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比较及其教学意义探析.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57205168
  • 上传时间:2022-02-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3.5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比较及其教学意义探析                    王琴心(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 221700)摘 要: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是20世纪两位最有影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们开辟了研究儿童个体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两条线路本文通过对比研究二者的心理发展观,以揭示两种取向对教学的意义关键词:皮亚杰 维果茨基 心理发展观 教学意义在发展心理学领域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放在一起的比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也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分歧点的理解存在着互补性,本文试图就二者的心理发展理论做一比较揭示二者理论的差异与互补及其对教学实践的意义1.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1.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被称为建构主义认识论他认为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皮亚杰的认识论也就是发生认识论,它是一种研究认识的结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心理起源的学说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儿童心理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从低一级水平的图式不断完善达到高一级水平的图式,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创新形成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每一阶段思维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一阶段思维发展水平的基础上1.2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观重视儿童和所处社会的相互作用,认为社会文化环境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主要涉及活动、文化工具以及内化三个方面的内容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两种形式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他认为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为中介的,通过运用工具和符号人才有可能实现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他认为社会文化工具,包括真正的工具和符号工具维果茨基强调文化提供的各种工具支持思维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成人及其他有能力的同伴能够促进儿童达到“最近发展区”,儿童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状态使儿童心理发展潜能得以最大发挥2.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的比较2.1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研究取向的显著差异2.1.1哲学背景的差异皮亚杰理论具有康德主义特征,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其整个理论框架是康德式的,而且它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康德意义上的概念或范畴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皮亚杰更多地关心知识的有效性是普遍的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受到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强调科学的因果解释,强调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维果茨基在哲学上主要受到狄尔太以历史和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科学观念的影响,按照这一观念心理学就像历史一样必须被定位于以文化和历史为基础的人文科学观念的视野之内维果茨基敏锐地抓住了以狄尔太为代表的所谓“描述心理学中的被他称为宏大而又深刻的思想”正是由于这一背景,维果茨基更多地致力于心理、社会、历史的发生及其解释,形成了他特有的关于心理的文化历史的符号的意义论的研究取向2.1.2两种发展观的差异皮亚杰认为在人类个体发展中,认知结构背后的推动力量是平衡,即由生物力量驱动的认知结构与环境之间的最优化的适应程度,社会因素或人际之间的因素对儿童个体的发展仅能产生一些间接的影响,通过创造认知冲突而发挥作用,从外部对儿童的格式系统产生干扰,引起不平衡状态进而发动平衡,发展的核心过程不包括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对发展而言是次要的外在的,仅仅能够影响儿童自然的认知发展与之相对,维果茨基反对将外部世界与内部心理过程进行二元论划分,他明确指出,决定发展过程的不是儿童内部的某些东西,心理过程和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是相互渗透的2.1.3认知发展阶段的差异皮亚杰提出的发展阶段论指出在阶段之间的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儿童认知格式系统的整体转变,可以根据儿童个体内在的心理品质的变化来理解阶段之间的转变。

      皮亚杰认为他提出的认知格式结构发展的阶段序列具有跨文化的普遍适用性,认知结构和阶段的具体内容可能会有较大变化,但其发展形式在不同文化中却保持一致在维果茨[来自www.lW5U.coM]基的研究中也存在着发展阶段论思想,维果茨基的社会发生取向主张人类心理过程的发展是通过反映和内化实践活动的特征而实现的,而这样的实践活动起初是社会性的外在于个体的维果茨基将此描述为从心理间过程向心理内过程的转换,这样就可以推测在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中存在着两个发展阶段即:心理间阶段和心理内阶段与皮亚杰不同,维果茨基没有试图证明不依赖情景的内部逻辑结构的存在,他潜心研究由文化和历史决定的具体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坚信心理活动植根于具体的社会和文化条件3.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具体观点的互补3.1从内到外建构与从外到内建构的互补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用从内到外与从外到内来描述皮亚杰与维果茨基两种发展观的不同,但若是简单地强调二者的对立就从根本上未能抓住两大思想家的精神实质首先皮亚杰的从内到外发展也许可以说他本人没有更多地注意到发展的文化维度,但他决不是不重视发展的社会因素他总是强调发展心理学必须说明儿童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说他所重视的是这种关系本身,而不是单纯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本身。

      就维果茨基来说,他的从外到内发展也不是不重视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潜能他的掌握自身的行为过程这一概念表明儿童自己掌握着各种社会的行为方式并把它们搬到自己身上来他虽然强调对儿童进行文化工具的传递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简单地认为发展就是一个直接教学的问题他的内化概念包括指令的内化与语言的内化,也要求一种建构的要素,儿童必须为自己建构成人的行动,个性是通过他在别人面前的表现才变成自身现在的样子,这就是个性的形成过程3.2心理内机制与心理内机制与心理间机制的互补皮亚杰与维果茨基都重视儿童发展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对皮亚杰来说发展心理学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新事物的构造的机制问题,而这种机制使我们需要有我们称为反省抽象和自动调节这类具有解释作用的因素皮亚杰所揭示的发展机制主要有同化和顺应反省抽象和平衡过程 应该看到皮亚杰的机制是一种心理内机制,皮亚杰说发展的内部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建构过程,它具有自我调节的意义维果茨基在把平衡作为基本机制方面与皮亚杰是一致的,他强调人适应自然的特殊形式与动物是根本不同的,如果没有各种新的行为方式,如果没有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这一基本的机制,那么作为人类全部历史生活的基础的新的适应形式是不可能产生的。

      维果茨基的心理机制概念虽然没有皮亚杰那么精细和微观化,但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我们可称之为“心理间机制的东西”,根据维果茨基的中介或称中介活动-社会文化中介理论心理机制本身有文化历史的和个体的两个方面的基础,但它首先出现在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中,这样皮亚杰那里的心理内机制在维果茨基这里就成为心理间机制,显然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的心理机制概念具有在新起点上统一起来的基础,一旦我们超越了心理内与心理间机制的简单对立,我们就会得到一种全新的心理机制理论3.3自发动作与中介动作的互补皮亚杰与维果茨基都把动作或活动作为儿童发展的出发点对皮亚杰来说动作似乎是发生在自然环境中的一种自然事件或自发性事件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为了认识客体儿童必须对它们施加动作如移动连接组合拆散及再集拢它们从而改变它们,知识总是与动作或运算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与转变联系在一起的,他把活动理解为外部物质动作和内部内化动作运算两种水平从而勾画了一幅从动作到思维的清晰的图景维果茨基的动作概念是由社会、文化、历史所构造的一种有意义的动作,他称之为“符号动作,或直接就称为中介动作”,但他并不完全否定个体自发动作4.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对教学的意义4.1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或其建构主义从本质上阐释了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及其思维发展过程,作为主体的学生在与外部环境或者说是教育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过程中促进了知识和思维的发展,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学生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活动的主体,图式理论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的思想,学习者需要参与到主动地学习中去从而使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自发研究活动来创建和建构理解而非通过教师引领的教学向他们传递观念。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指出高级心理机能为人所有虽然它们是从低级的机能发展而来,但它们与低级的机能在很多方面都不同高级心理机能处于人的控制之下源于社会来自学习者的行动今天我们要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教学的优化科学化来对学生施加影响,全面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必须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4.2教学策略要和学生的能力相匹配皮亚杰认为教育不应让学生因为学的东西太容易或太难以致不能理解而厌倦学习,他认为不平衡水平必须是适当的才能促进发展,当设置的不平衡状态超出了学生的能力接受水平时非但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相反,还会阻碍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发展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在适应学生原有认知发展水平的同时还应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教师及其他更有能力的同伴应多给予儿童帮助和指导,促使他们超越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实现其潜在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而设计的学习体验应当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4.3教学要提供学生互动的课堂情境皮亚杰认为知识是学生主体在与客体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己构建获得的因此他主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他们积极学习的问题情境,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不要对他们的学习活动过多限制,这样不利于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抑制其创造性才能的发挥。

      维果茨基视发展为各种文化工具的内化且社会或文化的性质如何决定所要形成的文化工具的类型这一观点已延伸至课堂,人们已将课堂视为一种社会群体与文化 将学习视为对文化的内化,而课堂的组建方式会影响学生的互动类型及他们内化的心理工具的类型,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与成年人和同伴一起学习,诸如合作学习等小组学习情境4.4教学要重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皮亚杰强调平衡是儿童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证明了,认知是主体在不断寻求平衡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能动性的结他发现了自我调节在平衡中的作用指出儿童的认识活动始终离不开主体能动的调节作用,主体在自我调节的平衡化过程中实现认识结构的连续更新和螺旋上升,皮亚杰的平衡化目标在教学中的精神实质就是促进儿童逐步建构起具有创新功能的自我调节系统促进其主动有效的学习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功能由学习者进行调节和控制,维果茨基把文化调节如工具符号和社会接触等作为高级心理机能的中介机制研究符号调节活动是如何转化为认知活动的因而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调节系统,必须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化创设各种问题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加强对自身认知结构的监控和调节,提高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不断地更新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并培养学生对自己知识获取过程的监控调节。

      5.结论综上所述皮亚杰与维果茨基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既存在差异又相互补充,并且这种互动互补在教学实践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具体到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二者的理论,以促进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完善参考文献:[1]刘长城等: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3(1)[2]皮亚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熊哲宏:皮亚杰哲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龚浩然等译:维果茨基儿童心理与教育论著选[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