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凯_劳动关系学_第04章.ppt
52页第四章,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第一节 劳动关系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一、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 一般人们把能够对劳动关系系统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通称为劳动关系的环境劳动关系系统与所处的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劳动关系研究应当将环境因素纳入进来,以便探寻劳动关系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平衡,保持劳动关系系统的协调发展和稳定运行,从而实现劳动关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系统论观点 按照系统论观点,社会关系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个子系统所组成的要达到一定目标的开放系统,该系统不仅要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还要不断地调整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和正常运转劳动关系是构成社会关系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它会受到社会关系外部因素的影响;此外,作为一个子系统,它还要与社会关系其他的子系统发生关系因此,按照系统的观点,可以将劳动关系的环境划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种 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是劳动关系组织的不可控制因素或者间接控制因素;而劳动关系的内部环境因素,则属于组织的直接可控制因素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是指在系统之外能够对劳动关系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以复杂、交错、多变的方式,对劳动关系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外部环境因素从系统外施加影响,而在系统内发挥作用研究外部环境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中对外部环境的全面分析,有利于劳动关系系统的准确确定,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和揭示其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二、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对环境因素的研究,最早将环境概念引入劳动关系研究中的是邓洛普,他在《劳动关系系统》一书中构建了较完整的劳动关系的分析框架他认为,劳动关系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由行为主体、环境、意识形态规则网络四部分构成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大致分三类,环境规定系统内主体的互动分别是:技术条件,市场或预算的制约,社会系统中的权利关系和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寇肯更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劳动关系行为主体对环境变化的对应,在劳动关系模型中追加了“策略选择”这一动态要素 美国学者桑德沃在《劳动关系:过程与结果》一书中,不仅构建了劳动关系理论模型的分析框架,还对影响劳动关系及其管理运作的各项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1 环境因素, 2 工作场所因素,3个人因素三,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关系发展的环境变迁与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最近20年,因交通信息业与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的社会与经济、文化结构都有非常大的变迁,这些变迁的速度与幅度比过去数百年来所累积的变化还要快、还要大。
造成社会与经济结构巨大变化的几个主要趋势是:,,1,国际化、自由化与全球化 2,中产阶级的兴起与产品需求的多元化 3,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促使了产业结 构的合理化 4,政治民主化与法律规制的缓和 黄越钦教授把21世纪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发展趋势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扬弃意识形态枷锁,进入环境本为的新时代21世纪劳资关系的主要特质,正随着全球意识形态的退潮而逐步浮现工业革命以来曾经被认为是劳资间互动基础的阶段“斗争”正逐渐消失,以“合作”为本质的劳资关系体制逐渐形成不论是理论或实际,劳资政各方合作共同提升工作环境的品质,落实工作环境权,可断言将成为21世纪劳资关系体制的主轴2,未来的劳动关系将以社会安全体系为基础从劳资关系法制化的角度观察,21世纪劳资关系发展的基础,必然以建立完整的社会安全网为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解决劳动问题的主要手段,逐渐超出单纯劳动法的范畴,借由社会法所建立的社会安全网络共同完成3,经贸全球化激烈冲击劳动市场在全球化的时代环境中,不但国际之间贸易竞争激烈,国内市场也将向世界开放,而完全暴露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过去以国内为基础的各国劳资关系体制将遭到严重的挑战。
4,信息化造成结构性的影响信息化的推进,未来将深刻地影响目前劳资关系的组成与结构,不但工会的组织动员方式、劳资关系的游戏规则不断推陈出新,甚至在雇主与劳工的个别关系,亦即劳动契约制度上,一些重要的转变已然形成,这对于21世纪整体劳资关系体制将产生重大影响在世界经济已经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环境变幻莫测,要在竞争中生存并保持持续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要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要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因此,组织必须正视环境存在,适应环境变化,不断地调整劳动关系,才能获得和谐稳定的发展第二节,劳动关系的经济环境因素,一个国家的经济,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它的各个部门,都是影响劳动关系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劳动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影响劳动关系的经济环境,是一种最基础的社会关系经济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市场状况和技术进步等因素一,社会经济结构与劳动关系,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决定着整个社会面貌 社会经济结构由两大子系统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分工关系,即本来意义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就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劳动的社会结构,换句话说,是人们在参加社会劳动方面彼此的关系”劳动关系与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其一,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资料所有制特别是其中的劳动力所有制关系决定着劳动关系的性质;其二,生产关系实际上也可以说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与劳动关系的统一;其三,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关系主要指的是劳动关系,因为劳动关系构成并表现着生产关系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内容劳动关系,是一定社会劳动形式的质的体现,反映着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及其在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劳动关系既体现着生产关系的质的内核,又是劳动力所有制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及其组织关系、劳动者的劳动与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内容的具体统一劳动关系是制定劳动制度、劳动政策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着社会劳动的运行及其体制在当代经济社会中,劳动关系的运行机制及其完善,正在成为人们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最直接、最敏感、最重要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与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直接相连,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关系形成以后,社会劳动关系的完善就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了。
二,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由两方面组成:以所有制为核心的经济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前者称为经济制度,后者称为经济体制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劳动关系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制度的不同也会对劳动关系带来影响体现社会经济制度核心的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劳动关系的性质所有制的基本类型有两种:公有制和私有制在不同的所有制下,劳动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经济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具体方式,它集中体现为资源的配置方式,经济体制主要有两种: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是通过政府有计划的直接配置来实现的,企业基本上没什么决定权和控制权,完全要按照政府的指令行事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价格杠杆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企业拥有了相对独立的自主权,政府只是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并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决策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解决市场更好地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率,如何协调好各种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问题整个国民经济是由许许多多不同门类的产业构成的所谓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现在国际上通用的产业分类是三分法,即把社会经济部门划分为三次产业就业是劳动关系领域极其重要的问题而就业状况直接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意味着社会劳动关系的复杂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为特征,这种经济体制尚处在转型过渡时期因此,我国的劳动关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而我国产业结构的特征,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劳动关系的性质及其调整方式三,市场状况,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构成市场当中三个基本要素关系 劳动力市场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就业关系,就业关系形成劳动关系 经济环境能够改变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力量对比 这些经济因素受到经济运行总体状况的影响,他们主要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周期的阶段等四,技术变革,技术变革和经济一体化瓦解了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和大生产体制,影响到劳动关系系统在劳动关系研究的领域中,技术变革一向被视为影响劳动关系发展的而重要因素之一新技术的引进,可以预期地失序和冲突将成为劳动关系的主轴之一 技术变革对劳动关系的另一影响就是劳资互动关系的调整 科学提供技术,而技术运用知识。
技术因素是生产硬件,主要有制造产品的工具和机器、工人的技术和工艺以及使生产和组织正常运转必要的管理技艺等劳动关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与技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从中国来看,劳动力供大于求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新的产业革命使劳动者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技术变革引起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劳动关系的状况第三节,劳动关系的政治法律环境因素,政治法律环境是影响劳动关系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的外部环境政治法律环境主要指总的政治形式及立法和司法现状,包括政治制度、党派关系、法律法规以及国家产业关系政策等 一般来说,政治法律不同,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有所不同一,政治体制,劳动关系的政治环境的构成因素包括: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政府机构,政府政策社会法制,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等等,其中政治体制,居于基础性地位 政治体制一般是指国家的政治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政治体制从基本性质上来分主要有两种:集权与民主政治环境状况受到参与决策的各派政治力量的主张和其鼓动手段的影响 政党是阶级利益冲突发展到近代的产物,作为阶级利益的代表着和阶级力量的领导者,政党在当代政治生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制度和政府系统也影响劳资关系。
我国的劳动关系目前正处在一种历史的转换时期这种历史转换从体制上说是由计划经济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市场经济的劳动关系;从性质上说则是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而如果要形成一种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政治的民主化,特别是产业关系政策的民主化,应该是其不可或缺的政治条件二,政府治理,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府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政府的治理方式和方针政策,对劳动关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政府治理的重要目标是建立和保持各种利益关系的平衡 政府治理的具体途径就是公共政策 在诸多政策环境中,就业政策对于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组织中的劳动关系的影响最为直接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会通过宏观经济环境来影响各营利组织的劳动关系 教育和培训政策对于劳动关系具有更加刹那过期的影响当今时代,政府开展的活动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规制,(2)定价,(3)提供物品 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的宏观调控可以是“双轨调控”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要保留较大的行政控制力度。
而要完善政府的劳工政策,显然是我国劳动关系能否和谐发展的最重要的任务和基本的政治条件三,法律规制,影响劳动关系的法律环境主要是指法制尤其是指与劳动相关的法制的健全与否、法律的普及程度以及法律的执行情况等由于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劳动关系,因此,与劳动相关的法制环境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劳动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是受法律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