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人选唐诗研究-唐人选唐诗的标准解读.docx
6页唐人选唐诗研究唐人选唐诗的标准解读 论文导读:笔者所研究的是1993年傅璇琮先生编撰的《唐人选唐诗新编》,它是继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编印的《唐人选唐诗(十种)》后又一“唐人选唐诗”选本结集,并在此基础上增补了《翰林学士集》、《丹阳集》、《玉台后集》、《珠英集》四种,它删去了似为抄录而非编选的敦煌写本唐诗,共计收录13种“唐人选唐诗”再者,编选者自身的兴趣爱好、学术视野、诗学观念与选评标准等,也同样影响着诗人作品的是否被选,选家的编选目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关键词:唐人选唐诗,标准,解读笔者所研究的是1993年傅璇琮先生编撰的《唐人选唐诗新编》,它是继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编印的《唐人选唐诗(十种)》后又一“唐人选唐诗”选本结集,并在此基础上增补了《翰林学士集》、《丹阳集》、《玉台后集》、《珠英集》四种,它删去了似为抄录而非编选的敦煌写本唐诗,共计收录13种“唐人选唐诗”据笔者统计,13个选本中,只有殷璠的《河岳英灵集》、芮挺章《国秀集》、姚合的《极玄集》、韦庄的《又玄集》、韦毂的《才调集》分别选录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这四位大诗人的诗具体情况见下表:书名 作者李 白杜 甫王 维白 居 易河岳英灵集1315国秀集7极玄集3又玄集4742才调集28227总数4573129其中,有些诗在选集中有重出现象,如《河岳英灵集》、《又玄集》都选录了李白的《蜀道难》、《古意》,《河岳英灵集》、《国秀集》都选录了王维的《入山寄城中故人》、《息夫人怨》、《淇上别赵仙舟》(在《国秀集》里分别题为《初至山中》、《息伪怨》、《河上别赵仙舟》)等。
然而,“唐人眼中的唐诗,与我们眼中的唐诗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正是我们今天的唐诗研究者不可忽略的”[i]众所周知,诗词曲赋都不是无病呻吟,无缘而发,皆由心而来,由事而起选诗亦然,也并非胡乱拼凑,选与不选,决乎于时代风尚、选家品味等多种因素一、 与时代的吻合1、与选本编选时间的吻合首先,看上文列表,白居易的诗歌只在《又玄集》和《才调集》中被选录,杜甫的诗歌只在《又玄集》里被选录了7首据《唐人选唐诗新编》记载,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选录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年(714-753)时常建至阎防等24人诗,芮挺章的《国秀集》选录开元元年至天宝三年(712-744)自李峤至祖咏等85人诗,姚合的《极玄集》选录开元九年至天宝末(721-757)以钱起、郎士元等人为主的诗而白居易生于772年,卒于846年,也就是说他所生活的年代晚于这三个选本所选录的时代,他的诗歌当然不被殷璠、芮挺章和姚合所选录杜甫的青年时代是在盛唐度过,并且过着一种裘马轻狂、自由散漫的生活几次科考的失利,不仅让他尝到严重的挫败感,也使他诗名一度被埋没没有百姓的流传和达官贵人的引荐,这对于唐代,一个还是以手抄本为主的时代来说,选家们很难熟悉杜甫的作品,然而殷璠、芮挺章和姚合他们选诗的时间也正好是杜甫鲜有人知的盛唐时期。
而杜甫的诗又多作于天宝四年前,漂泊西南时期,远离政治中心,此时各地军阀纷起作乱,吐蕃回纥侵扰不绝致使杜甫所作之诗无以被及时地传颂到京津地区,更难以传达殷璠、芮挺章、姚合之手直至宋代,人们对杜甫诗的关注逐步加深,杜甫的“诗圣”地位才逐步确立,但已经错过了殷璠、芮挺章和姚合编选文本的时期2、创作内容与编选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现状吻合A、与政治经济的吻合据统计,《河岳英灵集》和《才调集》选录李白诗歌分别为13首、28首,总共占了《唐人选唐诗新编》选录李白诗总数的91%以上盛唐,即 “安史之乱”前这一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也达到一种全盛时期,尤其是唐诗经过一百年的酝酿和进步,在此时达到颠峰状态这为唐人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积极向上的氛围,不仅激发了士人对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开始为孕育和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艰苦奋斗可以说,整个盛唐呈现出一派豪迈奔放、雄浑壮大的气象李白借“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来表现对时代、对人生的自信,也始终坚信这份建功立业的心终有实现之日即使是官场上的时进时退,让他或喜或悲,依然果敢地做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面对歧路彷徨的苦闷,还是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盛唐那繁盛气象带给世人的壮大气势和拼搏精神他的诗歌是盛唐风骨的歌颂,是时代的演绎,作为最体现“盛唐气象”的《河岳英灵集》必然选其诗中唐时,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暴露出一系列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白居易的《秦中吟》就是其真实写照顺宗永贞年(805)时,发生过以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为核心的永贞改革,提出抑制藩镇、打击宦官、贬斥贪官、罢苛政繁捐等但改革仅七个月,便遭惨败,情况反而加剧《无民税》中“国家有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深刻地反映了此时“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后的社会现状,国家为民减负的初衷扭曲地变成农民的脚拷《伤大宅》中“厨有臭败肉,库有朽贯钱”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官吏、豪门大宅们罪恶的嘴角是他们酿成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剧,也是他们在操纵着社会的变形论文大全腐朽的社会造成了明显的贫富差距,这种差距造就了《贫家女》所叙述的“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 的不同命运在此,白居易用这种讽刺的手法,同情生民疾苦,怒斥了统治阶级的贪暴,揭露了这个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他的这种“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风格,让他的诗成为尖锐现实的真实反映B、文学思想上的吻合经历了初唐近百年的探索与追求,到盛唐这一时期,文学思想以一种成熟与繁荣的面貌体现在诗歌的创作之中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贞观末(650前后),标格渐高;景云(710)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727)后,声律风骨始备矣!”表明唐诗集汉魏诗气象浑沦与齐梁诗情致委婉等众家之长,已经形成声律和风骨的发展大势总的来说,从盛唐诗人们对诗的审美风尚和创作追求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文学思想趋向于追求兴象玲珑的诗境李春青在《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中拿唐诗与宋诗作比较时评价唐诗说“其一,唐诗主要是表现诗人的生命体验——是感性与理性、情绪与思想、需求与愿望浑然一体的心理状态其二,唐代诗人务心于如何将那种内在思绪和盘托出,使内外合一;其三,唐诗的表达实际上乃是呈现……”这话揭示出唐诗一大特征——她追求的是感情的自然抒发诗人们兴寄而发,情感借助于万物,缘于万象《河岳英灵集》选李白诗十三首,《古意》在其列;《又玄集》选李白诗四首,而《古意》仍被选中,可见唐人对这首诗的喜欢论文大全《古意》语言质朴而又炉火纯青,是自然的美,看不到雕琢之态,而生活趣景与闲适心情鱼水交融。
王维、李白的这些诗正是如此,完好地体现出“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ii]的文学思想显然,他们的诗歌必然被编选者们所青睐二、契合编选者的审美趣味再者,编选者自身的兴趣爱好、学术视野、诗学观念与选评标准等,也同样影响着诗人作品的是否被选,选家的编选目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国秀集序》:昔陆平之论文,曰“诗缘情而绮靡是彩色相宜,烟霞交映,风流婉丽之谓也《箧中集序》:或问曰:“公所集之诗,何以订之?”对曰:“风雅不兴,几及千岁,溺于时者,世无人哉《中兴间气集序》:但使体态风雅,理致清新,观者易心,听者竦耳,则朝野通取,格律兼收《才调集序》:或闲窗展卷,或月榭行吟,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但贵自乐所好,岂敢垂诸后昆所摘录的这些句子,都是各个选本选诗的标准,《国秀集》主张“风流婉丽”的形式美,语言上讲究色彩和声韵的美;《箧中集》则慨叹风雅不兴,他以《诗经》的风雅为标准;《中兴间气集》则明确提出要讲究理致清新和文辞上风雅;《才调集》也要求风格婉丽,偏重闺情在《极玄集》里,姚合以王维诗居首位,并称其为“诗家射雕手”。
《国秀集》、《极玄集》、《才调集》都选录了王维的诗,而《箧中集》、《中兴间气集》虽未选王维之诗,但选录了“大历十才子”等部分继承了王维衣钵的诗人之诗即便是唯一选录了杜诗的韦庄的《又玄集》,选录的也都是清新雅致之作很明显,编选者在这一时代氛围的影响下,审美趣味都偏向于王维及王维这派诗风,对符合清新、淡远、明丽要求的诗大为赞赏论文大全相比之下,杜甫生活在由盛唐到中唐的转折时期,所作的那些以史实为依据的诗歌和他的写实风格,在他们的眼里,就似乎显得不合时宜了那么,《唐人选唐诗新编》中其他选集没有选录杜甫的一大原因也正在于此,他的感情基调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追求兴象玲珑的诗境与自然之美的文学思想格格不入,很难找到让唐人欣赏的切入点编选者们的眼光带动我们跟随着唐人的脚步,去细品唐诗的丰韵,深读唐诗的风采品读着唐人眼中的唐诗与我们眼中的唐诗的差异,四位大诗人在各选本中被选录数量的差距,杜甫之诗出现于韦庄《又玄集》等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已经能够浮出水面,而我们所要探讨唐人选唐诗的标准这一主旨也已渗入文中所以,我们说,欣赏一个作品或一位作家,不能单纯地锁定在作品、作家本身,还要将他们置于他们所属的这个时代大环境中;再者还要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角度去发掘编选者们的视角,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方向性地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i] 胡明.关于唐诗——兼谈近百年来的唐诗研究[J].文学评论.1999,(02)[ii] 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参考文献[1]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2]周勋初.李白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3]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4]中国唐代文学会、西北大学中文系、唐代文学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5]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6]金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7]吴怀东.唐诗流派通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8]陈伯海.中国诗学之现代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9] 孙鸿亮.从“唐人选唐诗”看王昌龄在唐代诗坛地位的变迁[J].延安大学学报,2004,24,(03).[10] 吴凤玲.“唐人选唐诗”盛唐选本述要[J].科教文汇,2008,(08).[11] 田英.唐人选唐诗文学思想递擅演进[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2,(01).[12] 韩大强.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评“唐人选唐诗”(三种) 的选诗标准 [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06).[13] 陶敏.唐人选唐诗与《唐人选唐诗十种》[J] .古典文学知识, 1994,(04).-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