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别公平-学校教育的应然选择.docx
6页性别公平:学校教育的应然选择性别公平:学校教育的应然选择 当今时代,社会在性别公平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性别公平还远未实现,我们时代的社会文化仍然是一种性别不公平的社会文化因此,实现性别公平仍然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学校作为培养人的重要社会机构,本应成为走向性别公平的阶梯,成为使女性摆脱传统弱势地位,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发展机会的重要媒介然而,纵观当今的教育现实,人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学校教育活动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它不仅再现和复制了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不公平,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学校教育已经成为制约性别公平的瓶颈,成为实现性别公平的障碍 一、学校教育:性别不公平的再现与复制 1.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由于传统社会规范和风俗习惯还影响着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最初的教育不平等往往是从决定入学开始的在许多国家,传统习俗总是偏向男孩,特别是受到贫穷的制约,家庭经常把入学的机会给予男孩,而让女孩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或者造成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完全丧失,或者占用女性更多的时间,致使她们学习成绩不佳。
而战争、自然灾害、贫穷又导致女性非正常地丧失学习机会 2.教育过程的不平等(教育中的权利) (1)教材文化中的社会性别偏见 教材中的性别偏见是指教材中对某一性别(通常是女性)的人所持的不符合事实的、不公正的态度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对于成长中的男孩、女孩来说,教科书中性别形象很容易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和学习的样板但通过对我国现行教材及读物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教材在渗透性地宣传“男性中心”和“女不如男”的偏见… 教材中男性人物总是多于女性人物,并且男性的形象常常具有主动性和主宰性,而女性的形象则是被动的、受制于人的,存在着明显的传统性别角色定势 教材中的性别偏见致使女生缺乏学习典范,难以建立主体性和实现角色的多元化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化强化女性特质,忽略个别差异,限制了女性的自我认知而教材认同单一男性价值观,使女生无法正视女性经验,形成女性文化传承的断裂另外,也容易使男女学生习得性别刻板印象 (2)教师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教育行为中盼性别差异: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表现出性别差异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与男生互动的时间比女生多2倍;教师更倾向于向男生提开放性问题,而向女生提记诵性问题;男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倾向于启发思考,而女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常常让另外的同学帮她回答;男生的抢答较少受到教师的责备,而女生的抢答通常会受到批评。
教师对学生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表现出性别差异:教师倾向于给男生分配一些有挑战性的、室外的任务,而给女生分配一些比较安静又需要细心的任务教师的这种男女有别的教育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发展 (3)教师教育观念上的性别差异… ①教师评价中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行为的价值判断存在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教师往往认为男生更适合学习理科、工程、计算机等,而女生则更适合学师范、文科、语言和幼教另外,对男女学生同样的行为,教师往往给予不同的价值判断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我国学者张莉莉的一项研究表明:被调查的男女教师普遍认为男生逻辑思维能力强,而女生更善于机械记忆;男生粗心、易马虎,而女生扎实、用功;男生反应机敏,而女生比较古板;男生可全身心投入学习,而女生易受情结困扰;男生比女生更有发展潜力,且男生擅长理科,女生擅长文科教师眼中的男女学生就是教师眼中的尺子,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男生女生的行为,就会衍生出不同的准则、不同的结局教师不同的评价会引发不同的期待与要求,从而对男女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教师期待的性别差异: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大量的研究表明,不管是女教师还是男教师,给予男生的指导时间、注意力和爱抚都多于女生,对男生的期待也高于女生当女生成绩好时,被认为是死记硬背、认真刻苦的结果,而男生成绩好被认为是’因为聪明、能力强这种教学过程的性别偏差在很多时候会使女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进一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4)学校组织与学校文化 学校人事结构中的性别不平衡:学校人事结构中的性别不平衡也是影响男女生性别观念的因素之一在教育系统中,年级越高,男教师所占的比重越高各级学校中,虽然女教师数量很多,但领导工作多由男性担任另外,高学历大多是男性校园内教职员工的角色分工常常成为学生观察模仿与角色认同的对象学校人事职位阶层出现的:“男高女低”现象,容易使学生产生男性处于优越地位的典型印象,将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视为理所当然,而且可能还会影响学生的角色期望和学习成就 学校文化、体育设施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学校的宣传栏与布告栏、各种名人名言与伟人照片,都存在明显的性别不平衡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课外读物尤其是虚构类文学作品,充斥着性别刻板印象体育运动则是校园活动中最能体现性别差异的活动之一在操场上活跃着的几乎都是男生;绝大部分的体育设施为男生所占用。
在各种体育比赛中,男生往往是主角,而女生则更多地充当拉拉队员的角色 3.教育结果的不平等(教育后的权利) 教育后的权利,是教育平等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尽管这一目标在任何国家都未能实现,但在男女学生身上体现的教育不平等,却实在令人担忧一方面是男女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另一方面是相同学习成绩的男女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求职结果上的巨大差异前者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对女生的歧视,后者则反跌了社会对妇女的偏见 二、关注女生教育,实现两性教育公平 1.两性教育公平的立法工作 通过立法来实现两性之间的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是推动两性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联合国1979年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89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其中,包含了一整套关于教育权利和性别平等的最全面并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承诺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宗滴恩举行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确定了20XX年为实现初等教育普及的期限之后的联合国一系列会议和宣言,都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重点重申了教育中性别平等的条款 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发表的《行动纲领》更是对两性教育公平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各国政府和行动者,应推行一种积极和明显的政策,将性别观点纳入所有的方案和决策之中,从而在作出决定之前,分别就对于男女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制订人权教育方案,将性别层面纳入所有等级的教育”,鼓励教育机构在一些课程中列入有关联合国各项公约 所载妇女人权的内容;从学前起,促进女孩和男孩之间平等、合作、相互尊重并共同分担责任;编写无性别陈规定型看法的课程、课本和教具;增加女孩接受科学、数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和高科技等领域教育的机会,以及鼓励女孩选修学术和技术课程,以拓宽其今后择业的机会等等。
在我国,也有相应的法律来保障男女两性的教育公平如:1986年出台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相应年限的义务教育1992年颁布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提出:“保障妇女的文化与教育权利: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履行保障适龄女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在国务院制定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XX-20XX)》中,更是明确规定要:“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 但是,从已有的法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有关两性教育公平的立法大都集中在保障两性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一较低层次上,而且对两性教育公平的规定大都是宏观的、笼统的和模糊的另外,对于法律实施的保障和违法责任的规定也缺乏硬性的要求因此,性别视角纳入立法工作中,确保两性获得法律上平等的教育权和教育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对待,通过法律保障女生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上受到公平的对待仍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2.社会性别公平教育政策的制定 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基础教育政策的主流,对各项基础教育政策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审视、清理和修订现行教育政策的性别歧视和性别盲点方面的内容,是实现社会性别公平化教育的重要前提。
对此,郑新蓉教授也提出了十分可贵的建议:(1)审视、清理和修订现行教育政策和法规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盲点方面的内容;(2)使各项性别平等法律和政策具体化;(3)建立特别扶持政策;(4)让更多的妇女参与教育决策;(5)国家强力推行性别公平的教育政策 3.学校教育的重建——关注女生教育 女性主义者指出,社会性别公平化教育的真正实施必须建立在以多元文化教育模式为前提的学校基础上的教育重建James Banks提出了这种教育模式应具备的五个要素:(1)内容的整合即:将包括社会性别、不同种族、族裔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融合渗透在课程之中,而不是零星的拼凑在学校课程上,应该设置社会性别公平化的多元文化课程,在正规课程中包括各阶层男女双方的经历,必须使男女学生在所学教材中看到女性的形象2)知识的建构了解权力与真相之间的关系,以新的视角改变现行社会和历史状况下的知识内涵,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3)偏见的减少批判各种刻板观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解他人经历的窗口4)公平化的教学让每个人在学习中都能使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5)赋予学校重新建构内部文化和结构的权力学校只有重新建构了它的文化、结构和教学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公平。
4.提高各级学校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教育性别公平理念和意识 提高各级学校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教育性别公平理念和意识,尤其是微观教育活动中的性别公平,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期望和评价、教育观念和方法等方面的性别公正等,是维系教育过程中教育公平的一条重要渠道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专项培训以及设立专门奖惩制度提高教师的社会陆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不带性别偏见,增加对女生的关爱,培养其学习的自信心消除性别歧视对待,让女生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得到与男孩一样的发展和锻炼另一方面,我们应将“女性学、性别与教育”等课程纳入师范教育体系,培养未来教育的性别意识和性别公平观念,消除已形成的性别刻板观念和性别图式 5.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方法 教师建立起有关社会陛别公平的概念框架,并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改进教学和方法,为学生创设更加公平的课堂环境,是男女儿童获得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保障为此,Janice Streitmatter给教师提出了以下建议:(1)语言的正确运用教师要了解语言在社会性别态度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在教学中仔细地选择所运用的语言2)鼓励合作的课堂学习方式,减少竞争氛围。
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得男女生都能从中受益,有助于建立起积极的行为与心理模式,并能促使两性的相互了解与尊重3)采取适当的课堂活动组织形式教师应注意在学生座位的排列、小组划分上避免性别隔离现象4)社会性别平等的师生交流方式教师不应把自己在教室的活动空间限制在只与某些学生或群体频繁接触的范围内,应均衡地照顾到教室中的每个学生 6.改革课程和教材 首先,应将性别视角纳入课程设计的理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男女两性的经验、传统、价值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使课程真正成为促进男女儿童发展的材料,而不是宣传性别偏见和强化性别刻板观念的工具其次,针对现行教材中缺少富有时代感、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鲜活而具体的女性性别榜样的情况,我们应使现有的教科书中多一些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