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成藏条件及勘探有利区分析.pdf
4页范增辉,等: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成藏条件及勘探有利区分析 能力的烃源岩层这些烃源岩不仅为须家河组气藏 提供了丰富的烃源,而且也为侏罗系红层提供了大 量气源 勘探与研究表明,在川西坳陷发育了多套烃源 岩,即马鞍塘一小塘子组烃源岩、须家河组须二 段、须三段、须四段和须五段烃源岩其中马鞍塘组 一须三段为近海型盆地,须四段和须五段为陆相 煤系 烃源岩具有厚度大(表1)、分布广、有机质丰度 高(表2)、品质好及生气量巨大的特点,并且在川西 坳陷各段具有一定差别 表1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烃源岩厚度统计表 层段 厚度/ 烃源岩 烃 厚 T3X 600~300 黑色泥页岩夹薄煤层煤线 360—180 T3x 800~500 黑色页岩夹少量煤线 300~200 T3 x 1 200~600黑色泥页岩夹薄层煤质碳质页岩、煤线750~300 T3X 800~500 黑色页岩为主,夹煤线 300~200 T3t 700—200 黑色泥页岩 300~50 T3m 200~100 黑色泥岩,暗色灰岩 120~40 合计4 300~2 200 2 130~970 表2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类型及成熟度统计表 烃源岩以泥质岩为主,煤层为辅,煤层分布不连 续,最大厚度可达10 m。
其中须三段沉积厚度最 大,主要沉积环境为滨海三角洲平原河漫湖沼,源岩 主要以腐殖Ⅲ型干酪根为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 0.82%~3.34%;马鞍塘组和小塘子组为海湾、滨海 相泥质岩、煤以及少量的碳酸盐岩,源岩以腐泥I型 和混合Ⅱ型干酪根为主,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81% ~1.94%和0.48%~6.6% 根据3次资评结果可知,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 组资源量为7.795 5×10“m资源探明率仅为 0.45%,勘探潜力巨大 J (2)烃源岩生排烃持续时间长川西坳陷各地 区由于地质条件差异,特别是各地沉积速率和遭受 的构造变动差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各地古地温和 剥蚀厚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各地烃源岩 的生排烃时期,使得生排烃持续时间长,出现多次生 排烃高峰期 T m+t—T,X 油气成藏系统的生、排烃高峰期 有3个,分别为T,X 沉积时期、J:s时期和J3p时期; T3X 一T3X 油气成藏系统的生、排烃高峰期有3个, 在时间上分别为T3X 时期、J2q—J2s时期和J3p 时期 可见,烃源岩生排烃持续时间长,从印支中晚期 一直延续到燕山期 2.2储集层特征 须家河组砂岩十分发育,砂岩/地层比平均在 47.34%一84.38%,主要发育于须二段、须四段 (表3)。
(1)须二段须二段沉积早中期,川西坳陷的 沉积是小塘子组沉积末期海退序列的继承和发展, 其中新场地区主要发育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 随着龙门山半岛的继续上升,河流沉积更为发育,在 河流入湖处形成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沿龙门山造 山带前缘连续发育有数个规模较大的辫状河三角洲 ·27· 范增辉,等: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成藏条件及勘探有利区分析 沉积体系须二晚期,在继承早期古地理面貌的基 础上,一方面周边的旺苍一南江地区和长宁一泸 州一带出现了大面积的剥蚀区;另一方面受盆地向 西南方向翘倾的构造沉积影响而使盆地南部的浅湖 沉积面积扩大,湖盆地边缘的冲积平原一三角洲 沉积体系宽度明显变窄并向古陆方向退缩 孝一新一合一丰地区须二段沉积属于江油 一绵阳一德阳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前缘亚 相带的南侧主体部位,多套进积型三角洲分支河道 砂体叠加毯状砂或河口砂坝,储集性较好;须二段在 整体超致密背景下仍发育多套非均质性较强的裂缝 一孔隙型以及部分孔隙型储层,具备形成大中型气 田的良好储层条件 (2)须四段须四段是须家河组上、下2个“成 盆期”分界的开始,以“安县运动”为显著标志须 四段沉积早期,川西坳陷总体以发育扇三角洲沉积 体系为主,普遍发育砾岩;其后随着基准面不断上升 和湖水位上涨达最大湖泛期,以发育浅湖沉积环境 为主,晚期伴随基准面下降,盆地边缘辫状河向湖盆 方向推进过程中,川西坳陷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体系,向南逐渐过渡为滨湖沉积环境,向东部丰 谷地区局部层段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表3 新场一丰谷地区须家河组砂体厚度统计表 孝泉一新场一合兴场一丰谷地区须四段属 于安县一绵阳一德阳大型扇三角洲一辫状河三 角洲一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前缘亚相带的北侧主 体部位,亦以水下分流河道广泛发育和砂质沉积作用 非常活跃为主要特征砂地比30%~50%,地层旋回 特征非常清楚,界面清晰,易于横向对比 另外,须五段和须三段也发育有储层段 须五段储层:在孝泉、新场地区主要发育于须五 段的上部和中部,而在须五段下部,新场地区基本不 发育厚度大于5 m的砂岩,但孝泉地区则较为发育; 在合兴场地区,砂岩储层则主要发育于须五段中 下部 须三段合兴场地区砂岩储层主要发育于该段 的中上部,其次为下部;孝泉、新场地区砂岩储层以 新场发育程度最高,孝泉发育差 2.3盖层 统计表明区域盖层之一的须三段平均厚度为 800 m左右,在坳陷中段可超过1 000 m,其中泥页 岩所占厚度(泥地比)均大于50%须五段泥地比 一般都大于50%,即在须五段中有200 m左右的泥 页岩盖层 这些泥页岩层连续分布在整个坳陷内,而且它 们的突破压力较高,达10—15 MPa,因此这2套区 ·28· 域性盖层都具有很强的封盖能力,可以作为优质盖 层,另外,须二段、须四段内部还发育有良好的直接 盖层。
因此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具有良好的区域 封盖条件总之,须家河组泥岩纵向层系较多、横向 分布稳定,对天然气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3勘探有利区分析 3.1 须二段有利区预测 孝泉一新场地区构造形成初期(燕山晚期)与 烃源岩生气高峰和油气大规模运移时期(燕山晚 期)相匹配;构造定型期(喜山期)与最终形成气藏 的时期(喜山期)相匹配川西坳陷构造发育史分 析表明,在孝泉一丰谷北东东构造带上分布的、与 构造带呈斜交的一系列北东向局部构造(孝泉、新 场、罗江、丰谷构造)为燕山、印支期形成,其形成时 间早于油气运移的高峰期,非常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且孝泉一新场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深部断 裂及其伴生的裂缝网络系统发育,利于天然气的垂 直运移和富集 可见,孝泉、新场、合兴场、丰谷NEE向构造段 须二段虽在横向上存在较大的相变,但钻井证实须 二储层并不匮乏,且存在物性较好的储层与古、今 构造位置匹配,在该构造带上,只要有好的裂缝系统 范增辉,等: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成藏条件及勘探有利区分析 配置,就可能获得好的油气产能 在对合兴场一丰谷地区海拔一4 200 m以浅 的须二储层及孝泉一新场一罗江地区海拔 一4 450 m以浅的须二储层进行预测、含气性检测 及裂缝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前文成藏主控因素的分 析,选择标准重点考虑古今构造部位+裂缝分布+ 储层分布。
如果构造圈闭等值线线内存在有利地震 相带和预测裂缝发育部位,为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 如果构造位置相对较低,但裂缝发育且位于有利相 带内,则这个区块为油气较有利区 3.2须四段有利区预测 孝泉一新场地区虽然须四段储层非均质性较 强,但也存在物性较好的储层,个别储层砂体较厚, 在横向上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因此决定该段油气富 集的主要因素是构造位置、须五段盖层分布和沉积 的有利相带当然有微裂缝发育的部位,可能会进 一步改变储层的物性,使油气获得更大的储集空间 该段油气有利区预测主要考虑古今构造部位+须五 段盖层+储层分布+裂缝分布 选择油气富集区的主要原则是,在构造高部位、 储盖层有利或在构造高部位、油气较有利相带、裂缝 发育部位为油气有利区;若构造部位较高但有利相带 较差或有利相带较好但构造位置相对较低,则该区块 为油气的较有利区须四段储层主要位于新场、罗江 地区,在合兴场、新盛、丰谷构造高部位亦较发育 孝泉一丰谷地区须四构造高部位,合兴场一 丰谷地区须四钙屑砂岩地区为须四段储层发育有 利区 4 结论 (1)研究了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成藏条件,总结 出该区油气富集主要具有三元主控特点:发育多套 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品质好以及生气量 大的烃源岩;具有砂岩/地层比高、孑L渗条件好的砂 岩储层,主要发育于须二段和须四段;区域盖层连片 分布,断裂发育程度较弱,油气保存条件良好。
(2)根据湘鄂西古坳陷地区油气富集规律及成 藏条件分析,对古今构造部位+须五段盖层+储层 分布+裂缝分布进行综合判别,指出须二段在合兴 场一丰谷地区海拔一4 200 m以浅的须二储层、孝 泉一新场一罗江地区海拔一4 500 m以浅的须二 储层以及须四段孝泉一丰谷构造高部位、合兴场 一丰谷地区的钙屑砂岩储层为有利勘探区 参考文献 [1]吴世祥,汪泽成,张林,等.川西地区上三叠统水化学场、 水动力场与油气富集关系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 2002,24(1):61-68. [2]龙胜祥,朱虹,朱彤,等.中国石化天然气勘探前景展望 [J].天然气工业,2008,28(1):17-22.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in Middle Segment of Western Sichuan Basin FAN Zenghui OU YANG Cheng LI Le WANG JingZHAO Yuan (1.Geophysical Prospecting Company,CNPC Chuan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Co.,Ltd.,Chengdu 610213; 2.Geologic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CNPC Chuan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Co.,Ltd.,Chengdu 610051)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petroleum discoveries and distributions of the favorable sedimen— tary facies zones,local structures,faults and fractures,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ation test data and reservoir thickness,reservoir property and logging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favorable sedimentary facies zones,local structural setting.and faults&fractures are the three major factors controlli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western Sichuan basin.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ource,reservoir and cap rock space distribution basic petroleum geological conditions,point out the favorable direction of the next step of the exploration,local structural nose struc- tu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