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近代教会学校外语教育历程和特点-美国教会学校的特点.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23201697
  • 上传时间:2024-02-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6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近代教会学校外语教育历程和特点|美国教会学校的特点   摘 要:福建是近代外国教会在中国办学关键区域之一,同时也是教会学校在中国较早进行外语教学的地域民国前,福建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在不一样时期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展现了有别于其它地方的率先性、多样性和世俗性,折射了近代福建乃至中国的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近代 福建 教会学校 外语教育  1862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之前,英美等国的各教会在中国已办了很多所教会学校,其中较著名的约有14所,福建就占5所[1]其中最早当数1848年美部会在福州创办的保福山学校,是近代中国大陆最早开设英文课程的教会学校今后,以外语为媒介的西学课程在教会学校逐步开设福建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和其它地域有共通之处之外,还展现出本身的独特原因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成立前半个多世纪间,福建教会学校外语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一、19世纪80年代以前:发轫和尝试  这一时期基督教在福建建立的教会学校为分为初等和中等学校两种,这时还未出现高等学校或高等学校课程班因为一直处于探索、受敌视的局面,教会学校的分布数量和办学规模均不令人注目,关键以义学性质的初等学校为主。

      早期教会学校外语课程的开设并不多见,还处于尝试阶段  初等学校  19世纪80年代以前,教会在福建办的学塾集中在福州和厦门两地清道光二十四年,英国伦敦会教士施约翰和养为霖在厦门鼓浪屿创办英华男塾,这是教会在福建创办的第一所初等学校教会在福建办的女子学校最早的应该是英国伦敦会养为霖夫妇于道光二十六年在厦门办的女塾福州最早教会学校是道光二十八年美部会传教士斯蒂芬・约翰逊设置的“保福山学校”,相当于小学福州教会女子学校设置最早的是咸丰四年美部会在福州保福山办初小性质的女子寄宿学校“文山女子学堂”今后,英美基督教各教会纷纷兴办学校,其中美国美以美会设校较多到19世纪70年代末,教会在福建创办了几十所初等学校,其中女校占半数[3]  福建早期的教会办的初等学校关键为日学、义塾和寄宿学校,规模小,学生少,多设于民房中,设备简陋因为当初社会风气未开,入学者寥寥无几这些学校以识字和接收宗教教育为主,用“白话字”教读《圣经》和初步的读写知识,以后逐步加设英文和国文课也有部分学校开设外语课程,福州保福山学校的文化课中就有初级英文读本、英文拼音等科目,由传教士和其妻子教授[4]保福山学校一开始就把英语列为关键的课程,这在中国大陆,不论是教会学校还是公立学校,全部是前所未有的。

      这时期福建的教会女塾大部分是初小性质,课程类似日学,和全国教会女塾一样,没有开设外语课程  中等学校  这一时期的教会办的中学只有福州的福音精舍一所清咸丰三年,保福山学校迁移校址,并改为福音精舍在美部会卢公明主持下,办三年制的寄宿学校,课程设置更为完备,包含《圣经》必修课和四门主修课:英文读本、英文切字、英语口语、英作文易解,全部由美籍传教士讲授;另外还有四门辅修课:国语、四书、东莱博议、珠算,由塾师讲授福音精舍是教会在福建办的第一所中学,学制相当于一般初中咸丰八年,摩嘉立接任学校主理,改校名为“格致书院”,仍为三年制中学[4]4-12  福建早期的教会学校关键以读《圣经》、讲授部分简单的算学为主,外语并不是一门必读的科目,外语课程的开设在这些学校并不普遍原因在于80年代之前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中,“基要派”占绝正确主导地位,教会学校多数意在扩大基督教影响,培植信徒,巩固在华的宗教事业,对传输知识并不热心[1]另外早期教会学校大多为初等小学,人力物力十分缺乏;加上“在封建的传统文化和教育惰性及中国封建社会固有的惰力的影响下,xx仍然视经史小学为教学之根本,对西学往往还是投以藐视的眼光”,国人对外语的需求还不十分强烈。

      这些全部是早期教会学校不重视外语教学的原因  二、19世纪80年代到1912年:重视和推广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殖民者在中国的企业、清政府官办的和民间办的洋务企业日益增多,急需大批懂英文的人员另外伴随多种不平等条约的签署,传教士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教会办学增多,并从小学渐向中学乃至书院发展因为英语在福州、厦门等通商城市逐步含有商业价值,很多教会学校开始增设英语课程这时期传教士对英语教学的必须性褒贬不一,讨论剧烈教授英语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为多年来这一问题一直处于试验阶段,很多人认为学英语是费用高昂而且危险的奢侈行为但也有部分传教士认为在没有更多的书译成汉字之前,学习英文是绝对必须的[5]  论争:教会学校外语教育的必须  1877年传教士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问题经过剧烈争论后,经过了反对在教会学校普及英语教育的决议但伴随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国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教会中学普及英语教学已成大势所趋于是1890年新教传教士第二次大会上,英语教学问题被提上关键议程会上,针对狄考文等所坚持的反对在教会学校开设英文课程的情况,以福州美以美会传教士李承恩和力为廉为主的福建教区代表,条陈了福建教会学校在外语教学所取得的成功,驳斥了不宜在教会学校开设英语课程的看法。

        李承恩指出:“使用英语对老师和学生掌握和学习其它课程全部极为有用,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促进科学研究,根本了解文学、科学、历史、神学知识还尤其说明,“在福州会议上,最有才能的中国教士是精通英语的,能很好地利用外国书籍和评注[6][7]而鹤龄英华书院教习力为廉,更以英华书院开展英语教学所取得的成就对狄考文主张用汉语教学的理由逐条进行批驳有关狄考文为了使教徒、非教徒把孩子送入教会学校必需使用汉语教学的看法,力为廉认为,要吸引教徒、非教徒把儿女送到学校,唯一也是最好的措施便是英语教学,因为大家需要英语福州教会学校的在校学习六乃至十年的学生,全部未见有离开的,因为教授两三年的英语不能使学生满足[6]李承恩和力为廉的讲话能够说福建教会学校几年来英文教学经验的总结,也代表了福建教会学校重视教授英文的关键立场最终,大会作出了推广英语课程、以英语为教会学校的教学语言的决定,从而促进了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长足发展不过在英语教学的了解和实践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是重视中英文课程的结合;二是重视全英文教学这在福建教会学校中都有表现  发展:美英教会外语教育的实践  1881年,美以美会传教士麦铿利提议创办了福州鹤龄英华书院。

      最初学制订为八年,分为候进英文班四年和书院班四年两个学段英华书院认为“官话为中国通行之语,不容缺乏”,[8]所以一开始就重视中英文课程的结合,一到五年级均开设汉文课程,“中西各课各有专师”,[8]书院章程明文要求“书院以兼习英文、汉文为宗旨,入学者不管预科正科均双方合课如汉文程度确已经有成,惟试以一论一策,经汉文教员录用,限于上、下午专读英文,但须仍受汉文月考英文在全部课程的首位如“给假”一栏中,“暑假后,各班英汉文暂停五星期后,应即先行上学补习这是在其它教会中学中无法找到的一条规章另外,还要求通常学生是不用上夜课各自归房自习,但“英文月考不及格之人,就在次月开尤其夜班,俟至再考及格,照常归房自习”[9]另外,福州格致书院即使一开始也设有中、英文课,但教学并不规范1890年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弼履仁接任主理后,把三年制的中学升格为八年制,设西文系和汉字系书院对西文系的要求较高,该系学生入学须经四个月的预科专修英语西文系侧重英文,单英文一科就分为英读本、英文法、英作文和修辞等课程;除国文外,西文系各科均用英语教学汉字系虽侧重汉字,但仍开设有英语和以英语教学的课程而且书院的课程设置和美国大学院校相衔接,大部分学科全部采取美国英文原版书本,悉由美籍教员任教。

      音乐、体育、图画和理、化、生物试验课,均由美籍教员用英语教授,学生体育课操演也是使用英语口令[4][10]  鉴于美国教会在英语教育取得巨大的成功,原本比较保守的不支持英语教育的英国教会,于1895年专题讨论后作出决议,开始大规模地展开英语教育当初英国教会在福建传教区最高责任人是胡约翰胡约翰早在1861年就来到福州传教,一贯主张不教授中国人英语和科学知识不过形势的改变和教会的新策划使她改变了态度,1901年明确表示果断支持英语教育,认为兴办教授英语和西方科学的学校会促进外国人和中国人间的友情,有利于基督教的传布[10]在这种背景下,福建英国教会开始转变传教方针,从以前的单纯的重视宗教教育,转为重视传输西学,尤其是英语教育由此,英国教会相继创办了以教授英文为主的厦门英华书院、泉州培元学校、福州圣马可汉英书院等,并相继取得了成功,成为当初学子争相报考就读的名校由此,英美的全部教会学校“遂因时代的需求,对英文等多种学科,逐步重视,同时对于西洋中学校全部的学生课外活动,也相聚提倡[11]1890年以后尤其进入20世纪,福建教会学校急剧发展,创办了多所教会书院和中学,大学亦在形成之中因为福建是沿海省份,开放较早,尤其急需英语人才,所以很多中学甚至不少小学全部把英语列为一门必修科目,英语也成为吸引学生的一门招牌科目,这是福建教会学校和其它地方不一样的一个显著特点。

        推广:教会女子学校外语教育的应用  这一阶段福建教会教育的另一个主要发展,就是英文课程在教会女子中学开始开设并逐步推广女子学校英文课程的设置相对较晚早在1845年就成立的厦门毓德女子学校1880年间由小学发展为中学,但直到1889年才开始讲授英语[13][7]光绪二十六年基督教会曾调查华南华东华中华北五所美国教会女塾的课程,其中开设英文课程的只有两所[12]可见福建教会女校的英文教育在全国是相当早的  福建教会女子学校最著名的当数南省华英女学堂,其英文教育相当突出南省华英女学堂为大学预科性质的中等学校,学制为四年,设中学及师范班,招收高小毕业生,1908年1月正式开学美国女传教士程吕底亚任首任校长华英女学堂制订了具体的课程,尤其英文一科的课程设置相当完备:  从上表能够看出,南省华英女学堂的英文课程按进阶式设置,十分系统另外该校的自然科学科目也均由外国人用英文教授,除国文各科外,全部科目均采取美国原版的教材  伴随教会学校的快速发展,因为没有统一的教育管理机构加以管理,加上不少教会学校不重视国文教育,引发教内外人士的很多“疵议”各教会也开始意识到在教育上有相互帮助的必须1890年基督教教育会成立,其关键的工作便是计划课程的标准,以后各地设置分会,福建是最早成立分会的三个省份之一。

      [11]  三、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外语教育历程的特点  综观这一历史时期福建教会学校外文教育,除了含有和同时期其它地方的教会学校相同特点,如:外文教育基础为英语,学校重视英文、忽略汉文,外国老师占绝对多数,全部科目均用英语教学,大部分教材用外国原版教材,等等,还有以下多个较为显著的独特之处:  1. 率先性近代福建教会学校在教会内部一阵声讨外文教育的情形下,率先看到英语教育对教会及学校本身发展的主要意义,大胆实施英语教学,创办了以英语和西学课程教学蜚声全国的福州英华、格致、圣马可、厦门英华、泉州培元等书院和南省华英女学堂  2. 多样性近代福建是最早五口通商的省份之一,有很多的英美教派在此传教因为教会不一样,办的学校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教会,办学也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19世纪90年代后,教会中学大部分课程为英语课程即使英文一科,也经常细分为多门课,不一样学校分法经常不一样,但基础包含会话、语法、作文、修辞,并注意教学系统性,将课程按进阶式安排为了应中学之需,19世纪末期福建很多教会小学的高级阶段也逐步开设英文课,名目也不一,从内容看,通常包含英文切字、英文拼音和简单的英语会话。

      伴随教会教育的发展,师资力量的不停扩充,教会学校的课程也不停完善到了20世纪初,福建教会学校的课程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