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初一压轴题汇编.docx
20页七年级压轴题汇编一、选择题类1.已知整数满足下列条件:,,, ,…,依次类推,则的值为 ( C ) A. B. C. D.2. 将正整数按右表所示的规律排列,并把排在左起第列,上起第行的数记为,当, 时,的值为(A).A. B. C. D.3.已知有理数,b,c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 B )A -5a+4b-3c B 5a-2b+c C 5a-2b-3c D a-2b-3c4. 由点组成的正方形,每条边上的点数与总点数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当时,计算的值为( ). A. B. C. D.5. 有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 )A. B. C. D.6. 如图,从左到右在每个小格子中填入一个整数,使得其中任意三个相邻格子中所填整数之和都相等.若前m个格子中所填整数之和是2014,则m的值为 ------------------------------ ( )9abc—51…A.2015 B.1008 C.1208 D.20087. a为有理数,定义运算符号“※”:当a>-2时,※a=-a;当a<-2时,※a=a;当a=-2时,※a=0.根据这种运算,则※[4+※(2-5)]的值为--------------( )A.1 B.-1 C.7 D.-78. 观察图中中每一个正方形各顶点所标数字的规律,2012应标在---------( )A.第502个正方形左上角顶点处 B.第502个正方形右上角顶点处C .第503个正方形左上角顶点处 D.第503个正方形右上角顶点处9. 一根绳子弯曲成如图1所示的形状.当用剪刀像图2那样沿虚线a把绳子剪断时,绳子被剪为5段;当用剪刀像图3那样沿虚线b(b平行a)把绳子再剪一次时,绳子就被剪为9段.若用剪刀在虚线a,b之间把绳子再剪(n-2)次(剪刀的方向与a平行),这样一共剪n次时绳子的段数是…………………( )A. 4n+1 B.4n+2 C.4n+3 D.4n+510. 大于1的正整数的三次幂可“分裂”成若干个连续奇数的和,如,,,…,若分裂后,其中有一个奇数是,则的值………………………………………………………………………………( ▲ )A.43 B.44 C.45 D.4611. 探究数字“黑洞”:“黑洞”原指非常奇怪的天体,它的体积小,密度大,吸引力强,任何物体到它那里都别想再“爬出来”,无独有偶,数字中也有类似的“黑洞”,满足某种条件的所有数,通过一种运算,都能被它“吸”进去,无一能逃脱它的魔掌.譬如:任意找一个3的倍数,先把这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都立方,再相加,得到一个新的数,然后把这个新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再立方,求和…,重复运算下去,就能得到一个固定的数T=_________,我们称它为数字“黑洞”,T为何具有如此魔力通过认真的观察、分析,你一定能发现它的奥秘!此短文中的T是( )A.363 B.153 C.159 D.45612. 将正整数1,2,3,4……按以下方式排列 ( ) 1 4 → 5 8 → 9 12 → …… ↓ ↑ ↓ ↑ ↓ ↑ 2 → 3 6 → 7 10 → 11 根据排列规律,从2010到2012的箭头依次为 A.↓ → B.→ ↓ C.↑ → D. → ↑13. 如图,下列图案均是长度相同的火柴按一定的规律拼搭而成:第个图案需根火柴,第个图案需根火柴,…,依此规律,第个图案需( )根火柴. A. B. C. D.14. 已知a+b=4,c﹣d=﹣3,则(b﹣c)﹣(﹣d﹣a)的值为( )A.﹣7 B.7 C.1 D.﹣1如图所示的运算程序中,若开始输入的值为,我们发现第次输出的结果为,第次输出的结果为,……第次输出的结果为( )A. B. C. D.二、填空题类1. 如图所示的运算程序中,若开始输入的值为36,我们发现第1次输出的结果为18,第2次输出的结果为9,……第2016次输出的结果为___12____。
2. 已知 ,则的值为 -12 3. 数字保密传递常常是按一定规则加密,收件人再按约定的规则将其解密.某电文按下面规则加密:将一个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立方再加1,然后取运算结果的个位上的数为加密后该数位上的数字.若某一位上的数是1,则加密后变成2,若某一位上的数是4,则加密后变成5,…,那么“2568”加密后是 .4. 如图所示是计算机程序计算,若开始输入,则最后输出的结果是__________.5. 如图,用黑白两种颜色的菱形纸片,按黑色纸片数逐渐增加1的规律拼成如图图案.若第n个图案中有2017个白色纸片,则n的值为 .6. 已知:,,若,则= .7. . 三个互不相等的有理数,既可以表示为1、a+b、a的形式,又可以表示为0、、b的形式,则a2014+b2015的值_________.8. 9. 若方程(m2+m-2)x-3=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的值为_______.10. 如图,圆上有五个点,这五个点将圆分成五等份(每一份称为一段弧长),把这五个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编号为1,2,3,4,5,若从某一点开始,沿圆周顺时针方向行走,点的编号是数字几,就走几段弧长,则称这种走法为一次“移位”.如:小明在编号为3的点,那么他应走3段弧长,即从3→4→5→1为第一次“移位”,这时他到达编号为1的点,然后从1→2为第二次“移位”.小明从编号为4的点开始,第三次“移位”后,他到达编号为 的点,第2002次“移位”后,他到达编号为 的点.第19题图11. 观察下列一组图形中点的个数,其中第1个图中共有4个点,第2个图中共有10个点,第3个图中共有19个点,…按此规律第8个图中共有点的个数是……… ( )12. 如图所示是计算机程序计算,(1)若开始输入x=﹣1,则最后输出y= .(2)若输出y的值为22,则输入的值x= .13. 德国数学家洛萨提出了一个猜想:如果n为奇数 ,我们计算3n+1;如果n为偶数,我们除以2,不断重复这样的运算,经过有限步骤后一定可以得到1.例如,n=5时,经过上述运算,依次得到一列数5,16,8,4,2,1.( 注:计算到1结束),若n=12,得到一列数的和为 ;若小明同学对某个整数n,按照上述运算,得到一列数,已知第八个数为1,则整数n的所有可能取值中,最小的值为 .14. 如图所示的运算程序中,若开始输入的值为48,我们发现第1次输出的结果为24, 第2次输出的结果为12,……第2013次输出的结果为 ( )A. 3 B. 6 C. 4 D. 115. 一动点P从数轴上的原点出发,按下列规则运动:(1)沿数轴的正方向先前进5个单位,然后后退3个单位,如此反复进行;(2)已知点P每秒只能前进或后退1个单位.设xn表示第n秒点P在数轴上的位置所对应的数,则x2015为__________ ________.16. 如图所示的运算程序中,若开始输入的x值为16,我们发现第一次输出的结果为8,第二次输出的结果为4,…,则第2015输出的结果为 .17. 定义一种对正整数的“F”运算:①当为奇数时,结果是;②为偶数时,结果是(其中是使为奇数的正整数),并且运算重复进行。
例如取,则有上图的结果,那么当,求第2015次“F”运算的结果是 .18. 当n等于1,2,3,…时,由白色小正方形和黑色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分别如图所示,则第n个图形中白色小正方形和黑色小正方形的个数总和等于 ▲ . (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n是正整数)19. 如图是将正整数从小到大按1、2、3、4、…、n的顺序组成的鱼状图案,则数“n“出现的个数为 .20. 将一列有理数﹣1,2,﹣3,4,﹣5,6,…,如图所示有序排列.根据图中的排列规 律可知,“峰1”中峰顶的位置(C的位置)是有理数4,那么,“峰16”中C 的位置是有理数 .21. 若约定:a是不为1的有理数,我们把称为a的差倒数.如:2的差倒数是=﹣1,﹣1的差倒数是=.已知a1=﹣,a2是a1的差倒数,a3是a2的差倒数,a4是a3的差倒数,…,依此类推,则a2013= .22. 我们知道,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转化为分数.例如:将转化为分数时,可设,则,解得,即.仿此方法,将 化成分数是 .23. 将正整数从1开始,按如图所表示的规律排列.规定图中第m行、第n列的位置记作(m,n),如正整数8的位置是(2,3),则正整数137的位置记作 .24. 如果代数式3b-2a+8的值为18,那么代数式-9b+6a+2的值等于 .25. 28. 计算--2的结果是 .三、解答题1. (本题满分8=1+1+2+4分)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B点表示数,且、满足(1)点A表示的数为_______;点B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2)若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请在数轴上找一点C,使AC=3BC,则C点表示的数__________(3)若在原点O处放一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B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请分别表示出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1)-5 ; 7 (2) 4或13 (3) 甲:-5-t 乙:当0≤t≤3.5时 7-2t 当t>3.5时 2t-7 2.已知:方程的解比方程的解大1,求k的值.3. (1)观察下列每对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4与-2,3与5,-2与-6,-4与3.并回答下列各题:① 你能发现所得距离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吗? 答: .② 若数轴上的点A表示的数为x,点B表示的数为-1,则A与B两点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 .(2)如图,数轴的单位长度为1.① 如果点B,D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那么图中点A、点D表示的数分别是 、 ;② 当点B为原点时,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点M到点A的距离是点M到点D的距离的2倍,若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