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作地形模型认识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docx
4页《制作地形模型,认识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抚顺市顺城区十五中学 吴秋颖一、活动目的1.通过制作地形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2.通过对模型及对应等高线地形图的对比分析,能够判读坡的陡缓及阅读理解较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活动重点1.认识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2.判读坡的陡缓及联系实际阅读理解较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三、活动难点1.通过制作地形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总结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四、课前准备前期准备: 1.分组:每班分7组,每组6---- 7人, 有山峰组、山脊1组、山脊2组、山谷1组、山谷2组、陡崖1组、陡崖2组确定组长,明确任务2.准备面团或超轻彩泥,纸板,小刀或细线,铁丝,图画纸,组牌,模型3.学生收集相应的素材,设计要制作的地形的模型雏形五、活动过程实践活动步骤:前期准备(教师、学生)——布置任务,明确活动内容,划分小组——学生收集材料,设计要制作的地形模型雏形——制作地形模型,绘制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得出结论——汇报交流——教师提出问题,组内研讨、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提升。
导入:前期各组同学收集了不同山体的图片,现在经过整理请同学们欣赏(教师播放图片),感知山体的不同部位特点如何把这些山体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就需要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这节课,我们就来制作等高线模型并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自然界中不同的山体,把理论中对不同部位的山体认识融入自然,明确目标活动一:教师介绍绘制方法,学生学习(5分钟)1.用刀或细线把模型等比例切割,分层在纸上描绘轮廓2.分层制作模型,如梯田状,然后在纸上描绘轮廓3.在模型上先绘好等高线,然后用细铁丝沿等高线缠绕,在纸上利用铁丝绘制轮廓)学生观察设计意图】演示三种方法,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因材施教;也可以自己发现创造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渡: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你们组的山体模型,然后绘制相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最后总结等高线特征,提示注意等高距的选择活动二:制作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制作地形的模型(主要体现组名特征),然后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和自己组模型相符合)小组分析、总结等高线特征教师巡视指导时间20分钟) 小组汇报,介绍模型和所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之间的关系,说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高线的特征。
其他组品评对错,体会等高线的判读方法教师适时的评价指导判断正误10分钟)【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制作模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分析总结特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小组汇报,对学生是一种锻炼,不怯场,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贯穿全过程过渡:同学们刚才做的都是单一的山体地形,而实际中的地形是复杂的,谁愿意来帮助老师一起把它们拼合成复杂的山体模型活动三:组内研讨、解决问题 (7分钟)教师和两名学生一起把各组的模型组合成复杂的山体模型,然后教师补充介绍鞍部,下面我们来利用这个模型解决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个问题预设问题:1.如果有河流分布于此,会分布在哪里?流向?此处河流的两个支流哪个流速快?为什么?2.在模型上插4个小旗(教师随机选择恰当位置),问站在某处(有一个小旗被山挡住),看不到的小旗是哪个?然后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问:站在甲处,看不到的点是哪点?3.班级组织集体爬山活动,选择哪个路线?甲乙两个村庄之间修路,如何选择?(利用等高线密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解决实际问题)4.如果遇到暴雨,有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地点在哪儿?如何自救?5.根据某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选择学生夏令营宿营地选择在哪儿?为什么?6.如果在此处要建设水坝,选址最佳位置?【设计意图】组合模型,让学生有一种整体感,也是书本回归自然。
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用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理论联系实际,也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小结:这节课同学们亲手制作了模型并绘制了等高线地形图,我相信你们对山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够掌握判读方法,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走进大自然的时候能够应用今日所学,欣赏祖国的名山时,从地理的角度去思考附件:小组活动评价表小组名称:评价项目及分值得分1.有创意的完成了任务要求,设计思路清晰,有小组特色(2分)2.小组成员分工合理,合作配合效率高,有成效(2分)3.实地考察全组人员参与,获得实践锻炼,知识面和技能有拓宽提高(2分)4. 模型制作符合任务要求、标准、美观(2分)5. 展示汇报自信大方、口齿清楚,陈述有条理,效果好(2分)总分: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