中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坊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吸取精华,加以改造,灵活运用于该课教学及教研之中在对相关理论、案例的细致学习和对课标、教材的深入研究的前提下,各坊在坊主的带领下首先进行集体备课,并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然后由主讲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对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学设计进行整理、修改和完善,并写出说课稿。
最后再次进行坊内的集中研讨并形成定案坊内集体备课的过程,既是资料的收集与学习的过程,也是坊员之间相互交融的过程,有利于研修起点的提高第二阶段:坊间分类观课提升教的能力是“3+1”作坊式教研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课堂是学科教研的主阵地,课例是学科教研的主要载体,基于课例的教研更是教师最喜欢的教研形式,也更容易实现教研主题的聚焦和目标的达成3+1”作坊式教研主张实行坊间分类观课坊间分类观课是指根据参研教师在作坊内的角色,对课例进行分类观摩分类观摩有利于提高教师课堂观摩的针对性和指向,使其课堂观摩更准确3+1”作坊式教研下的分类观课的直接指向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力,根据教研主题的不同还可以将其细化,如教学实施能力上可以细化为教师的专业表达、课堂提问、师生交往等课例观摩中,观课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任务,做好相关数据记录和体会的撰写,为下阶段的角色议课做准备第三阶段:坊内角色议课议课是作坊教研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教研效果3+1”作坊式教研主张实行坊内角色议课议课中首先由上课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围绕教研主题,结合教学课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小结,通过小结明确取得的成果,知晓存在的问题。
接着是坊内角色议课各坊教师在坊主的带领下,根据不同的角色分工,围绕教研主题,利用观课中纪录的观察数据,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观课课例进行研讨议课中要主题明确,详略得当,以事论理,言简意赅,观点鲜明,人人发言,公正客观等通过议课,教师将实践与反思进行相互联系,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策略,并为下阶段的坊间互动准备第四阶段:坊间互动结课这是对坊内角色议课的小结,其目的是通过坊间交流互动,发挥作坊教研的合力,提出解决教育主题问题的应对策略,以提升参研教师的教学力,达成教研目标互动中,先由各子坊代表将本坊研讨的结果做全员展示,再次由学科教研员围绕教研主题,结合课例,提出指导性意见,最后由工作坊梳理各子坊发言和教研员建议形成关于提升教师教学力、解决教研主题问题的综合性建议,实现互动结课3.专业引领,深层次提升教师教学力专业引领是提升教师教学力的重要手段,是作坊式教研的重要内容,它是指“教研活动中,专业研究人员以及中小学的骨干教师、优秀校长等指导其他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以促进其专业发展,引领其成长3】“3+1”作坊式教研下的专业引领是指根据教研的需要,由学科专家、教研员或优秀的一线教师围绕教研的主题,根据教研的开展情况,结合教师的教学力和发展需求做专题讲座或报告,通过学科专家或教研员的专题讲座或报告,帮助参研教师完善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形成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引导参研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内化教研活动的成果,深层次提升教师教学力。
引导教师将自己在教研活动中暴露的问题、取得的收获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升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也可以引导教师将反思的内容和过程进行提炼,物化参研成果,还可以引导参研教师就自身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以课题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等,例如北碚区高中历史学科针对高三讲评课效率低下的问题,运用“3+1”作坊式教研的运行机制,开展了题为“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低效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的主题教研,组成由区教研员牵头,骨干教师为核心,通过所有参研教师的群策群力,分析出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低效的6点原因,制定试卷讲评策略,并以论文的方式物化研究成果三)主题拓展,多方转化教研成果教研的效度与教师行为的转变有较高的关联教研的真实效果,主要通过教师后续教学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去体现集中教研对参研教师是一种意识的引领,参研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获得的收获主要体现为理念的更新、思想的改进和方法的了解,要做到能力的提升、行为和态度的改变还需要在研后进行主题拓展,多方转化教研成果,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反复进行修正和完善3+1”作坊式教研下的主题拓展分以下三种方式进行: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实施网络研修网络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为支撑的新教研,它借助网络,打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创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