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doc
6页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作 者】陈若松 【作者简介】陈若松,株洲工学院 社科部,湖南 株洲 412008 【摘 要 题】人才管理创新能力是指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智力化能力和创新人格化能力的内在整合体创新思维能力是主体创新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表现在:流畅性、敏锐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创新智力化能力是主体创新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和手段,表现在:传导性、基础性、中介性创新人格化能力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方向和动力,表现在:驱动性、方向性、维持性、调控性、补偿性、评价性、先导性创新能力是指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智力化能力和创新人格化能力的内在整合体,其中,创新思维能力是核心和关键,创新智力化能力是基础和手段,创新人格化能力是动力和方向 构成创新能力的各个要素在主体的创新活动及其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发挥了各自应有的不同功效,构成创新能力的各个要素联合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所发挥的对主体创新的整合功效就是创新能力在主体创新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整体功能,使主体能创造出符合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的具有独特性和革新性的新成果。
一、创新思维能力是主体创新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创新思维能力是主体所具有创新特质因素的思维和多种创新思维形式内在有机整合体从形式上看创新思维能力本身就是一个由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整合体从内涵上看,创新思维就是指主体具有创新特质的因素内在整合所形成的思维它包括五种特质:一是流畅性,二是敏锐性,三是变通性,四是独创性,五是精密性这五种创新思维特质在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及其整合功能1、独创性独创性是指思维的结果,产生新成果、新产品、新作品、新理论、新方案(管理、实验);新工艺、新方法这些成果是属于首创的,具有实用的或理论的价值独创性即常常发表超出常人的见解用特异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新奇的方式处理事件,成果别具一格它决定创新的本质和创新人格化能力和智力化能力所发挥作用的性质2、精密性精密性是指思维的细致和严密性,凡提出设想,力求实现,为此深思熟虑、精益求精它决定创新的深度和创新的成功机率它促使创新人格化能力和创新智力化能力对创新对象的指向性和专一性3、变通性。
变通性是指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善于提出不同意见或问题的解决办法、迂回变化的思路、扩大问题的时空因素它决定创新的广度和多维性,促使创新人格空间的扩大和创新智力化能力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4、敏锐性敏锐性是指善于发现问题的未知部分,能直觉到问题的结果,能够超越感觉及现实(时空)的界限,能从一事物中敏锐地跳到其他事物中,在不同事物中把相同因素联系起来它有利于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和突变点,提升创新人格化能力和创新智力化能力在单位时间内对创新对象的感知程度5、流畅性流畅性是指思维的灵活性和顺畅性,思路畅通,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它决定创新性观念产生的速度,加快创新人格化能力和创新智力化能力在创新活动中的功能发挥正是创新思维的五个特质相互联系,整合成一个创新思维能力的整体它决定创新的本质和创新人格化能力和创新智力化能力在创新活动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是主体创新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二、创新智力化能力是主体创新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和手段创新智力化能力是主体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创新所需要的一般技能内在整合外化的结果,包括创新所需要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物化能力等等技能。
创新知识是主体从事创新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技能是主体从事创新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手段和中介1、传导性创新智力化能力的作用表现在:创新智力化能力在创新主体与创新对象客体之间承担和履行着传播、反馈、调节创新信息的职能没有创新智力化能力,人的创新活动无论是其认识阶段还是实践阶段就无法做到使主体与客体联系、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创新智力化能力决定着创新信息输出、输入的效能,决定着创新目的实现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新的效果和人的创新能力内在整合发展以及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同时新成果总是以一定的创新知识形态或技术成果或物化形态的新产品来传承和反馈于世人和后人2、基础性在创新能力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中,创新智力化能力起着基础性的条件作用创新智力化能力的条件作用表现在:没有一定的创新智力化能力,任何创新都不能进行创新智力化能力决定着创新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程度,并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主体的创新决策和实施以及创新能力内在整合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创新智力化能力发挥着“创新的条件”和“条件的创新”双重作用比如人的创新知识既是人的创新人格化能力提升的基础,又是创新思维活动的科学基础。
因为人的知识作为陈述性知识可以提升人的认知能力和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作为程序性知识可以转化为掌握、控制、认识事物和规律的程序和规则,特别是作用于创新对象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升主体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人格化能力3、中介性在创新能力诸要素相互关系中,创新智力化能力具有中介性的作用所谓中介性是指创新智力化能力是创新人格、创新思维等创新能力要素与创新对象联系的桥梁,是创新能力内部各个要素相互联结的纽带创新技能是创新智力化能力的重要形式它是创新主体为了达到创新目的所采用的激发创新灵感、控制和使用创新思维的各种手段和技巧它位于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创新成果产生之间,是使前者变为后者的中介在列宁看来,“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1](p189)创新方法同样是主体的创新能力与创新对象相联系的中介因素,创新主体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创新对象,使主体与客体相联系,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创新方法毛泽东曾形象而深刻地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2](p139)因此,创新智力化能力既是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中介或桥梁,又是人的创新能力内在整合发展的手段和基础 三、创新人格化能力是主体创新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创新人格化能力是主体创新个性特质和创新精神因素作用于创新活动而形成的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品德、创新个性特质(包含情感、意志、性格和兴趣等因素)以及创新理想和信念创新人格化能力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在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驱动性驱动性即创新人格化能力在创新活动或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内在的推动力量人的情感、意志具有倾向性的品格,积极的情感在认识过程中以热情和激情为表现形式,不仅可以调动认识主体身心各种认识器官以及大脑皮层各个部位的认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认识的创新效能,还可以使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因此,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3](p169)意志以它的坚韧性的品格调节和支配认识主体的认识意志,使主体在对未知的追求过程中,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可见热情和激情及意志的坚韧性使认识主体处于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状态之中,并推动和激励认识主体去追求创新。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的情感、信念、意志等影响创新的人格因素对主体创新实践同样起激励—抑制作用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会遇到比认识过程中更复杂多样而始料不及的困难和障碍,因而人们的信念、意志状态、情感程度等人格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克服困难的程度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热情、在实践活动中情绪低落、意志颓废的人会有什么了不起的建树人的情感作为实践过程中主体的反映所必须具有的心理对象,一经产生就会反过来制约并作用于实践过程的展开,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人的实践活动中各种动作持久或短暂的动力,帮助产生主体的意向和欲望并激励实践活动的形成,将直接影响主体创新实践的客观效果创新意识是创新动机的直接诱因,包括创新需要、创新认识和创新态度等等,间接动因则是自我实现需要与报效国家相结合产生的事业抱负创新理想和创新信念是创新的精神动力和支柱 2、方向性方向性即创新人格化能力具有确定创新目标、选择创新方向的功能主体从事创新固然需要创新冲动,但是对各种创新冲动的选择即创新目标与方向的选择,涉及到创新的价值、效果的权衡创新道德从价值观上保证人们的创新要服务于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全面发展兴趣、情感、意志等创新人格因素,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对主体创新认识起着诱导意向作用,提升主体的创新认知能力。
人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心理倾向当主体面对复杂多样的客观世界时,其认识目标首先指向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怀着欢愉的心情,兴致勃勃地去关注它,甚至达到忘我的程度正是这种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人格因素,诱导着人们探索自然、社会、思维的奥秘,去从事科学认识活动情感与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融于情感之中,因而在认识活动中,作为人的主观态度的情感总是具有一定目的性和倾向性它不仅理解和评价着认识对象,而且具有引导认识主体去认识存在的导向功能情感以它的目的性规定了认识主体对认识方向的创新,情感又以它的倾向性规定主体对认识对象的创新可见,情感从认识主体的主观态度上规定了主体的意向性直觉则是通过对客体的整体性、综合性的把握规定了主体认识的意向性直觉在创新的认知过程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各种不同的然而是极为重要的思路、概念、图式或符号、信息迅速地、内在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并从整体上达到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它把事物或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使观念清晰化,从而确定了认识的方向,为认识主体的进一步认识作出了意向性的提示3、维持性维持性即创新人格化能力具有克服内外困难、抗御内外干扰、保证活动的创新性和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创新是对常规的突破,可能受到别人的反对、传统的阻碍、舆论的非议,由此折射到主体意识会产生顾虑创新活动还要经受艰苦曲折而又长期探索的考验,需要耐心细致的观察、持久集中的注意、绞尽脑汁的思考、呕心沥血的想象,主体会感到身心疲惫此外,主体自身的保守、从众、依赖、迷信的思想和观念也会不时作祟干扰这一切都可能使主体动摇、彷徨、反悔、灰心有些人之所以激流而退、半途而废,并非知识智能不佳,而是缺乏顽强的意志和强烈的自信以及由此而生的决心、信心和恒心4、调控性调控性即创新人格化能力具有调节心智活动水平、控制情绪状态和调整创新活动的功能①创新情感因素作用于感性思维包括直觉、顿悟、灵感等认识方法,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呈网状向多维方向展开认识当思维过程在同一个方向受阻时,它能突破思维定势的负效应,进行思维变通因此,直觉这种感性思维能够先于理性思维而敏锐地对事物及其关系做出整体上和本质上的把握,促使认识主体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外来的刺激一方面,调整头脑中的认识图式,使认识在同化和顺应中保持平衡;另一方面,调整思维活动、修正思维手段,必要时重新调整或改变思维对象,使对象的确定与手段的创新取得动态的平衡,以保证主体的内外信息反馈遵循有效的程序,不断趋近预期的目标。
通过这种反馈使认识更加深刻、完善,并使认识过程趋于相对的稳定状态认识主体还可以通过创新人格因素的作用对内外信息的出入进行控制在情感、直觉的作用下,主体一方面阻止和排除来自主体自身或客体的与认识对象无关的或相反的信息;另一方面又促进和加速对主体认识有用的信息的吸收、加工和整合这种阻止和促进使用的统一使认识活动得到了控制,从而排除掉认识活动中的错误因素,提高了认识活动的独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通过这种控制作用保证了认识的发展与既定的认识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