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仪式化形式与荒诞性主题解读.docx
9页《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仪式化形式与荒诞性主题解读 樊晓君内容提要:《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是美国戏剧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该剧通过戏仿古老宗教驱魔仪式,揭示美国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却逐步堕落甚至走向毁灭的荒诞性本文试分析该剧的仪式化形式与荒诞性主题,探索剧作家在戏剧日渐式微的后现代进化过程中从戏剧形式到戏剧主题的探索和革新Keys:仪式化 荒诞性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作者简介:樊晓君,山西师范大学戏剧影视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美国戏剧仪式与戏剧在西方社会最初是密不可分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论述:“悲剧和喜剧都是从即席创作发展而来前者起源于酒神颂,后者起源于生殖器崇拜的颂诗在我们今天的许多城市里,作为一种传统习俗,这种崇拜仪式依旧存在文艺复兴后直到20世纪中期,在理性主义观念的影响下,戏剧中的宗教仪式因素相对弱化甚至消失后现代主义戏剧在反文学、反戏剧、反理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大背景下,从语言、人物、戏剧结构、舞台表演等多方面试图革新传统叙事戏剧;非理性主义的酒神精神在西方戏剧中复活,甚至有戏剧理论家提出戏剧回归仪式(如安托南·阿尔托等人)荒诞派戏剧正是在此背景下,回归西方文学的源头,通过宗教仪式表演,拓展戏剧表现的新形式;在宗教酒神迷狂审美意识的主导下,利用怪诞夸张的语言,梦幻般的戏剧场景,提出严肃深刻的荒诞性社会主题,做出西方文明沦落的悲观预言。
爱德华·阿尔比作为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对通过宗教仪式拓展戏剧的表现形式,通过仪式的模拟性、象征性表现人类生存的深层荒诞本质显示出相当大的热忱《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是阿尔比的代表作西方著名理论批评家马丁·艾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中如此论述阿尔比的《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表面上看,这是一部斯特林堡和后期奥尼尔传统的残酷婚姻之战在它一系列的三个仪式(第一幕,“快乐游戏”;第二幕,“瓦尔普吉斯之夜”,第三幕,“驱魔”)组成的结构中,也有热奈式的仪式要素本文将通过解读作品的仪式化形式与荒诞性主题,探索剧作家在戏剧日渐式微的后现代进化过程中从戏剧形式到戏剧主题的探索和革新一、戏剧形式仪式化马丁·艾斯林在其《戏剧剖析》中讲述戏剧与仪式的密切关系“我们可以把仪式看成是一种戏剧性的/舞台上演出的事件,而且也可以把戏剧看成是一种仪式”阿尔比的《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就是通过从时间、地点、人物、结构等形式上的仪式化,对游戏一狂欢一驱魔古老宗教仪式进行戏谑模仿,表现美国社会生活人类精神上着魔的迷狂与荒诞特征世界各地各民族几乎都有驱魔仪式,《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剧中的驱魔仪式应是欧洲中部英、德、瑞典、荷兰等国家民间五旬节(又称魔鬼狂欢节)所举行的驱魔仪式。
传说每年4月30日到5月1日的夜晚,也就是“瓦尔普吉斯之夜”,魔鬼与女巫要聚会狂欢,因此五旬节前夕的邪气最盛民间驱魔仪式往往在驱魔人的引导下,人们手持扫把、棍棒等物,通过大声叫喊、敲打锅盆等制造噪音,驱赶魔鬼和女妖《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分为三幕剧,第一幕题为“快乐游戏”( Fan and games)第二幕题为“瓦尔普吉斯之夜”( Walpurgisnacht),也就是魔鬼狂欢夜第三幕题为“驱魔”(The exor-cism)仅从三幕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是“游戏一狂欢一驱魔”的仪式化结构形式第一幕中,作为主人的乔治和玛莎使用粗俗的语言自我鞭笞和相互鞭笞;作为客人的尼克夫妇在语言的暴力和诱惑中,被动参与到这种危险游戏中第二幕中,乔治和玛莎几乎剥下对方人性的外衣,将彼此内心真实的幻想,而现实生活中呈现出的虚伪、矫情赤裸裸揭露出来而在乔治的引诱和酒精的麻痹中,尼克和哈妮也如同魔鬼乱舞,扯下伪装做作的外衣尼克坦诚娶哈妮只是因为从小一起长大,并且哈妮有钱哈妮则告诉乔治不想要孩子的真相四个人酗酒/吵闹/跳舞/厮打/纵欲,从而使午夜聚会类似“魔鬼狂欢夜”第三幕中,尼克扮演基督传道士的角色,通过拉丁语的祷告词驱使玛莎面对无子的真相,并逐步剥除众人身上虚伪的外衣,督促众人面对[来自wWw.lW5u.CoM]各自现实生活中的真相,从而完成“驱魔”仪式:游戏一狂欢一驱魔。
整个戏剧仪式又包含了四个小游戏,形成戏中戏的双层戏剧结构按剧中人物乔治的语言提示,四个游戏分别为:①羞辱主人( Hemiliatethe host);②玩弄客人(Get the guests);③干女主人的游戏(Hump the hostess);④带孩子(Bringing up baby)四个游戏对应驱魔仪式中游戏一狂欢的环节尼克夫妇一开始抵触参与午夜聚会游戏,保持清醒的理性和表面的客套乔治和玛莎不得不通过相互羞辱,使尼克和哈妮放松戒备,逐步撕下虚伪的面具,释放内心的欲望,陷入危险游戏中尼克试图同女主人调情达到往上爬的目的,哈妮则暴露出酗酒和不愿生孩子的真相剧中人纷纷陷入着魔的狂欢状态中第三幕驱魔仪式开始,在“带孩子”的游戏过程中,乔治通过念咒语和祈祷词,驱赶众人内心的魔鬼,揭穿现实的真相,众人才从迷狂状态中松懈安静下来,逐步恢复现实生活中的冷静、理性和秩序《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剧情发生时间设定在午夜两点之后,天亮之前三幕剧结束,并通过男主人乔治之口说出该剧剧情设定地点是新迦太基的某个学院对基督教徒来说,“瓦尔普吉斯之夜”是异教徒的节日,其聚会受到基督教的排斥,因而聚会都在夜晚秘密举行,该剧剧情设定时间与驱魔仪式时间特点吻合。
新迦太基是约3000年前古代腓尼基人的城邦,腓尼基人擅长航海贸易,甚至是强盗和贩奴者,性格自私狡诈而残暴,生活奢侈而荒淫,因而新迦太基是一座象征罪恶荒淫,并最终由于堕落而消亡的城市对基督徒来说,新迦太基是异教徒的聚集地男主人乔治说他们生活在新迦太基城,是对古老而神秘异教徒生活的假想新迦太基既是虚拟的仪式发生地,更是现代人的堕落和荒淫的隐喻和象征符号剧中人物在仪式中分别扮演异教徒、基督传教士、参与者整个戏剧的四个游戏都是通过男主人乔治讲出来,并在乔治的督促甚至是强迫下进行的乔治具有仪式中主持人的结构功能,扮演基督传教士的角色剧中女主人玛莎换了衣服下楼后,乔治说玛莎穿的是礼拜天教堂服,说玛莎喜欢把她的东西周围画上蓝圈,并称玛莎是“东海岸唯一真正的异教徒”而玛莎也自称是地母仪式的作用是通过固定化的形式活动,使整个仪式的参与者感受到神秘和庄重的气氛,并置身其中,达到精神上的共鸣和震撼尼克和哈妮在参与整个仪式后,灵魂受到洗礼的表现非常明显尼克自私贪婪,在驱魔仪式后流露出颓败与沮丧;显然意识到自己的浅薄,灵魂上的空洞哈妮一直生活在虚幻中,逃避现实;在驱魔仪式后,终于鼓足勇气面对现实婚姻中的真相,面对要生育的现实。
在戏剧语言使用中,乔治也多使用宗教语言,暗示仪式的进行过程第三幕驱魔游戏中,乔治不断向玛莎丢金鱼草,并念拉丁祈祷文,如“主啊,把所有忠诚的死者的灵魂从罪恶的任何一种锁链中解救出来吧!(Absolve,Domine,an-imas omnium fidenium defunctorum ab omnivinculo delictorum.)一“那些人蒙你的神恩,理应免受报应的判决Et gratia tua illis succur-rente,mereantur evadere judicium ultionis.)”“义人名垂千古,不担心流言蜚语(In memoria aeterna erit justus:ab auditione mala noontime-bit.)”乔治通过祈祷,试图驱逐众人灵魂中魔鬼,督促众人剥下虚伪的外衣,真诚面对婚姻,面对现实,面对真相《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从戏剧结构、戏剧发生时间、地点、戏剧语言、戏剧角色装扮上,都暗示该剧是对古老驱魔仪式的戏仿仪式本是神秘和庄重的,而阿比尔则通过游戏性的戏仿,使驱魔仪式变得夸张、滑稽和怪诞并通过对“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童谣的戏谑,阿尔比提出的是有关婚姻中两性关系,沉迷幻想与面对真相的矛盾,以及物质文明和道德沦落辩证关系的一系列严肃问题,甚至是在作一部美国文明的“哀史”。
二、戏剧主题荒诞性传统戏剧充斥了仪式,如典礼、婚礼、葬仪等等而阿尔比重新发掘古老宗教仪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形式上的模拟性,内容上的隐喻象征性,赋予戏剧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多重表现力《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通过直白浅显,无深度的人物语言;夸张怪诞粗俗的人物行为;戏仿古老驱魔仪式的结构形式;隐喻深刻的荒诞性社会主题一)戏剧的题目(也是仪式中反复歌唱的童谣)隐喻了现实与虚幻矛盾关系的荒诞主题乔治和玛莎、尼克和哈妮在戏剧仪式过程中,多次歌唱“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驱魔”仪式结束后,乔治再次唱“谁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玛莎回应乔治“我怕……乔治……我怕”弗雷泽《金枝一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中描述五旬节人们同样在驱魔仪式中高唱:“女妖跑开,从这里跑开,不然你的恶运就要来大声歌唱喧闹,本是驱魔仪式的一部分而剧中两对成年夫妇在午夜聚会上高唱童谣,戏谑驱魔仪式歌曲,表现出夸张、怪异和荒诞性特点《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lf)“woolf”与“wolf”中间只差一个字母,也是戏仿童谣“谁害怕大灰狼”在孩子的想象世界中,大灰狼象征着可怕和毁灭,而“谁害怕大灰狼”暗示了勇敢面对幻想中的恐惧,面对现实。
从题目到仪式过程中的歌唱童谣,戏谑驱魔仪式唱词,象征着乔治和玛莎驱逐出心中的魔鬼,从幻想中的世界走出,面对残酷现实和真相;更是鼓励现代人走出自我幻想的牢笼,面对现实,面对真相再者,Virginia Woolf也是对英国意识流女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名字的调侃女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作品多表现主人公的意识流世界,据说女作家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十分敏感,很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破碎感,覆灭感,活在自我想象的悲观世界中阿尔比对女作家的戏谑也暗示了谁害怕虚幻世界一味沉浸在虚幻的假想世界中,逃避现实,会使人们在理性、冷漠而残酷的现实世界中言行怪诞不堪;这恰是现实与虚幻难以调和造成的荒诞性二)作品人物在戏仿古老驱魔仪式人物时,映射美国现实社会中夫妻关系冷漠、人与人无法沟通、现代人精神堕落颓废的荒诞主题乔治在仪式中扮演着基督传教士的角色,玛莎被乔治称为异教徒,且也自称地母乔治和玛莎在仪式中,既表现出亲昵,又相互仇恨、相互诋毁,竭力剥除对方优雅文明的外衣,暴露对方粗俗、荒淫、颓废的真实面目玛莎当着乔治的面和尼克调情,指望刺激乔治乔治表面上无动于衷,却下定决心通过杀死夫妻共同幻想出的孩子来击溃玛莎的精神世界戏剧中粗俗夸张而又荒诞的游戏,揭露出现代社会夫妻间无力沟通,情感冷漠的生存现状。
美国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掩藏了人们精神世界的颓废与荒漠化,极端个人主义使人们关系隔膜,即使代表最亲密关系的夫妻也不能例外,这种人际关系的极度不和谐表现出现代人孤独无助、极度悲凉的精神状态在驱魔仪式中,乔治不仅驱逐自己和玛莎之间的魔鬼,也驱逐尼克和哈妮之间的魔[来自Www.lw5u.Com]鬼尼克为了钱娶哈妮,为了往上爬,讨好玛莎贪婪和自私造成尼克虚伪做作,灵魂堕落贪婪是尼克内心的魔鬼然而尼克野心勃勃,看不到自己精神世界的空洞和道德上的无耻堕落乔治看透尼克不择手段往上爬的咄咄逼人,设计“干女主人的游戏”的游戏,既是释放玛莎内心的魔鬼,也为了揭露尼克不顾廉耻的灵魂堕落通过游戏,玛莎也看透尼克,对尼克说:“你什么都看见,就是看不见思想;你看见所有的细节和废物,但是你看不见在发生什么你知道的如此之少,你还要接管世界,嗯?”在第三幕的“驱魔”仪式中,玛莎一再称尼克是“男仆”,讽刺嘲弄尼克卑躬屈漆的奴才相尼克陷入颓废沮丧溃败中,乔治驱魔仪式成功尼克在剧中不到30岁,是生物系老师,暗示科技高度发达下物质文明野心勃勃、蒸蒸日上;而。





