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doc
7页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苏州园林的形成及特点 2二、何为诗情画意 3三、诗情画意在苏州园林中的体现 4四、诗情画意的景观对现代造园意境美形成的影响 5结语 6参考文献 66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及其对现代造园意境美的影响张洁重庆三峡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08级 重庆万州 404000摘要 本文从苏州园林由春秋时期到现代的形成过程,及其整体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四大特点,分析了诗情画意在苏州园林建造艺术中的体现,进一步分析了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对现代造园意境美的影响关键词 意境美 苏州园林 造园一、苏州园林的形成及特点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从春秋时期到现代,苏州造园史延绵悠长,苏州园林发轫于春秋时期吴国的苑囿、离宫苏州私家园林在血与火交织的魏晋期初成规模顾辟疆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私园”,以美竹闻名,也有“怪石分相向”与之齐名的是刘宋时名士、艺术家戴颙在苏州齐门内的园林,聚石饮水,植林开涧,有若自然。
盛唐吴画家张璪在所著的《绘境》中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成为包括园林在内的艺术创作的圭臬宋代诗画渗融的写意式山水园林走上了静雅一途苏州是宋元文学的中心,文人以诗画入园,私家文人园有50多处,园林中的一丘一壑自风流,一草一木皆有情其中大多数属于“归来”主题:蒋堂的隐圃、叶清臣的小隐堂、程致道的蜗庐、胡元质的招隐堂、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史正志的渔隐……朱长文有别业“乐囿”,苏舜钦筑沧浪亭……自此以后,隐逸文化精神始终成为苏州园林的主旋律元末,在统治者“以功诱天下”的政策的激励下,苏州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远离战火的苏州城镇士人园得以发展明初,苏州园林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随着经济的发展,到明中叶以后再度掀起高潮吴中富豪“竟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于是乎,“城里半园亭”,有明一代,苏州园林先后有271处,其中就有如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私家园林拙政园、留园、艺圃清代康乾盛世,中国古典园林呈现出艺术大总结的趋势苏州经济继续繁荣,大批文人参与构园理论著作层出不穷,构园名家巧手迭出清道光年间,“欧美风雨”席卷而来,殖民文化开始强行驻入,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中国古典园林。
苏州园林依然是传统与蜕变并有,而且大多以传统为主根据不完全统计,清代苏州园林共有130出,著名的有耦园、怡园、退思园、曲园、听枫园等民国建立前后,在“三民主义”治国纲领和“自由、民主、博爱”等旗帜下,苏州城镇的公园也应运而生,如,苏州公园、亭林公园、吴江公园、虞山公园、太仓公园等解放以后,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若干传统古典园林,如双塔影园,木渎的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太仓南园等,直到20世纪,苏州园林尚存大中小园林、庭院169处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苏州传统私家园林一脉,又开始延续 苏州园林的最大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图画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是其中最突出者,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中找出同来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因此,作者的这种作为游览者的感受是精当的、恰切的,这也表明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
另外,对于“图画”,我们也应该深究一下,才能更好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一般说来,图画中描绘的景致既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将自然天成的景色进行抽取、提炼、集中,然后创作出既不悖于自然之理又更具有美感的画图来据此,我们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1)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2)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3)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
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4)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苏州“四大名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
二、何为诗情画意苏州园林宋后逐渐形成地方文化特色,最主要的是:小巧而静雅小”指面积小,是在咫尺天地里再造乾坤,“芥子纳须弥”;“巧”是善于运用艺术手段分割空间,使之峰回路转,庭院深深,别有洞天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精”是精致,叠山理水,建筑陈设,花木配置,无一不精,表现出高超的营造技艺;“雅”指文化含量高,苏州园林是雅俗兼有,但以表现士大夫雅文化为主,融文学、戏剧、哲学、绘画、书法、雕刻、建筑等艺术于一炉,积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名士风流,是士大夫文人思想和精神的凝聚,文化忧患心态的物化,寄托自我超越心绪的乐士,集中反映了文人们对道德境界和审美理想境界的刻意追求苏州园林一切景语接情语,需要细细品味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进行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艺术苏州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观,熔铸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三、诗情画意在苏州园林中的体现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没有专职的造园师,古典园林出于能诗善画的文人的目营心构,属于诗画艺术载体,中国的文学、艺术乃至传统习俗无不以含蓄为美,它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而作为综合性艺术的古典园林;则是体现含蓄美的典范匾题和对联既是诗文与造园艺术最直接的结合而表现园林“诗情”的主要手段,也是文人参与园林创作、表述园林意境的主要手段它们使得园林内的大多数景象无往而非“寓情于景”,随处皆可“即景生情”因此,园林内的重要建筑物上一般都悬挂匾和联,它们的文字点出了景观的精粹所在;同时,文字作者的借景抒情也感染游人从而激起它们的浮想联翩优秀的匾、联作品尤其如此苏州的拙政园内有两处赏荷花的地方,一处建筑物上的匾题为“远香堂”,另一处为“留听阁”前者得之于周敦颐的“香远益清”句,后者出自李商隐“留的残荷听雨声”的诗意一样的景物由于匾题的不同却给人以两般的感受,物镜虽同而意境则殊苏州园林处处洋溢着清香甘冽的书卷味,充满氤氲的文气和文人气息,犹如一幅幅立体的南宗文人山水画,似一首首隽永的山水田园诗而苏州园林是其代表,徜徉园中,能感受到诗境、仙境、禅境和画境陈从周以诗文境界品苏州名园:网师园若晏小山洞,清新不落套;留园秀色夺人,犹如梦窗词;拙政园中部,清空骚雅,如姜白石词风:沧浪亭蕴涵哲理,耐人涵咏,则具宋诗神韵;怡园仿佛清词,集萃式的传统词派的模拟……苏州园林举目入画:拙政园远香堂北平台北望,是一幅平远山水画,室内一扇扇窗户构成一幅幅尺幅画;网师园琴室是峭壁山和摇曳的紫竹构成立体浮雕画;留园的花步小筑的古藤、石笋和壁上钱大昕题匾,组合成一幅款识的文人画……不胜牧举。
大自然就像一本百科全书般的大字典,艺术家们从中拣出片石勺水,在深切领悟自然的基础上,按照自然美的规律进行了艺术再创造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在自然美中融进社会美,由此孕育并上升为容量极大、辐射力极广的审美意象,升华成“人化自然”比如,苏州网师园的彩霞池蓝本是虎丘的白莲池,池面不值荷莲,池周建筑体量娇小,小小水面,象征渔夫活动的又有烟水,寄托回归江湖之情,彩霞池经东南角的引静桥和西北角的平桥一架,顿呈“龟”状:池西北角的大水湾恰似龟首,东南之窄涧形似龟尾,中部池岸略呈方形,则如龟身这一首一尾,一湾一涧,增加了池的层次,又具有龟呈示的吉祥意蕴将苏州古典园林称为“城市山林”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虽处闹市,却能“隔尘”、“隔凡”,“逍遥于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间”中国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都是以山水为创作对象的,汪菊渊先生曾经这样概括:“文人园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技巧、趣味和文学趣味,以及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美。
远离人世喧嚣的山林,是王权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因为也就成为各类隐逸之士的自由乐士,积淀着士人的高雅和风流,并衍化为中国士大夫高雅的文化范式文人在为自己创设的文化环境园林之中,拳石勺水足可以象征山林江湖,山水成为中国园林最基本的抒情性物质建构艺术最忌直露,构园亦是同理一些构思精妙的佳景,常常隐藏起来,使游人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一转身、一抬头,出乎意料地发现“柳暗花明’’的景色,或者从漏窗花墙中露出几分消息而引起游赏者“满园春色”的联想在园林的审美欣赏中,讲究的是“隐秀”、“曲致”,所谓“景愈长,境愈大而意愈深”,隐是为了更好地显,虚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实,有隐有虚方能使人瞩之不见、观之不畅而思之有味古人曾对宅园提出过这样的设想: 门内有径,径欲曲;轻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后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