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胰腺炎诊疗.doc
6页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它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 ~ 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总体死亡率为5% ~ 10% 一、临床用术语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 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大/等于正常值上限3倍,影像学提示胰腺有/无形态改变,排除其它疾病者可有/无其它器官功能障碍少数病例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 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 MAP) 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而无器官功能障碍或局部并发症,对液体补充治疗反应良好Ranson评分 < 3,或APACHE-Ⅱ评分 < 8,或CT分级为A、B、C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且具下列之一者:局部并发症 (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器官衰竭;Ranson评分 ≥ 3;APACHE-Ⅱ评分 ≥ 8;CT分级为D、E。
注意:(1)对临床上SAP患者中病情极其凶险者冠名为:早发性重症急性胰腺炎(ear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ESAP)其定义为:SAP患者发病后72 h内出现下列之一者:肾功能衰竭(血清Cr > 2.0 mg/dL)、呼吸衰竭(PaO2 ≤60 mmHg)、休克(收缩压≤80 mmHg, 持续15 min)、凝血功能障碍 (PT < 70%、和/或APTT>45秒)、败血症(T>38.5℃、WBC > 16.0×109/L、BE ≤ 4 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阳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T >38.5℃、WBC > 12.0×109/L、BE ≤2.5mmol/L,持续48 h,血/抽取物细菌培养阴性);(2)临床上不使用病理性诊断名词“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或“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除非有病理检查结果临床上废弃“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胰腺蜂窝炎”等名称;(3)临床上急性胰腺炎诊断应包括病因诊断、分级诊断、并发症诊断,例如:急性胰腺炎(胆源性、重型、ARDS),急性胰腺炎 (胆源性、轻型);(4)急性胰腺炎临床分级诊断:如仅临床用,可应用Ranson's标准或CT分级;临床科研用,须同时满足APACHE-Ⅱ积分和CT分级。
二、其它术语 1.急性液体积聚(acute fluid collection) 发生于病程早期,胰腺内或胰周或胰腺远隔间隙液体积聚,并缺乏完整包膜 2.胰腺坏死(pancreatic necrosis) 增强CT检查提示无生命力的胰腺组织或胰周脂肪组织 3.假性囊肿(pseudocyst) 有完整非上皮性包膜包裹的液体积聚,内含胰腺分泌物、肉芽组织、纤维组织等多发生于急性胰腺炎起病4周以后胰腺脓肿(pancreatic abscess) 胰腺内或胰周的脓液积聚,外周为纤维囊壁 三、急性胰腺炎病因 (一)常见病因:胆石症(包括胆道微结石)、酒精、高脂血症 (二)其他病因:壶腹乳头括约肌功能不良、药物和毒物、ERCP术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外伤性、高钙血症、腹部手术后、胰腺分裂、壶腹周围癌、胰腺癌、血管炎、感染性(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HIV,蛔虫症)、自身免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 (三)经临床与影像、生化等检查,不能确定病因者称为特发性四、诊断流程(一) 临床表现症状:腹痛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位于上腹部,常向背部放射,多为急性发作,呈持续性,少数无腹痛。
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常源于急性炎症、坏死胰腺组织继发感染、或继发真菌感染发热、黄疸者多见于胆源性胰腺炎除此之外,急性胰腺炎还可伴有以下全身并发症:心动过速和低血压,或休克;肺不张、胸腔积液和呼吸衰竭,有研究表明胸腔积液的出现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密切相关并提示预后不良;少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耳鸣、复视、谵妄、语言障碍及肢体僵硬,昏迷等胰性脑病表现,可发生于起病后早期,也可发生于疾病恢复期体征:轻症者仅为轻压痛,重症者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腹水,Grey-Turner征,Cullen征少数病人因脾静脉栓塞出现门静脉高压,脾脏肿大罕见横结肠坏死腹部因液体积聚或假性囊肿形成可触及肿块其他可有相应并发症所具有的体征 (二)辅助检查 1.血清酶学检查 强调血清淀粉酶测定的临床意义,尿淀粉酶变化仅作参考血清淀粉酶活性高低与病情不呈相关性病人是否开放饮食或病情程度的判断不能单纯依赖于血清淀粉酶是否降至正常,应综合判断血清淀粉酶持续增高要注意:病情反复、并发假性囊肿或脓肿、疑有结石或肿瘤、肾功能不全、巨淀粉酶血症等要注意鉴别其他急腹症引起的血清淀粉酶增高血清脂肪酶活性测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尤其当血清淀粉酶活性己经下降至正常,或其它原因引起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血清脂肪酶活性测定有互补作用。
同样,血清脂肪酶活性与疾病严重度不呈正相关 2.血清标志物 推荐使用C反应蛋白(CRP),发病后72小时CRP > 150 mg/L提示胰腺组织坏死可能动态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增高提示预后不良 3.影像学诊断 在发病初期24 ~ 48 h行B超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同时有助于判断有无胆道疾病,但受急性胰腺炎时胃肠道积气的影响,对急性胰腺炎常不能作出准确判断推荐CT扫描作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标准影像学方法必要时行增强CT(CE-CT)或动态增强CT检查CT检查:根据炎症的严重程度分级为A-E级A级:正常胰腺B级:胰腺实质改变包括局部或弥漫的腺体增大C级:胰腺实质及周围炎症改变,胰周轻度渗出D级:除C级外,胰周渗出显著,胰腺实质内或胰周单个液体积聚E级:广泛的胰腺内、外积液,包括胰腺和脂肪坏死,胰腺脓肿A级-C级:临床上为轻型急性胰腺炎;D级E级:临床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建议:(1)必须强调临床表现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重要地位持续性中上腹痛、血清淀粉酶增高、影像学改变,排除其它疾病,可以诊断本病;(2)临床上不再应用“中度急性胰腺炎”,或“重症急性胰腺炎倾向”;(3)临床上应注意一部分急性胰腺炎患者从“轻症急性胰腺炎”转化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能。
因此,必须对病情作动态观察除Ranson指标、APACHE-Ⅱ指标外,其他有价值的判别指标有:体重指数超过28 kg/m2;胸膜渗出,尤其是双侧胸腔积液;72 h后CRP > 150 mg/L,并持续增高等均为临床上有价值的严重度评估指标五、鉴别诊断:1.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可有右上腹胀痛、向右胸背及右肩部放射,血尿淀粉酶正常或稍高,伴有寒颤、发热及黄疸,B超可鉴别2.胆道蛔虫症:多为儿童及青年突发剑突下偏右的剧烈阵发性绞痛,向上钻顶样痛,患者辗转不安,出冷汗,痛后如常人,一般症状较重而体征轻,粪常规可查见虫卵3.胃十二指肠穿孔:多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突发上腹部剧烈刀绞样痛,很快扩散到全腹部,腹壁呈板状强直,肠鸣音消失,腹透见膈下游离气体可明确诊断4.急性肾绞痛:阵发性腰部肾区绞痛,向腹股间区放射,间隙期有胀痛,常伴血尿5.冠心病、心肌梗塞:常有冠心病史胸前区有压迫感,腹部体征不明显注意EKG改变(与以前对比)6.肠梗阻:有腹部手术史或腹壁疝史有腹部胀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高音调肠鸣及气过水声,腹透见肠腔胀气并有液气平面六、急性胰腺炎处理原则(一)发病初期的处理和监护:目的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支持治疗,防止局部及全身并发症。
内容包括:血常规测定、尿常规测定、粪便隐血测定、肾功能测定、肝脏功能测定;血糖测定;心电监护;血压监测;血气分析;血清电解质测定;胸片;中心静脉压测定动态观察腹部体征和肠鸣音改变记录24 h尿量和出入量变化上述指标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作相应选择常规禁食,对有严重腹胀,麻痹性肠梗阻者应进行胃肠减压在患者腹痛减轻/消失、腹胀减轻/消失、肠道动力恢复/或部分恢复时可以考虑开放饮食,开始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逐步过渡至低脂饮食,不以血清淀粉酶活性高低作为开放饮食的必要条件 (二)补液:补液量包括基础需要量和流入组织间隙的液体量应注意输注胶体物质和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 (三)镇痛:疼痛剧烈时考虑镇痛治疗在严密观察病情下,可注射盐酸呱替啶(杜冷丁)不推荐应用吗啡或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如阿托品,654-2等,因前者会收缩奥狄氏括约肌,后者则会诱发或加重肠麻痹 (四)抑制胰腺外分泌和胰酶抑制剂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奥曲肽)可以通过直接抑制胰腺外分泌而发挥作用,主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应用奥曲肽用法:首次剂量推注0.1 mg,继以25 μg ~ 50 μg/h维持治疗生长抑素制剂用法:首次剂量250 μg,继以250 μg /h维持;停药指证为:临床症状改善、腹痛消失,和/或血清淀粉酶活性降至正常。
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 (PPI)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而间接抑制胰腺分泌,除此之外,还可以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因此,主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时使用主张蛋白酶抑制剂早期、足量应用,可选用加贝酯等制剂 (五)血管活性物质的应用:由于微循环障碍在急性胰腺炎,尤其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推荐应用改善胰腺和其它器官微循环的药物,如前列腺素E1制剂、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制剂、丹参制剂等 (六)抗生素应用:对于轻症非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对于胆源性轻症急性胰腺炎,或重症急性胰腺炎应常规使用抗生素胰腺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等肠道常驻菌抗生素的应用应遵循:抗菌谱为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为主、脂溶性强、有效通过血胰屏障等三大原则故推荐甲硝唑联合喹诺酮内药物为一线用药,疗效不佳时改用伊木匹能或根据药敏结果,疗程为7 ~ 14 d,特殊情况下可延长应用要注意胰外器官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断,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要注意真菌感染的诊断,临床上无法用细菌感染来解释发热等表现时,应考虑到真菌感染的可能,可经验性应用抗真菌药,同时进行血液或体液真菌培养 (七)营养支持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只需短期禁食,故不需肠内或肠外营养。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常先施行肠外营养,一般7 ~ 10 d,对于待病情趋向缓解,则考虑实施肠内营养将鼻饲管放置Treitz韧带以下开始肠内营养,能量密度为4.187J/ml,如能耐受则逐步加量应注意补充谷氨酚胺制剂一般而言,SAP患者需要的热量为8 000 ~ 10 000 kJ/d,50%~ 60%来自糖,15% ~ 20%来自蛋白,20% ~ 30%来自脂类,对于高脂血症患者,应减少脂肪类物质的补充先给予要素饮食,从小剂量开始,20 ~ 30 ml/h,如果能量不足,可辅以肠外营养,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能耐受,则逐渐加大剂量,最大可达100 ml/h进行肠内营养时,应注意患者的腹痛、肠麻痹、腹部压痛等胰腺炎症状体征是否加重,并定期复查电解质、血脂、血糖、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水平、血常规及肾功能等,以评价机体代谢状况,调整肠内营养的剂量 (八)预防和治疗肠道衰竭:对于SAP患者,应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及排便情况,监测肠鸣音的变化及早给予促肠道动力药物,包括生大黄、硫酸镁、乳果糖等;给予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细菌菌群:应用谷氨酚胺制剂保护肠道黏膜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