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 第七部分 技巧4 从阅卷规则中确定的增分点.docx
10页技巧4 从阅卷规则中确定的增分点高考真题再现专家把脉(2024·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我的立意: 参考立意:1.以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义塑造真实自我; 2.超越定义,追求自我 作文的材料主要围绕“被定义”与“自定义”两个核心概念展开 材料指出,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这些定义可能来源于他人、社会、文化或历史等多个层面同时,材料也强调了我们在面对这些定义时应有的态度:一方面,要认真对待“被定义”,通过明辨是非、去芜存真来助力自己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勇于进行“自定义”,通过塑造自我、彰显风华来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在审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核心概念首先要明确“被定义”和“自定义”的含义。
被定义”指的是外界对我们的评价、认知或标签,而“自定义”则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定位和塑造 2.把握材料意图材料旨在引导考生思考在面对外界定义时,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汲取有益的部分,同时敢于并善于进行自我定义,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3.联系个人体验考生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和感悟来展开论述,使文章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一、卷面力求高颜值1.字体大小适中、规范、工整;2.正确使用修改符号;3.熟练使用标点符号二、开篇紧扣写作任务开篇紧扣写作任务主要是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的,之所以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给考生提供了具体、特定的写作任务,所以考生开篇一定要紧扣写作任务,在第一时间告诉阅卷老师这一特定的读者——“我没脱离任务”三、开篇明确写作角度开篇明确写作角度主要是针对写作角度较多的材料作文而言的,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因为这种类型的作文给考生提供了较多的写作角度,所以考生开篇一定要明确写作角度,在第一时间明确告诉阅卷老师这一特定的读者——“我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四、开篇紧扣写作关键词内涵开篇紧扣写作关键词内涵主要是针对观点类材料作文或写作话题蕴含在材料中的材料作文而言的,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因为这种类型的作文给考生提供的立意关键词一般都是较“实”或较“虚”的词语,所以考生开篇一定要运用“化实为虚”或“化虚为实”“化大为小”的写作手法,准确解读出关键词的深刻内涵,在第一时间告诉阅卷老师这一特定的读者——“我文章的立意很深”五、行文过程反复扣题在论证、抒情和叙述的过程中,不断扣题,强化中心。
告诉阅卷老师,“我没有偏题,我的主题是什么”六、着力打造闪光点从文采、有正能量、精细论证等方面打造作文的增分点掌握常见应用文体格式一、书信体格式1.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2.问候语空两格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4.祝颂语以“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感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5.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在下一行居右写日期二、演讲稿格式1. 标题演讲稿不同于书信,书信可以写题目,也可以不写题目,但演讲稿一定要写题目。
题目可以是演讲的主题,也可以是根据主题拟写的发言题目2. 开场白演讲稿的开头,也叫开场白,主要包括三个要素1)称呼语称呼语要顶格写,要得体,如在学校演讲要写上“老师们、同学们”等2)问候语问候语一般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大家好”“下午好”等3)交代演讲的背景、主题或者演讲的题目如“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寻回劳动的灵魂’”“我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厉行节俭,从我做起’”等3. 主体演讲的主体是对演讲主旨进行具体分析和论证的部分在写作过程中,要精心安排好主体的结构,运用各种方式处理好层次、节奏和衔接等问题演讲稿常用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并列式就是围绕演讲主旨,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演讲主旨进行阐述和论证,使听众对此有全面的、具体的了解和认识这是演讲稿写作最常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2)递进式就是围绕演讲主旨,依据事物或事理的内在逻辑,采取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方式,将问题论述得透彻明了,使听众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而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要害3)对比式就是围绕演讲主旨,从正反或者更多不同的层面进行对比阐述,形成强烈反差,增强说服力4. 结尾结尾是演讲稿的收束部分,一般要表达对听众的谢意。
例如:“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注意演讲稿不需要写落款和日期三、发言稿格式(一)开场白1.设问法(能与听众交流)2.情境法(引导听众进入既定的境界)或开宗明义等(二)抒情化议论主题分成几个层次,每层次前有主句(还可以反复)三)主干材料做主干,联系现实和自身(作者和听众)四)进入高潮1.运用排比、反复或比喻2.向听众呼吁,引人进入一种境界五)结尾抒发感情,与听众融为一体或重申主题,发出号召格式模板】1.题目,如“在国旗下讲话的发言稿”“月总汇报发言稿”2.称呼,如“敬爱的老师”“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3.问候,如“大家好”4.正文5.祝福语例如:“祝大家工作顺利!”6.致谢7.名字8.日期四、辩论稿格式辩论稿的格式一般分标题、正文两部分 (一)标题 可点明辩论稿的中心,或标明中心事件,或标明中心的论题,最好让人看到标题就能知道你方所持观点 (二)正文 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1.开头应接触辩论题目,提出你方所持观点,当然也可以使开头有点技巧, 使听众有兴趣听下去 2.主体是辩论稿的重点部分,要突出中心,用典型的材料,有力的分析,使听众(阅卷老师)点头赞同 3.结尾可归纳自己的见解,使听众(阅卷老师)有个完整的印象。
结尾要有力,能给人启示和回味 辩论稿(一辩)写作格式 (一)开头 1.题目2.称呼(如“主持人、对方辩友、各位评委老师”,顶格) 3.问好( 如“大家好”,空两格) 4.点出辩题与立场:如“我方观点是……”“感谢对方辩友的发言,我方所持观点是……”“今天我们探讨的是……问题,我方坚持认为……” (二)讲出定义,说明观点 开宗明义:……(辩题的意思)下面我方将从……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其次……,最后…… 就辩论词来说,内容不固定,但主要包括提出己方观点;对观点进行阐释;对观点进行论证,最好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结论 (三)结尾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观点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1.(2024·甘肃临夏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文心一言等超级人工智能(AI)大模型横空出世,这些超级AI大模型可以回答很多问题,但少了精确和个性化于是在跟各行各业结合的时候,都需要进行行业精细学习,一般称之为微调 举个例子,超级AI可以回答一般的法律问题,但如果一家律师事务所想要用来给客户咨询,还需要用自己事务所的大量案例细节进行精细化训练再比如,现在很多公司提供了训练个人AI的服务,用个人的大量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细节资料,能训练出一个跟自己十分相像的AI,替自己跟别人沟通。
这些都是微调 其实,不仅超级AI需要微调,在学校学习、家庭教育、社会交往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我们都需要类似的“微调” 请以“微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讲述了AI技术中的“微调”,即强调精确、个性化,精细学习微调源于迁移学习,就是在已经训练好的模型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优化或者说强化,这样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小范围、精细化、针对性地调整能降低改变的难度,这是一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取得更好效果的方法材料进一步指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类似的“微调”,也充满了微调的可能性 可见,微调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它关乎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行为和计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它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不确定性时,能够灵活应对,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微调不仅是一种应对变化的策略,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们明白,面对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调整不仅限于物质层面的改变,更多的是心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转变。
通过微调,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生活的节奏,享受生活的美好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微调,让生活更美好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微调心态是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技能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常常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二、微调行为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预料之外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三、微调计划也是我们在面对未来时必须掌握的技能,这种微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确保计划的顺利进行最后总结,通过微调,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立意: (1)微调,是一种生活智慧 (2)微调不仅是一种应对变化的策略,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3)微调,让解决问题更具精准性2.(2024·四川成都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必须习惯,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却没有红绿灯的事实 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以常见的生活现象为喻,引发我们思考。
在我们的生活中,交叉路口往往会给我们许多选择,可以直行,也可以停止,可以左转,也可以调头而路口的红绿灯,往往就指引我们做出直行或左转等选择而在材料这个比喻中,人生的交叉路口象征着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选择点,而红绿灯的缺失则意味着在这些关键时刻,往往没有明确的指引或规则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材料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很多时候没有明确的指引,我们要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承担后果和责任而材料中所说的“我们必须习惯”,则意味着我们应该以坦然的态度去接受这一现实,或者说,更应该积极、乐观地去应对 由此,写作时,可以从认识论和行动论两方面去分别展开,逐层深入递进,表达观点首先,行文中应解释清楚材料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