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山粗陶碗.docx
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桐山粗陶碗 一颗匠心,一方黏泥,在一双巧手的捏制下,它抟土而成,悠扬而生;它在陶轮上旋转,翩跹起舞;它疯狂热恋,体验烈火的淬礼随后,它走入寻常百姓家中,日子如流水,平缓地流淌时而在冷水中沐浴,时而在蒸笼里桑拿;有时被捧在手心,有时被扔在水盆;它吃过素,茹过荤,五味杂陈,尝尽百般滋味它,不是元青花,不是明斗彩,也不是清珐琅只是——普遍的粗陶碗 伏地盘踞的“苍龙” 一座古龙窑,内壁残留着烧制留下的釉痕,见证了它的古老和沧桑,也保存了民间技艺的火种 在桂林市临桂区五通镇桐山村的一个小山坡上,一座历经百年的古龙窑,炉火仍在燃烧由9座单窑串连在一起,从下往上一字排开,窑与窑相通,如一条伏地盘踞的苍龙,故名“龙窑”龙窑直径约2.5米,长约10米,窑身用岩石、红砖和黄土垒砌而成,上面建砖柱木布局长廊,瓦檐遮盖,以遮阳避雨共有19个窑口和火眼,窑头在下方,窑尾居上,为排烟道 建立龙窑选址很有讲究,一般选在坡地上,窑体倾斜设置,产生烟囱效应,能抑制料垛阻力,空气流通更顺畅窑体坡度约30度,坡面越陡,烧窑时火焰抽力越大,越节省燃料古人利用自然山坡和火焰上升的原理建窑,显现匠人的非凡创造。
远近有名“桐山碗” 民谣云:“五通甘蔗,仁和爆竿;东板草席,桐山粗碗五通镇是原义宁县府所在地,桂北四大古镇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大量民间传统手工艺在这里代代相传发源于越城岭余脉横岭界的义江,从五通古镇穿流而过,蜿蜒曲折,悄悄流淌以前在义江流域各乡镇集市卖的陶碗、陶盆、坛坛罐罐多数都是桐山龙窑烧制的,桐山碗在当地更是远近有名 在义江流域有数百个村庄,烧制陶器的村庄甚少,为何桐山村独辟蹊径?据村里的老人介绍,桐山村烧制陶器的历史始于何年何月已无史料记载当年贵州一位黄姓师傅因避乱到桐山村安家,以制陶手艺为业,并逐步传授给村民,产业不断做大,至今最少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桐山村烧制的粗陶碗,当地人俗称“粗碗”,以实惠、耐用、透气、耐蒸而著名,现在农村办酒席蒸扣肉,好多地方都还沿用桐山碗 20世纪70年头初,是桐山村烧制粗陶器最鼎盛时期,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产业村里有5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几十人出工,每天两三百人的劳动场面,喧嚷非凡,蔚为宏伟当时最多的时候有6座窑,每座窑一个月最多能烧制3窑,可见当时的产量是很大的 烧制的产品有碗、钵、茶壶、水缸、米缸、酒坛、酸坛子等家中日用陶器,产品繁多,小到只能装两三斤东西的豆酱坛子,大到可装两三担水的大水缸。
但当时的主要产品是豆腐乳坛子,供应桂林市豆腐乳厂,需求量很大无论产品大小,全部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完成的,没有模型,更没有机器设备 到80年头初农村分田到户后,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办红白喜事的菜品不断增多,碗的需求量日渐增大,产品也根据市场需求,逐步以碗为主桐山村的龙窑也由生产队集体烧制转为各家各户独立烧制或者几个家庭联合烧制 现在,只剩一座龙窑,产品也很单一,只烧制粗陶碗一种产品 “一烧二釉三制坯”,粗陶碗可不是随意捏成的 桐山粗陶制作一向沿用传统手工艺,延续百年要体验炼土、制坯、晒坯、修坯、施釉、烧窑、出窑等工序 “要烧出一个好碗,泥巴是很重要的,不是随意一坨泥巴都可以为了得到好的窑泥,经常要挖到田2米以下才能找到,白腊泥是制作粗陶器的最正确泥料,工匠们称之为“佳泥”苏东东师傅牵着一头大水牛,在装满泥土的圆形水池里来回转圈,踩拌着池子里的泥土,泥土冒过水牛的膝盖,走起来显得很吃力,边走边踹着粗气苏师傅说从田间取土回来后,按比例掺入确定的沙子,在水池中浸泡一两天,放干水后用牛或人力在池中来回踩拌使之平匀、细腻、更有韧性然后将泥搬至作坊,反复揉搓,把泥中较粗的沙石颗粒剔除后面能制作坯件,这就是传统的炼土工艺。
将一团炼好的黏土放入模具中,一手转动陶轮,一手操纵木闸,用木闸按压住模具中的黏泥,不到一分钟,一个碗坯子就成型了然后再進行切边、拉边、润水、光滑,师傅们干脆利索,动作娴熟润水时水放多了,碗易开裂;水放少了,碗很粗糙,放水多少全凭师傅的阅历把握制坯是最能表达师傅制作水平上下的环节制坯成型后将碗置于模型中晾晒,称为“晒坯”然后将碗坯从模型中脱出,并持续让其自然风干后举行修坯,去除碗边的棱角和坯件上的瑕疵 远远望去,晒坪上两个人正吃力地推着一个上千斤重的圆柱形石碾子来回滚动,咋一看还以为在拍五六十年头的电影呢!原来是两位师傅在“碾釉”就是将谷壳灰、石灰粉、红泥等混合物碾成粉末状,然后放入水中搅拌平匀、过滤,成为釉浆,在成型的坯体外观施釉(俗称上釉)施釉的方法有荡釉、浸釉、吹釉、喷釉、淋釉等,按坯体的不同外形、厚薄,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桐山碗是用浸釉方式施釉的他们使用的釉浆,都是用谷壳灰、石灰粉、红泥等自然的矿物质自制而成,俗称原矿釉其中含铅、铬、汞等重金属离子微乎其微,属于生态环保型釉浆红泥的含量抉择烧制后碗的颜色,红泥含量多了,碗偏黑色;红泥含量少了,碗偏青色 只见师傅双手捧着十个一垛的碗坯,将其边缘至碗底约三分之二的片面浸在釉浆中平匀、急速地转动一周,在碗的周边施釉。
碗底不能施釉,假设碗底有釉,烧制出来的碗就会粘在一起,不能分开,成为废品 桐山龙窑采用茅草、松枝等柴草做燃料,温度在1100度左右,需要连续烧火三天三夜才能停火,要烧掉一万多斤柴草停火后要隔四天以上,待窑内自然降温到适当温度后面可出窑烧窑要凭工匠的阅历,像苏师傅这样有着几十年阅历的老匠人,在烧窑时依旧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他经常把“一烧二釉三制胚”的行话挂在嘴边,“烧窑时火候掌管不好,拉坯塑形做得再好也是白忙 桐山粗陶碗,命运该何去何从?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